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子之心:本土语境下的一种休闲审美境界*

2017-03-10刚祥云

关键词:玩物天理境界

刚祥云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赤子之心:本土语境下的一种休闲审美境界*

刚祥云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赤子之心”作为本土语境下的一种生存智慧,备受历代哲人的推崇。它的基本内涵是顺乎天理、合于自然、纯一无伪、自由自在。这与休闲美学所追求的境界有了某种本质性的契合,呈现出重要的休闲审美境界:顺乎天理与合于自然的“顺生”境界;纯一无伪与玩物适情的“真我”境界;自我创造与自得其乐的“艺术心”境界。时下,休闲活动理应呼吁一颗“赤子”“婴儿”般的审美心境,避免因盲目休闲而造成的人性异化,提倡健康合理化的休闲方式,使本真休闲的价值在都市化的境遇中得到彰显。

赤子之心;休闲美学;顺生境界;真我境界;艺术心境界

返观历史,烛照当下,休闲已步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当前社会群体普遍关注的新兴焦点。但是,究竟如何聪明地休闲,如何使休闲真真切切地重返本真、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为获得人性尊严保驾护航,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时下,将审美观照运用于休闲活动,将美学与休闲学在学理上联姻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路径。倘若循此路径,我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则尤为凸显。在极力追求休闲理论本土化的语境下,“赤子之心”这一哲学概念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产。然而纵观以往研究成果,学人对“赤子之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作为一种文学审美意蕴的总体评价①,以及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层面上②,甚少有将“赤子之心”作为一种休闲审美境界而深入学理开凿的,显然,对于这一重要资源,仍存在进一步探究的必要和拓展的空间。本文拟从“赤子之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源出、流变、基本义涵着手,深入挖掘作为生存智慧的“赤子之心”与休闲美学在本质内涵上的契合之处,由此探析作为休闲审美境界的“赤子之心”所蕴涵的顺乎天理与合于自然的“顺生”境界、纯一无伪与玩物适情的“真我”境界、自我创造与自得其乐的“艺术心”境界。一方面,旨在为厘清“赤子之心”的丰富内涵作一个参照;另一方面,对休闲理论的本土化追求及其休闲审美文化的构建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一 、“赤子之心”之源流

“赤子之心”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乃至美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流变,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丰富的生存智慧,是我国本土语境下特有的哲学概念。经过历代文人不断拓展,“赤子之心”已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生存智慧上,更深入到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及其艺术评论之中。

“赤子之心”的提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往上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婴儿”说和庄子的“真人”说。在《老子》一书中,与“婴儿”相关的描述多达5处,例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108“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183“圣人皆孩之。”[1]25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274同样,在《庄子》一书中亦有5次提到“赤子”“婴儿”,它和自家所提倡的“真人”形象有着重要的关涉。例如:“彼且为婴儿”[2]142;“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2]350;“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2]511;“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2]762;“赤子之布寡矣”[2]549。同时,庄子在《大宗师》中进一步提出了“真人”形象,亦是对“婴儿”“赤子”的深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2]186。这里庄子已经对“真人”形象作了精辟论述。由此可见,道家所追求的“婴儿”“赤子”“真人”是作为蕴涵着“道”之属性的象征之物,具有一种顺乎天理、合于自然的审美特质,复归于“婴儿”、追求“真人”是老庄终生的理想追求。

及至孟子正式提出了“赤子之心”的概念。例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3]204在这里,孟子主要是以“赤子之心”为始源,成就“大人”。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曰:“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4]272由此可见,“赤子之心”具有一种纯一无伪的审美内涵。

虽然孟子正式提出了“赤子之心”这一语词,但它的源头上可溯及老庄“婴儿”之说,中吸禅学“清静”之心,下至丰子恺的“艺术心”,内涵不断丰富,显然已超出了孟子当时所言之意,上升为寓意颇丰的哲学概念。例如周丹丹在《“赤子之心”观念史的研究》一文中总结道:魏晋至唐代是“赤子之心”观的发展期,主要表现是魏晋之“玄心”、隋唐佛学之“清净心”;宋明是“赤子之心”观的深化期,主要表现是宋明理学的“仁心”、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到了近现代是“赤子之心”观的转型期,主要有龚自珍的“童心”说、王国维的“赤子之心”、丰子恺的“艺术心”,等等[5]1。

