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效果视角下国产剧剧名的翻译策略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受众

陈 津

(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福州 350108)

跨文化传播效果视角下国产剧剧名的翻译策略

陈 津

(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福州 350108)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国产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困难重重。翻译工作者在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电视剧的标签,剧名的翻译应该是译者首要关注的问题。由于剧名的作用是吸引观众,剧名的翻译应达到传播效果为目的。传播学将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基于这个理论,本文提出了文化、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剧名翻译策略。

跨文化;传播效果;文化折扣;情感共鸣

一、引言

近几年,诸如《琅琊榜》、《甄嬛传》和《步步惊心》等国民剧在海外斩获好评,这让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电视剧行业看到了曙光。但纵观国产剧在全球的影响力,尚未达到扬眉吐气的水平。国产剧“走出去”面临着多重障碍,除了电视剧本身的制作质量和传播途径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中国电视剧海外市场拓展的最大障碍”[1]。作为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翻译工作者在国产剧的对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2]。剧名是电视剧的名片,翻译好剧名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从而促进国产剧的海外传播。但是纵观以往的剧名翻译研究大多是集中在英文剧名汉译或TVB港剧名的英译,鲜有篇幅谈及国产剧剧名的英译,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可行的理论。本文借用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对当前国产剧的剧名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适用于国产剧剧名的翻译策略。

二、电视剧剧名的重要性和传播效果理论

观众在了解一部电视剧前,首先看到或听到的是它的名称。古人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予好名”。好的剧名,虽不能挽救一部烂剧;但糟糕的剧名,却足以毁了一部好剧。这一点,中外影视行业均有一致的看法。比如,红遍中外的美剧“Friends”(《六人行》)的命名可谓一波三折。在历经了“Six of One”,到“Across the Hall”,再到“Friends Like Us”和“Shiny Happy People”,最终定为“Friends”,直截了当,一语中的。正是这一简洁有力的名字,让这部轻松搞笑的肥皂剧成为了经典。电视剧命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正因为剧名的重要性,译者在翻译剧名的时候更马虎不得。那么,剧名的翻译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张明权提出,“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首先关注的就是有效传播问题,也就是吸引观众的问题,这是其内在的商业逻辑所要求的。”[3]和电影一样,电视剧的本质是商品,如何提高传播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才是电视剧传播者首要关注的问题。作为电视剧翻译的第一步,剧名的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这么简单,它不应该脱离电视剧本身的性质而单独拿出来从语言层面去分析,而应该兼顾其在海外受众中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效果通常被定义为具有宣传或说服目的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换言之,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4]。在剧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翻译行为即传播行为。译者在传递剧名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传播者的意图。这与翻译目的论是一致的,即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者在翻译剧名时,应以实现传播者的目的为宗旨,即如何让剧名更有效传播。要实现这个目的,译者可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使剧名在海外受众中达到传播效果。

首先,剧名是电视剧剧情的浓缩,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受众根据其自身的认知系统,通过解读剧名,对电视剧内容进行预测。由于中外受众所掌握的知识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样的剧名信息,会引起中外观众在认知层面上的差异。因此,要在认知层面上取得传播效果,译者要最大化地实现剧名信息的跨文化传播,从而让海外受众能毫无困难地对剧名进行解读。

其次,好的剧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满足其心理诉求和审美期待。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同,同样的剧名,符合得了中国人的口味,但未必满足得了海外受众的需求。要想在情感上博取共鸣,译者应诉求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期待,从而让其在态度上接受我国的电视剧。

当海外受众读懂了剧名信息,并在态度上予以接受后,就会在行动上做出回应,即决定是否观看该剧,或是否向他人推荐。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不佶屈聱牙的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播效果论观照下的剧名翻译策略

上文提到,要实现剧名的传播效果,译者应在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行为层次引起海外受众的变化。基于这三个层次的传播效果,本文提出了三个翻译策略,即文化策略、情感策略和行为策略,以实现剧名传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效果。

