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建筑期刊的发展探析
——以《华中建筑》为例

2017-03-10张冯娟

关键词:华中科技期刊期刊

张冯娟

(湖北华中建筑杂志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媒体融合背景下建筑期刊的发展探析
——以《华中建筑》为例

张冯娟

(湖北华中建筑杂志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和工作流程,是传统科技期刊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结合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期刊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华中建筑》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从办刊宗旨、投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及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编辑必须转换身份,更新传播观念,进行学术组织、生产管理和宣传推广科技信息,以应对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形势和发展需求。

新媒体;融合;《华中建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所谓“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期刊的发展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湖北作为华中地区的期刊大省,在国家宏观发展趋势的大前提下,在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部分出版集团和精品期刊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华中建筑》作为华中地区超大型建筑学学术期刊,在顺利完成了科技期刊转企改制、自负盈亏的改革升级后,又迎来了新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新问题。

一、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期刊发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期刊出版情况如下: 期刊总印数28.8亿册,比上年下降7%;总印张167.8亿印张,比上年降低8.6%;营业收入201亿元,比上年降低5.2%;利润总额26.3亿元,比上年降低3%①。传统的纸质期刊在发行量方面持续下降,广告业务也在逐步缩减。传统专业期刊面临着广告下降、市场下滑、人才流失等经营压力。这是整个期刊行业的普遍现象。但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不断发展,部分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期刊影响力却在持续上升。如《中国国家地理》《金属加工》以及湖北地区的精品期刊《长江蔬菜》等,他们都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结合自身杂志特色,努力更新传播观念,改进服务模式,发掘线上线下用户群,加快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和工作流程[1-2]。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科技期刊更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创新”,即:坚持科技期刊的定位,提升学科影响力;坚持内容第一,提高权威性;坚持按传播规律办刊,增强科学性;创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媒体融合意味着改革,改革意味着创新。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就相当于“空转”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关键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统一管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行为。

鉴于上述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华中建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学习兄弟期刊成功转型办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二、建筑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

《华中建筑》自1983年创刊伊始,便秉承着立足中华、海纳百川的办刊宗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建筑文化,为国内外建筑学界人士提供最全面的建筑设计及理论指导,为广大建筑院系师生及研究人员提供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一)投稿及审稿阶段

1.提升投稿效率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建立了在线投稿系统。湖北70%的期刊也采用了网上采编系统,有些是科研单位根据所办期刊的具体情况自主研发的,如湖北黄石的《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有些则通过购买专业的在线采编系统完成期刊的网络化采编系统。为了提高《华中建筑》投稿率及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与现代化办公系统接轨,《华中建筑》杂志社充分比较了北京的玛格泰克、勤云,西安的三才科技等开发已很完善的采编系统,并根据建筑期刊的采编流程及日常办公习惯,制定了适合未来期刊发展的采购采编系统意向书。

2.加快审稿周期

为了提高我刊的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让更多高水平文章更快地发表,《华中建筑》将在采编系统下开展全国专家在线审稿。根据《华中建筑》栏目内容的设置,有目标性地建立建筑行业全国专家库,各种专业投稿指派给专业审稿人审稿,并加快审稿周期,让作者在第一时间查询稿件状态并按审稿意见尽快修改。

(二)栏目设置及编校加工

将上述接枝聚合物与同一种SAN树脂共混,保持共混物中橡胶质量分数都为20%,分析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如图3所示。随着接枝率增加,橡胶粒子接枝层厚度逐渐增加,接枝率在30%~60%范围内共混物冲击强度出现峰值。

1.创新栏目设置

建筑期刊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期刊,其专业性和时效性、灵活性都十分显著。《华中建筑》为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需要针对《华中建筑》新定位,设立特色栏目,如城市空间设计、地下管廊设计、海绵城市建设、低碳循环经济、BIM设计、绿色生态建筑、参数化设计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设置粉丝讨论区,根据每期讨论的热点设置每期的新主题,实现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办刊人与读者的互动[3-5]。

2.数字化编校流程

期刊在线采编系统可以为编辑提供在线修改稿件的平台,利用系统内嵌的WORD进行稿件编校工作,并通过参考文献自动校对功能,甄别稿件内参考文献的完整性,还可对论文可能参考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搜索,这种工作流程极大节省了编辑的编校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另外,《华中建筑》通过与中国知网合作,利用他们免费提供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编校稿件进行检测,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为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保持来稿的原创性和学术严谨性。

(三)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行之路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出现,科技期刊的纸质化发行量呈现下降萎缩的趋势,作为行业内的科技期刊,发行量不再是考核一个期刊的重要指标。但各个期刊社仍然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来拓展发行范围。第一,中国邮政在2016年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微邮局微信号的概念,用户可以通过关注邮政微信号订阅期刊,并实现在线阅读。这一举措是适应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让更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选购、订阅、下单、支付等一条龙服务,我们期刊可以继续与邮政合作,充分使用线上订阅+移动端阅读等互联网+的文化电商服务平台,发行量的萎缩可以通过线上订单的开拓得到弥补。第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销售成为期刊发行的另一个途径,就建筑期刊而言,我们可以与贝图公司(www.shbeitu.com)、博看网(bokan),还有武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合作,通过他们的发行渠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期刊推广和发行,所谓找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发行方面融合多方资源,降低期刊自身的发行成本。第三,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加拿大PRESS READER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正好为建筑期刊提供了海外发行市场,它们可以将优秀期刊的内容在国外媒体社交平台上提供有声阅读、销售、支付等一体化互联网社交功能,将优秀的建筑文化推广到全球。第四,除了有偿发行,我们每期还可免费将刊物赠送给全国各大图书馆及知名建筑设计院所及设计公司、高校师生,吸引更多的学术界及业界人士来关注刊物,赠送也可以看成有潜力的发行[6-8]。