二、“赤子之心”之基本意蕴

由上述可知,“赤子之心”的哲学内涵颇为丰厚。它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具体是指人应当像刚刚出生的“婴儿”“赤子”一般,拥有一颗持守真我、与世谐和之心对待自然与人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它的最基本的寓意是:顺乎天理、合于自然,质朴无欲、纯一无伪,玩物适情、自由自在。

首先,顺乎天理,合于自然。人性原初状态是与“道”合一的,“道”作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是“天理”“自然”的最初源头。这里的“天理”和“自然”各有双重意思,一方面,就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而言,一个新生命奇迹般的诞生,必然顺乎天理、合于自然之性。诚如庄子所言“人谓之童子,是谓与天为徒”(《庄子·内篇·人间世》);另一方面,“自然”有自然界之意,人之生,气之聚,生源于自然界,活着理应自然而然地生存于自然界,与大自然亲近。

其次,质朴无欲,纯一无伪。世间人心欲望的滋长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深入社会所造成的恶果。初生婴儿,一方面质朴无华,无所欲求,其“朴”为最重要的特征,所以老子特别强调“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追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另一方面纯真烂漫,无有伪饰。初生婴儿身上自有人性之美的原初特质,相较于成人而言,多了几分“真”与“诚”。成人往往易流于世俗、摒弃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自我迷失,将他心为自心,认他乡为故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始终隔着一层,时有尔虞我诈之现象,早已失去了那份真诚质朴的特质。

最后,玩物适情,艺术之心。“玩物”并非丧志,“玩”是赤子婴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面对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手不停挥动,眼球不停转动,打量着周围的世界。在“玩物”和“游戏”中享受着那份自由以及情感的自我释放,以一颗好奇、丰富、独特的艺术之心,描绘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参与自我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玩是人性之初的本质诉求,而艺术之心是婴儿对世界最为独特的审美体会之源。

综上,我们从老子的“婴儿”、庄子“真人”为起点,论述了“赤子之心”概念的产生以及历代的流变,继而又立足于此,探究出顺乎天理、合于自然、质朴无欲、纯一无伪、玩物适情、自由自在的“赤子之心”之意蕴,完成了对何谓“赤子之心”这一议题的内涵探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赤子之心”究竟与休闲审美境界有何关联?或者说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何在?

三、作为一种休闲审美境界的“赤子之心”

在论述“赤子之心”何以能够作为一种休闲审美境界之前,逻辑迫使我们必须对境界以及什么是休闲审美境界做出学理上的澄清。

“境界”一词源于佛家用语,指心之所对、所知,在佛学语境中它更多地指向本体界的“真如”境地[6]165。这一概念在唐代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审美哲学范畴,旨在强调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独到体悟与形上审美追思。基于此,就有学者指出,“中国哲学不是实体论哲学,而是境界形态的哲学”[7]171。因为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关乎人生的哲学,谈及人生哲学自然无可避免对人生境界的反思,所谓“境界必然与人的心灵相关,是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是心灵‘存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和界域”[8]455-457。休闲之学是一门关乎人之心灵自由的学问,倘若要使休闲活动进一步上升为审美活动,终将诉之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因为“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9]429。

那么,何谓休闲审美境界?对此潘立勇先生在《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一文中明确指出:“休闲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境界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休闲的根本价值不在于生存实用,而在于精神的体验,它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体验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感觉方式,呈现自律性与他律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进入一种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和从容自得的人生境界。”[10]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略知,休闲活动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是一种顺应自然、超乎功利、诗意生存、自由体验、从容自得的人生大境界,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这就与我们上文所论述的“赤子之心”之基本内涵,即顺乎天理、合于自然,质朴无欲、纯一无伪,玩物适情、自由自在等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内在关联,形成了某种天然的契合。因此,可以说休闲审美境界亦是一种“赤子之心”的境界,休闲活动需要“婴儿”般的审美心境、“赤子”般的情怀。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放在论述“赤子之心”与休闲活动内在结合后所呈现出的休闲审美境界的具体表现。

