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感化*

2017-03-10

关键词:榜样道德政治

张 皓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感化*

张 皓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道德感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野、新方法。如何用道德感化的方法立德树人,这是值得探讨与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向。文章从正确认知、榜样作用、以情促感、归于实践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感化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感化;认知;榜样;情感;实践

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1]。立德是根本,树人是关键,如何让大学生 “立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做好大学生立德教育,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通过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现,道德感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感化,从字义上来看,感:是接受外在的信息,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化:是内在的转化,即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由内而外的调整个体行为。从词义上来看,感化就是用言语和行动去感动和改变一个人,使其人性变善;就是对心灵施加影响,扫除迷惑,安抚创伤,引导内心的积极力量,塑造恰当的行为模式,维护尊严,让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与传统的“灌输”方式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感化主要表现为自然顺畅地通过情感去影响大学生,让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顺其自然的方式,受到影响、感染、共鸣,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感化比之说教式的灌输方式,更能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大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道德感化,应从正确认知、榜样作用、以情促感、归于实践等四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正确认知:实施道德感化的根本前提

道德感化作为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感化因素—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三个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是关键。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属于“知”的问题,这是正确利用感化因素,实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感化的基本前提。

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感化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理论才是解决一切思想问题的总开关、总钥匙。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科学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道德感化重点在于“感”,但必须明确道德感化的目的绝不是让大学生仅仅局限于情感变化,“融感入理”才是大学生道德感化中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在大学生的道德感化教育中,不仅要解答大学生“是什么”的相关现象,更要回答“为什么”的本质所在,直指大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许多“为什么”,从道德感化角度来讲,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到语言诚恳、态度真诚、有的放矢、推心置腹,从不同的角度用客观事实来解答这些“为什么”,而理论是解决“为什么”的最为便捷的途径。

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丰富多样,而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引发情感共鸣的感化因素也存在于这些鱼龙混杂、真伪并存的网络信息中。如何让大学生正确认知当今社会,如何让大学生学会认知这些引发情感共鸣的道德热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网络作为特殊的信息交换、交流平台,其本身的特点会进一步放大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一些错误、夸张的言论无时不在侵蚀着大学生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对大学生道德感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毒奶粉事件”“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电信诈骗事件”“校园贷事件”,到微博、微信里传讹传谣的大量不实信息,都不断挑战着大众的道德认知,扭曲了大众的道德情感,这对大学生的道德感化是非常不利的。理不辨不明,高校教师要客观公正地给大学生提供事实材料,让其分清主次、辨明真伪,这不仅是对热点道德事件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

这种做法既可以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获取正确的道德认知,又可以让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道德感化,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道德感化的目的。但对这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一定要有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褒是主旋律,贬是小气候”,要分清社会道德发展整体向上的主脉络。一味只讲正面事迹,这种说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面典型讲的过头,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道德认知,认为当今社会道德败坏已成为主流,把错误的道德认知当成立足社会的根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正面事迹和反面典型对比说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共鸣,潜移默化的得到正能量的感化,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以实现道德感化的最终目的。

二、榜样作用:实施道德感化的基本方法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不被制定和颁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行笑貌之上,深藏于品格、习性、意向之中。榜样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榜样作用是大学生道德感化的重要途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感染性能激发受教者的自我教育。可以说,榜样作用是在有意识学习榜样的事迹基础之上产生的,同时通过这些先进事迹让受教者受到感化,从而产生正确的认知,进而采取积极行动,带动周围良好风气的形成。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为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在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古代中国,道德感化是以德治国的主要方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对官员的选拔上,首重的就是德行,施政者本身必须起到道德标杆的作用,“言传身教”本质上就是通过道德感化,教化万民,使民众积德行善、遵纪守法。通过施政者的人格魅力,使民众由被动的“从”到主动的“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达到道德感化的目的,最终实现“言传身教”[2]。当今社会,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样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感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其次,高校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要发挥道德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道德先锋模范作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种榜样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就要求高校党员干部要时刻注重加强党性修养,通过良好的品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好大学生“身边的榜样”,特别是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道德感化的良好示范。榜样的力量在道德感化中是无穷的,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发大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实现道德感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最后,要在社会中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弘扬主旋律、突出正能量,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引导方向。例如,两年一届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及事迹介绍;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孝心少年》人物评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相关报道等内容,这些都是在塑造这个时代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来感化大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让大学生自发地向这些道德模范和先进事迹学习,立足于实际,争做时代的楷模。

三、以情促感:实施道德感化的重要途径

新皮亚杰派认为, 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同时调节认知结构[3]。道德感化的本质是由施教者对德育对象施以道德情感上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状态,属于“情”的问题。情感交流产生的情感互动效应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4]。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的集体化程度较高,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培养大学生“情商”为己任,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在大学生道德感化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彼此信任、真诚互动的真实情感。

彼此尊重是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实施前提。在道德感化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做到 “以人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生道德感化教育必须培养师生双方都具有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彼此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多为别人着想,让师生双方互相理解、相互尊重,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其道德感化的目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把对方当作与自己相同的“人”来看待。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要学会理解、包容学生,而不是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角度俯视大学生,这是高校教师楔入大学生情感世界的先决条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感化的基本前提。

信任是人与人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每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信任是打开大学生紧闭的心门、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感化目的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在道德感化教育中,通过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大学生从心理成长阶段性上看,处于青春叛逆期,传统教育中的说教、惩罚等方式往往容易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实现教育效果。反之,高校教师从感情上给予大学生以信任,通过相对宽容的鼓励方式,更能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道德感化,实现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教育者的信任到被教育者的自信。

真诚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道德感化目的的核心要件。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只有真诚地情感投入,真诚地对待学生,诚以待人、诚以做事,才能获得大学生的充分信任,才能让大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传递给教师。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思想上给予他们以鼓舞和安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以实际帮助,使大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感受到切实的关怀,在道德感化教育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归于实践:实施道德感化的最终目的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日常习惯,属于“行”的问题。在“知”“情”“行”三个环节中,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是大学生锤炼自身道德品质的试炼场,是道德感化的大课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加深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还是固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都有赖于社会实践。高校道德感化的主体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最终通过道德行为发挥其能动性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这也是道德感化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6]。

从具体实施上来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大学生可以直面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大学生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直接见证者。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通过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创业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逐渐成长为感知社会冷暖、了解民间疾苦的社会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化因素。接下来,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大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引发大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产生炽热的、深厚的、持久的道德情感。再通过高校教师进一步的评判疏导,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将大学生积累的感化因素升华为理性认知,内化为道德素养。最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感化,大学生实现对主体 “自我”的理性认识,以稳定的道德情感来预判带来自身情感波动的感化信息,以良好的道德素养来支配自身行为。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能够让大学生深切体悟“四个自信”,产生巨大的主观动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洪流中,立德树人,勇于承担自我责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全心全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道德感化教育的目的也就最终得以实现。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刘小平.感而化之、顺其自然、学而明人伦——《淮南子》的德育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232.

[3] 龙君伟.新皮亚杰学派认识发展理论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 何明茂.试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2(3):63.

[5] 何明茂.道德感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2004(5):33-35.

[6] 蓝冬玉.“絜矩之道”与大学生道德感化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1):15-18.

Moral Exhort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ZHANGHao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Nowadays,moral exhortation,as a new way of moral education,is adopted in universities,which deserves more study.The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comprehensively the moral influen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ight cognition,role models,emotional touch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ral exhortation;cognition;model;emotion;practice

2017-09-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感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51。

张皓,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14

G641

A

2095-4662(2017)06-0066-04

(责任编辑尹春霞)

猜你喜欢

榜样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