(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营销

1.依托行业背景,借力主办单位

建筑期刊的营销发展需要借助主办单位:《华中建筑》可借力中南建筑设计院及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的优势背景和平台;或者在全国范围举办“华建杯”设计竞赛,或在建筑高校内举行大学生设计竞赛或会议;也可不定期举行不同专题的学术讲座和培训;还可以主办不同主题的建筑研学或工作营销活动,同时,在刊物上同步进行报道或出版论文集。这样既能拓展《华中建筑》在建筑行业内的影响力,又能增加其广告收益,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

科技期刊现在已陆续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它的运营突破与推广实务已是每个期刊社需要学习的内容。传统编辑需要学习互联网知识,在完成编校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微信的使用功能,利用秀米微信排版、百度云课堂、信息图表的处理等软件和学习平台,进行自我充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将行业资讯、网络课堂、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会议、摄影大赛等专栏设置在微信中,吸引更多年轻的读者及作者群,达到期刊“增粉”的目的。有研发条件的期刊还可以开发自己的媒体融合客户端APP,将期刊的投稿、审稿、订阅、讨论等功能融合,实现期刊线上线下同步作业,争取建立更广大的期刊读者阵营,所谓有阵地,有读者,这才是期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3.与学术平台合作

第一,学术期刊与中国知网开展的学术合作。《华中建筑》与中国知网的合作已有十余年,依托这种专业的数据库平台可以让科技期刊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根据“中国知网”历年的发行情况统计报表可以看出,《华中建筑》的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正在逐年增加,虽然纸质发行量有所萎缩,但在数字出版平台上,科技期刊仍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2011年度《华中建筑》期刊机构用户总计:2 827个,分布1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度《华中建筑》期刊机构用户总计:4 232个,分布21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度《华中建筑》期刊机构用户总计:3 376个,分布21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度《华中建筑》机构用户总计:4 584个,分布 26 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 23 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度《华中建筑》机构用户总计:4 731个,海外机构总数108个,中国大陆地区机构总数4 623。这实实在在的数据才是《华中建筑》发展的源动力。

第二,与新的学术平台合作。现在,很多学术平台都推出自己的多媒体互动平台,只要期刊社选择与其合作,便能享受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新体验。其中以超星集团推出的“域出版”最为完善。超星集团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方案提供商,他们最新研制出的“域出版”平台可以为学术期刊提供集合阅读、科研、学习、交流、管理等用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终端,包括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互动功能。它可以对期刊传统编辑出版模式里每期内容进行栏目化组织,帮助学术期刊在实现传统互联网出版前提下,实现全新的在线移动出版。

(五)特色思路

根据对《华中建筑》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特提出以下特色发展的新思路:

1)设立“核心作者群”,对于优质稿件的作者给予一定奖励,如作者下次投稿可优先刊发稿件及减免版面费。

2)设立“建筑热点评论”,诚邀名家名师对当下热点建筑事件进行评论,增加杂志的可读性及影响力,同时,也能加强与建筑学术界人士的联系,在入选核心期刊的专家打分环节,可能会发挥作用。

3)不定时开展“编委会委员会议”,同时可向这些专家进行约稿组稿,出版以某一主题为内容的增刊,同时赠送给各位编委。这样既可以增加刊物发刊量,又能扩大刊物在编委会所在行业的影响力。

三、建筑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

2016年11月28日,湖北省报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暨融合发展技术产品平台推介会在武汉举行。会议指出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即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积极主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9]。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编辑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编辑的身份可能变得更加多元,编辑需要将新思维、新方法融入期刊发展的各个环节。期刊编辑可能是营销人员、学术经纪人,他们可以进行学术组织、生产管理和宣传推广科技信息。总之,编辑人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如编校知识、出版知识、互联网知识以及媒体融合等方面的最新讯息,真正做到与时代接轨,与科技同步。

四、结语

改革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却是刊物前进必须经历的阵痛。伴随着数字革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形态的新兴媒体锐不可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不言而喻,传统期刊人为此需要不懈努力。

注释

① 数据引自2016年新闻出版总署网络中心编辑出版培训讲义内容。

[1] 彭远红,孙怡铭.简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4(3):85-87.

[2] 李雪,邱文静.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化与重塑[J].编辑学报,2014(1):89-91.

[3] 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278-281.

[4] 张鲸惊,韩建,黄河清.数字化出版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J].编辑学报,2012(2):175-177.

[5] 钱俊龙,丁玉薇.网络(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建设探讨——从纯网络期刊的构建模式研究引出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4):556-559.

[6] 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J].编辑学报,2015(5):464-466.

[7] 梁俊红,王兰英.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新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6(6):82-86.

[8] 期刊发展:变才能活“+产业”丰富发展空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2-17.

[9] 许桂钧.编辑职业素养如何养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4-01.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Journals in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Huazhong Architecture"

ZHANGFengjuan

(Hubei Huazhong Architecture Magazine Ltd.Co.,Wuhan Hubei 430071)

Promoting media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novating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workflow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sci-tech periodicals.Based 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integr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azhongArchitec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of publication,contribution,review,editing,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and marketing of “HuazhongArchitecture”,points out that traditional editors must convert identity,update ideas of communication,organize papers,carry out production management,and publicize and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to cop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integration.

new media;integration;"HuazhongArchitecture"

2017-09-25

张冯娟,责任编辑,硕士。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11

G206

A

2095-4662(2017)06-0054-04

(责任编辑龚勤)

猜你喜欢

华中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