(一)顺乎天理与合于自然的“顺生”境界

人生天地间,必然要处理好天(道)、地、人、物、我的关系,人的一切行为理应顺乎天理,合于自然。休闲活动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它必然要求这种关系能够可持续,达到一种“谐世”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自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主动向自然靠拢、回归,与自然界万物为兄为友;另一方面,不违天理运行之法则,不过度人为,自然而然地生存。

1.合于自然只为与万物为兄为友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 “尽管从自然(角度)说,出现文化—道德的人是由自然而超出自然,但作为人,却不能停留在这超自然的目标和境地中。你、我、他( 她) 仍然是感性自然的存在物,所谓‘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回到这个感性生命中来。”[11]70自然界存在着如此繁多的感性生命,人是自然界感性生命中的一员,就应该珍惜与每一种生命的“共在”,与山花山鸟为兄,与清风明月为友,充分享受融入自然界的闲适之趣。在休闲过程中“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泥土之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12]1。

就人的原初状态而言,人之出生,本是与自然界关系最为密切的,例如,新生婴儿更多的是带着原初质朴的自然秉性,随即进入生活,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亦是“自然界”情结的表征。正如胡伟希所指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与自然密切相依的。因此,只有与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才符合人的本性,才是人的本然生存状态。人应当选择过一种与自然相亲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13]

2.顺乎天理只为自然而然地生存

天理是我国古代哲学常用之词,是指一种自然界运行的法则,亦言天道、自然。顺乎天理,就是要顺应天道,遵守自然运行之准则,不过度人为而相悖逆。荀子言天行有其常、有其规律,不以尧之贤明、桀之暴虐而消亡。对于道家来说,天理就是“道”,《庄子·天运》曰:“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应之人事,必顺之以大道。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道”是以自然为最高法则与人悬隔,启示人反省自我,退回到生命原始的可能性上(即“复归婴儿”),重新更正生存、生活方式。在颜世安看来“(老子)道的世界是一个悬隔的或抽象的世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世界”;而“庄子的道在自然之中,就是不仅通过诗意地赞美天地万物来表现道,而且以具体自然物的灵活意蕴来表现道。道从悬隔的独立实体,回到自然本身,回到身边的具体世界。这个具体世界就提供了从经验生活中进入道的途径”[14]223。对于儒家来说,天理体现为“仁”,一种生生不息的大德。伊川在评《易》时说:“天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生之谓性。”[15]这亦是天道之内涵。

顺乎天道,就是为了自然而然地生存,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追求“天地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说:“天地境界,又有似乎混沌。因为天地境界中底人,最后自同于大全。……因其‘无分别’,所以其境界又似乎是混沌。不过此种混沌,不是不及了解,而是超过了解。超过了解,不是不了解,而是大了解。我们可以套用老子的一句话说:‘大了解若不了解’。”[16]158-159休闲活动,理应首先顺乎天道,无过度的“分别之心”,在“大了解”之领悟后与天之运行法则无相违背,自然而然地生存于天地间,追求和谐相处之“大境界”。若不如此,休闲活动将失去本意,恐难使本真休闲成为“求真”“向善”“寻美”之活动,更何谈使人“成为人”[17]43。

综上,人既是追求本体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物,顺乎天理、合于自然,自然而然地生存,这是休闲过程中对“人之为人”的本体诉求;回归自然界,与万物为兄为友,这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休闲之人在世间的践行之道,两者共同体现了休闲审美活动的“顺生”境界。

(二)纯一无伪与玩物适情的“真我”境界

人是世间一种最奇异的存在,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与存在的空虚,这就本质上决定了人不仅要与外界天道、万物相“和谐”,更需要与自我和谐,追求“真我”境界。“赤子之心”作为休闲活动所追求的“真我”境界,主要体现在纯一无伪与玩物适情。以下我们从纯一无伪真与诚、玩物适情赤子心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境界。

