APP下载

高职院校推进“三个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2017-03-11许邦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中华革命素质教育

许邦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的召开似是一场及时雨,落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中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这场重大的文化部署面前,高等职业院校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一则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针对于文化事业,也同样如此。故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塑造的教育基地,则更应该深刻意识到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坚定信心、奋发有为。高等职业院校则应该及时跳脱出个体自身的成果得失,将社会发展的倡导者与推手的角色与育人的身份相结合,努力承担起教育在社会中的责任,将中国梦深深植入文化育人的骨髓之中,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为众人指引前路的光明,开辟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征程。

二则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出发,在以往的育人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的职业属性使学校极其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摒弃一以贯之的“重武轻文”思想,将文化教育融于专业性教育之中,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方案之中,通过接受一系列先进文化教育的洗礼而成长为和谐发展的社会人,成才为健康正向的综合素质人才。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近两年兴起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人民群众深感“文化自信”的“文化”又大致来源于这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而又灿烂。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在风霜岁月当中历经了人民的选择,时代的扬弃,积淀了最具民族特质与精神风貌的思想与观念,以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指导着人们的道德选择与价值观的树立。在一代又一代的修齐治平、建功立业、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的推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已然提炼形成了自己最为核心的思想理念。这些核心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可以为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同样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特色,也在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文化”也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指导着新时代社会主流意识的流向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之上,故而在落地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寻求一个支撑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许多精神内涵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了新的发展与扩充。过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革命文化。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精神指引,而非绝对的暴力与武力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向来不等同于为革命而革命,革命的最终目标永远都是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内核早已蜕变成为了“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 推进“三个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力弘扬与宣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成长过程中去,将革命文化注入坚定的和平信念当中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渗透进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当中去。而弘扬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绝佳方式就是让教育先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发挥教育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当下,恰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寻求教学质量的转型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在承受社会责任与教育质量突破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扭转唯技术主义的教育观,推进专业技能与文化底蕴的齐头并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可率先从如下几个层面做出努力。

3.1 独立设置与专业渗透并行,构建综合课程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核心与灵魂。故而在过去许多年间,文化素质教育一直未曾成为高职院校的关注点。然而,在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出要求的同时,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将一改以往有所偏失的教育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当中的贯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部署之中也将分为两步走。

其一,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教育内容单列形成文化课程。高职院校所自带的“职业”二字注定其教育内容皆围绕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而展开。然而,高职院校在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的同时,首先为社会培养的是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社会人。因此,高职院校可丰富自身的课程体系,将文化课程带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列。其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职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和而不同”。在技术性较为显著的内容层面上,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将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然而在其他更多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则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细分职业教育则有许多的分支,例如职业心理、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职院校当中推行的捷径之一则是将以上这些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为其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与正向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在其步入社会、步入职场之前,为其提供完善的职业心理辅导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建立综合的课程体系更能调动学生在文化素质养成方面的持久性。

3.2 以校园活动为依托,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活动一直以来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第二课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更为偏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校园活动在其教育环节链中的重要性相比于普通院校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相比于一味地进行理论堆叠,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也更易于被学生所吸纳。并且,校园活动的参与主体往往是学生,故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抱有的积极主动性也更为强烈。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于校园活动当中,或更能吸引学生自发进行学习,加强弘扬的效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瘀校园活动相结合,则应该极大地发挥校园活动的优势,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上述文化在校园中进行推进。首先,学校层面可引导学生成立相关的主题性社团与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在领导、组织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作用。同时利用同质群体间的相互影响,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园活动的文化载体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倡导下级学院或学生社团开展多元化、正向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调查、辩论大赛、读书活动、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智力竞赛、技能大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渗入。

3.3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评估促发展

长久以来,专业技术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之重,故而高职院校的办学效果、教育质量也自然以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而在未来若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高职院校,则必然要为其在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赢得一席之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可在高职院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分别占据不同的比例,并由学校层面相应负责部门定期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程度进行考评,一方面可督促相关部门与院系能够更为高效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将为学校后续文化素质教育的计划提供规划指导与可行性分析。

[1]陈荣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教育及其体系构建[D].复旦大学,2008.

[2]张云兰.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 [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101-102.

[3]吴红杏.关于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42-43.

猜你喜欢

中华革命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粉红革命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