(一)文化策略:减少文化折扣和误读

“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这一概念是由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 Mirus)提出的。他们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5]。“文化折扣”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国产剧移植国外土壤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国产剧在命名时,常用人名、地名、神话故事、诗歌、歌词、成语等作剧名,并喜欢采用双关、比喻、暗喻等修辞手法,重视音美、形美、含蓄美。中国影视片名具有“重感性、重主观、用词华丽、讲究声律对仗和平衡美等的语言表达习惯”[6]的特点。比如,古装剧《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剧名取自唐诗《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中的前半句;《大汉贤后卫子夫》讲的是一位传奇的大汉皇后的故事。这些剧名,明显蕴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其文化价值必然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突破源剧名的语言形式的束缚,尝试从目标受众的角度,赋予其新的生命,以减少文化折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它在新文化环境中的传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了以下两种处理方法,以使文化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1. 重新命名,避开文化障碍

当剧名中的文化信息直译时不能取得相同效果,可避开不译。然后结合剧情,另提供一个文化折扣低的剧名。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多采用了重命名的方式,如《琅琊榜》和《甄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源剧名中,前者以地名命名,后者以人名命名。这二者,即便是国内的观众,也需要经过一番文化解读才能知道它们的内涵。但国内的观众,大可以根据其语言特点,便略知一二,从而预测前者讲述的是江湖中的英雄故事,后者演绎的是一位女性的传奇故事。《琅琊榜》原本直译为“The Rankings of Langya”,后来海外观众将其改为“Nirvana in Fire”。若单看直译名,Langya是琅琊的音译,可解读为任何一种事物的排名,对海外受众而言,该信息是无效信息。实际上,琅琊是指剧中“琅琊阁”,而“琅琊阁”则是该剧原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罢了。而改编后的剧名“Nirvana in Fire”,意思明确,即火中涅槃,形象地传递出这部剧的主题,即一个获得重生的人。Nirvana一词是佛教用语,由梵文音译而来,意为重生,脱胎换骨。用这个词作为剧名,海外受众可以有效解读信息,并能体验到东方异域风情。再比如《甄嬛传》,原直译为“The Legend of Zhenhuan”,后在海外传播时,官方将其改名为“Empresses in the Palace”,以消除音译带来的陌生感,达到了传播剧情信息的效果。

2. 立足他者文化,借他山之石以攻我玉

根据传播学中提出的受众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受众会产生 “名片效应”和“自己人效应”。其中,名片效应是指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或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而“自己人”效应是指受传者在信息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这二者皆揭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可采用走进目标语文化的方式,模仿或伪装成他者文化的样子,以博取目标语受众的好感。比如,当一部电视剧翻拍自他国影视作品或在剧情上与他国影视作品具有相似性时,可借用该电视剧的名称,或套用该电视剧的语言结构,利用其名片效应,从而达到宣传效果。例如,青春爱情网络剧《女人帮· 妞儿》讲述四个性格各异的都市女孩在工作、爱情、亲情与友情的碰撞中逐渐成长的故事,被称为中国版的“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于是其剧名就译为“Sex and the City”(China version)。再比如《爱的蜜方》直接套用电影“Love Actually”(《真爱至上》)的片名。虽然二者故事情节并非一样,但同样都是讲述爱情无关身份地位的故事。前者讲述的是拥有美食天赋的打工女与小吃名店家的公子,从欢喜冤家,到历经波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后者则是讲述一位英国首相爱上为其端茶倒水的单身母亲的故事。

此外,在翻译中文剧名时,可以套用目标语中的“本土”文化元素,比如说经典歌词或典故,制造熟悉感,让受众以为是“自己人”文化,从而更愿意接受。现代爱情剧《何以笙箫默》,讲述何以笙和赵默笙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出的一段美好姻缘。中文剧名将男女主角的姓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且笙箫一词源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个中文剧名中文化元素较多,直译不是一个好办法。译者巧借流行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中的“My sunshine”作为剧名。这首歌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和执着的爱,与电视剧中男女分别多年后,仍对彼此恋恋不忘的剧情十分符合。又如《欢乐颂》,原剧名是指主人公生活的小区名称,译者直接按字面将其翻译为“Ode to Joy”。“Ode to Joy”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后来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Ode to Joy”从此被世人所熟知。