1.纯一无伪真与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8]92夫谓“童心”“赤子之心”,本就在于一念之本心,纯真而毫无伪饰。孩童世界,透彻而澄明,万物如其本然地在心灵之中呈现。倘若失却“真心”,受俗世功利之心所感染,必然人而非本真之人,已全不复有初。休闲活动,本应持守真心、常怀“赤子”之情,方能舒扬自我、自由自在。休闲之人应该“每时每刻都能把无知无欲之心敞开,任凭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19]17。

另外,“赤子之心”所蕴涵的“真”与“诚”又是休闲伦理的本质要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讲到:“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也。扩而充之,就是所谓‘仁’。一切的礼法,只是它托寄的外表,舍本执末,就丧失了道德和礼法的真精神真意义。”[20]221-222时下,在休闲活动流于感官刺激、失却“仁心”的今天,如何使休闲活动免于异化、免遭伦理的谴责、重返人性的健全塑造,也许“赤子之心”所负载的“真”“诚”,不失为可倡导之术。倘若要使休闲伦理合于“正道”,就必须重视休闲之“真”、休闲之“诚”。

2.玩物适情赤子心

“玩”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天性,它可以区分为“玩物丧志”之“玩”与“玩物适情”之“玩”。所谓“玩物适情”由宋代经学大师朱熹在诠释儒家“游于艺”的命题时所提出的,它所昭示的美学旨趣乃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融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从出生到终点,都倾向于“玩”,而孩提之玩,并非大人世界“丧志”之“玩”,更多的是一种“适情”之玩。他们拥有纯净的心灵,用最真切的“同情”之心来玩味所处的周围世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玩偶娃娃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21]583

“玩物适情”所体现为一种“本真”的生活境界追求。在生活中能够率性、释怀而“玩”,这是一件极为不易之事,俗世的捆绑已经很难使人率性,更何况释怀而“玩”。当然这里的“玩”并非纯属物质、功利之“玩”,而是玩出人生意义,玩出文化创造之“玩”。倘若成人世界想要寻回“玩”之意义,显然回到儿童时代已无可能,那么惟有重视休闲的“适情”之玩,在人生境界上才能重回生命的再生。在更深层次上说,这就需要有一道“工夫”,“工夫的历程恰像一个圆周,始于本真,又归于本真。所谓‘圣人皆孩之’,所谓‘复归于婴儿’,经历了重重的工夫,这时候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而是生命的再生,他象征着朴与真的圣人境界”[22]116。

(三)自我创造与自得其乐的“艺术心”境界

作为休闲审美境界的“赤子之心”,它不仅要求与外在世界的“和谐”、于内在玩味的“真我”,更需要在践行中持守一颗“艺术心”。审美需要一颗领悟美感的心灵与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休闲活动同样需要审美的心境来滋养。诚如张世英先生所说:“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23]79-80

1.自我创造“艺术心”

世人难得“艺术心”。究竟何谓“艺术心”,我们可以借用丰子恺在《新艺术》中引用夏目簌石《旅宿》的一段精辟语来说明。所谓“艺术心”就是:“诗思不落纸,而铿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眼。”[21]567诗思不落,内心富足;丹青即使不涂,五彩绚烂依旧了然于胸;呈于外界,领悟自然之活力、宇宙之节律,融入自我之创造。现实之人倘若要健全自我创造,一方面,要以艺术之眼、艺术之心、艺术之情,对待周围的大千世界,虚纳万物;另一方面,要在生活这部大艺术中,享受灵魂在沙土里蠕动的快活,参与生命的创造热情,徜徉艺术作品中的诗意世界,常怀对万物生灵的温情与敬意。

从本质上说,休闲活动是一种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活动,人们在享受闲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并参与自我的创造是休闲学的内在价值诉求。常怀一颗“艺术之心”,生活处处有新意,万物时时能够促发自我创造的灵感,心有所动,落于纸笔,弹于琴弦,自然乐在其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既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愉悦,又可为创造自我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再来回到现实生活,休闲之人倘若能以一颗“艺术心”观看所处的周围世界,可在“灵台方寸之镜箱”中摄取污浊俗世的“清丽之影”;倘能如是,则可领悟自然人生之理趣,可在“解脱烦恼”之时,融“物我一体”,“出入于清静界”,扫荡“我利私欲之羁绊”[21]567。正如朱光潜所言:“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24]533于是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休闲的审美心境需要一颗“艺术之心”。

