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7-03-10宋少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劳力氨氯地平病患

宋少飞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2)

・药物与临床・

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宋少飞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目的 探究分析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的观察。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劳力性心绞痛病患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5例。对常规组病患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病患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病患的心绞痛发作频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的心绞痛发作频率,而发作的持续时间也要明显短于常规组的发作持续时间;实验组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患人数要少于常规组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患人数。在治疗的过程中,实验组中出现死亡的概率要低于常规组中出现死亡的概率,而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也要明显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P<0.05)。结论 使用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病患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效果更佳优良,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氨氯地平;劳力性心绞痛;治疗效果;安全性;观察

劳力性心绞痛指的是在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病患进行轻度的活动或者是在普通休息的状态之下都会出现心绞痛的情况,其中包括卧位型的心绞痛[1]。病患病情发作的次数明显增加,每次发作的时间更长,程度也会越加的严重,对病患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2]。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是运用药物对心绞痛的症状进行调节和控制,不同的药物其对病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不同,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的观察,先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劳力性心绞痛病患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5例。常规组中有男例,22例,年龄42~73岁,平均(57.5±3.6)岁,病程1~5年,平均(3±1.2)年,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为每个月11~27次,平均每个月的发作频率为(19±3.7)次;实验组中有男25例,女20例,年龄43~74岁,平均(58.5±3.7)岁,病程的时间为1~6年,平均(3.5±1.4)年,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为每个月10~26次,平均每个月的发作频率为(18±3.5)次。两组病患经过临床的诊断确诊为劳力性心绞痛,在进行研究之前经过基础治疗但症状并没有好转。对于有其他特异性心脏病的病患给予排除。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因此两组病患之间的数据具有比较的意义。

1.2 治疗的方法

对于常规组病患进行常规的治疗,具体方法为:对病患使用40 mg的单硝酸异山梨酯,5 mg的贝那普利,47.5 mg的美托洛尔以及100 mg的阿司匹林,服用的次数为每天一次,在晚间让病患服用一次20 mg的阿托伐他汀。在进行了两个星期的治疗之后,将美托洛尔的用量增加至95 mg,每天服用一次,如果病患的HR数值小于60次/min,则将用量减少回47.5 mg;如果病患的HR数值大于或者等于60次/min则将美托洛尔的使用量继续增加至142.5 mg,每天服用一次。实验组病患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药物的具体用量为2.5 mg的氨氯地平,每天服用一次。当病患进行了两个星期的治疗之后,如果病患没有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并且血压的数值大于或者等于每分钟90 mmHg时,将氨氯地平的用量增加至5 mg,每天服用一次。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病患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治疗中的死亡人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进行对比。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低血压,肝酶升高,低HR,肌痛以及咳嗽等。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19.0,计量的资料用“±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则使用百分比来表示。以P<0.05为标准,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以及发作持续的时间对比

两组病患在进行治疗之前,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病患每个月的平均发作次数为(6±1.3)次,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为(7.5±2.8)min;常规组病患每个月的平均发作次数为(9±1.7)次,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为(9.7±3.1)min。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每个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都要少于常规组(P<0.05)。

2.2 两组病患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比较

实验组病患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现象的病患有3例,发生的概率为6.7%;常规组病患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现象的病患有8例,发生的概率为17.8%。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概率要低于常规组病患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概率(P<0.05)。

2.3 两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的死亡率比较

在治疗的过程中,实验组中死亡的病患有2例,死亡率为4.4%;常规组中死亡的病患有5例,死亡率为11.1%。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的死亡率(P<0.05)。

2.4 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比较

在实验组中,出现低血压现象的病患有1例,出现肝酶升高现象的病患有1例,出现低HR现象的病患有2例,出现肌痛现象的病患2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人数为6人,发生的概率为13.3%;常规组中出现低血压现象的病患有2例,出现肝酶升高现象的病患有3例,出现低HR现象的病患有2例,出现肌痛现象的病患有1例,出现咳嗽现象的病患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人数为10例,发生的概率为22.2%。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P<0.05)。

3 讨 论

劳力性心绞痛的病患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会比以往增多,在病患静坐休息或者是睡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作,特别是在早晨的日常活动当中,发作的频率更加多,并且每次心绞痛发作所持续的时间比以往的时间都要长,病患通过休息并不能完全的缓解心绞痛的状态,服用硝酸甘油的效果也不明显[3]。劳力性心绞痛是发生心肌梗死的先兆,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病患脸色比较苍白并伴有出汗,心率的速度加快,血压值升高并且表情焦虑[4]。目前在临床中用来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主要药物有硝酸酯、阿托伐他汀以及ARB等,但是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太理想,如果用量增加还很有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氨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的拮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病症以及心绞痛等,特别是对于自发性的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氨氯地平的主要药物作用是能松弛病患体内动脉壁的平滑肌,通过降低阻力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在治疗心绞痛时,该药可以增加流向心肌的血量。

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在加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之后,其心绞痛发生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都要明显少于常规组,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方面也要明显低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使用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病患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效果更佳优良,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 魏安银.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06(24):567-568.

[2] 张玉清,黄志虎.氨氯地平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5(25):1075-1076.

[3] 杨恒沛.氨氯地平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患者3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2(07):33-34.

[4] 孙军红.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药理及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6(08):117-118.

[5] 赵 涛.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劳累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的效果初步评估[J]. 中国医药指南,2016,20(14):58.

本文编辑:李 豆

R541.4

B

ISSN.2095-8242.2017.05.922.02

猜你喜欢

劳力氨氯地平病患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高原地区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