2.自得其乐“清静界”

所谓“清净界”,原是佛家用语,是指出家人六根清净,无所欲求,参透佛理之后处于一种大彻大悟的“大境界”,一揽芳华,万物自由生灭。心存“清净界”之人,无所欲求,看遍万物皆以其本然,在一山一水之间,领悟生命的创化之功,净心彻悟,得其“乐”道。这里借用“清净界”,并改“净”为“静”,一方面是与丰子恺先生所说“艺术心”与“清静界”相契合;另一方面引申为人在休闲活动中通过静观沉思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富足,在自由自在与自得其乐的旨趣中,了悟智慧的生存之道,这可以说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的“大境界”。

人在休闲活动中需要自得其乐,需要用一颗孩子般的心灵,寻觅健康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富足与安逸。或许这更多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摆脱名利缰绳之后的释然,是一种“赤子”“婴儿”般的情怀,带着欣慰、惊奇与温情融入世界,在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之中,领悟自身的存在。诚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所说:“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颗无名小草,不是同样如此吗?”[25]256是的,自得其乐的人生践履之道,又何尝在意它是一颗无名的小草呢?

四、小结

综上,我们通过对作为本土语境下的“赤子之心”这一哲学概念之源出、流变以及基本意蕴的梳理,得出它与时下所追求的休闲审美境界具有某种本质上的契合,从而体现出顺乎天理与合于自然的顺生境界;纯一无伪与玩物适情的真我境界;自我创造与自得其乐的“艺术心”境界。同时,它还蕴涵着通过摒除物欲摄取俗世清丽之影的审美乐境,以及融万物为一体、入于精神清静之界的审美化境。倘若现实之人,能拥有一种“赤子之心”的休闲审美境界,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摆脱当下某些生存困境,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注释

① 参见周丹丹《王国维诗学中的“赤子之心”观》,载于《蚌埠学院学报》,2015(12);李丹丹、刘利凤《赤子之心的歌唱——论迟子建小说的纯美风格》,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09(4):98-99;黄丹宇《永远的赤子之心——肖邦〈玛祖卡〉的美学价值分析》,载于《艺术评论》,2012(8),等等。

② 参见危磊、林蔚轩《孟子和罗近溪对“赤子之心”认识异同探略》,载于《学习与探索》,2014(5):20-25;王茜《西方的“希腊精神”和中国的“赤子之心”——傅雷古典审美人格理想》,载于《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周丹丹.“赤子之心”观念史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6] 佛学书局.实用佛学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 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1(4).

[8]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潘立勇.当代中国休闲审美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5(2).

[11]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 胡伟希.休闲: 环境哲学的中心观念[J].新视野,2004(2).

[14] 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冯友兰.新原人[M]∥陈来.冯友兰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7] 刚祥云.本真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审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18] 张建业.李贽文集: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成其人成其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 2 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2]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3]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5] 东山魁夷.东山魁夷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

Utter Innocence:A Leisure Aesthetic Realm in Native Context

GANGXiangY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 idea of the Utter innocence is a significant concep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Its basic connotation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nature,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and at ease,which conforms to the essence of the realm that leisure aesthetic pursues: the realm of "conformity with nature";pure and unrealistic playfulness of "real self" realm;self-creation and self-interest "artistic heart" realm.Nowadays,leisure activities should call for a "baby" like "pure" mood,to avoi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caused by blind leisure,and to promot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leisure mode so that the value of true leisure can be demonstrated in the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utter innocence;leisure aesthetics;natural realm;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 realm;"artistic heart" realm

2017-05-01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人的有限性先验美学的始基”,项目编号2017cxsj010。

刚祥云,硕士生;研究方向:美学。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06

G122

A

2095-4662(2017)06-0026-07

(责任编辑陈咏梅)

猜你喜欢

玩物天理境界
玩物上志——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石篇)
玩物上志——情系“达摩”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品“境界”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慎独的境界
存天理和灭人欲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