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在减少文化折扣的同时,要避免文化扭曲和文化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准确把握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避免传播失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心理上有一个错觉,认为我们的主体意识是完整的,是优于他者的,因此,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模式差异,以自己的文化意识来取代他者的文化意识”[7]。举个例子,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译为“Butterfly Lovers”。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都知道,蝴蝶象征着自由和美好的爱情,源自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的故事。那么,用“Butterfly Lovers”作为剧名,看似再贴切不过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蝴蝶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学意象的话,这一译名定然会引起文化误解。在西方文化中,蝴蝶不过是上下扑动翅膀的昆虫。西方人用俚语“to have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比喻紧张忐忑的心情。他们甚至认为蝴蝶外表鲜艳,在花间飞来飞去,是不忠诚的表现。因此他们用蝴蝶来比喻花枝招展的人,如果一个人有“butterfly mind”,这个人则经常见异思迁。显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Butterfly Lovers”,不仅没有减少文化折扣,反而是对本国文化的背叛。

(二)情感策略:满足审美倾向和情感诉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受众群体在审美爱好、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各有差异”[8]。要实现国产剧剧名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就要了解海外受众的精神需求、审美倾向等,选择合适的翻译,以取得海外受众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1. 寻求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减少文化冲击

“美国作家乔纳森在《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中提到:情感的相通性会激励人们彼此认同,从而构筑社会公共价值基础。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形成相通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相统一的情感交流”[9]。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电视剧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一部热播剧往往是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写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本土受众的情感共鸣。比如,不少电视剧以“剩女”作为主题,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我们把年龄在27岁以上还保持单身的女性称为“剩女”,就好比剩饭剩菜,所以“剩女”被译为了“Leftover women”。 电视剧《剩女的黄金时代》,英译名为“The Golden Age of Leftover Women”。这一译法本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它虽然照顾到了源剧名的风格和效果,但并未兼顾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欧美人看来,27岁或30岁以上的女性不结婚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他们是无法理解和认同“剩女”这个词汇所传递的观念,也就无法感同身受。其实,在今天的社会,“剩女”更多指有自信、有教养、有文化、成熟的女性,她们对婚姻保持着“宁缺毋滥”的心态,不想将就,也不愿意“随波逐流”。因此,“剩女”并非贬义词,而且以“剩女”为主题的影视剧,大多是讴歌这类“当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和正确的婚恋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剩女”和欧美人宣扬的“个人自由”、“人性自由”和“女性独立”是等同的,并无文化认同上的违和感。在不少美国电视剧和电影中,“结婚恐惧症”的情节并不少见。如果无法找到意中人,甚至到老,他们也会选择独身,这也是当代“剩女”所追求的爱情婚姻观。在英语中,他们把这类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称为“bachelor girl”,而更为流行的说法是“single woman”。因此,本文认为,《剩女的黄金时代》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译为“The Golden Age of Bachelor Girl”以取得海外受众的感情共鸣。

2. 重视受众差异,满足受众心理期待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4]。虽然电视剧是大众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电视剧都要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相反,它的大众性应该是以类型丰富和风格多样来获得更多的受众”[10]。不同题材的电视剧面向的受众不同;相应地,不同受众也会对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产生兴趣。中国的“武侠剧”和“玄幻剧”受到海外观众的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类电视剧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异域”情怀。译者在翻译国产剧剧名时,应诉诸潜在海外受众的心理。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果译为“Ten Miles of Peach Blossoms” ,就抓不住女性受众的眼球,反而是“Eternal Love”一目了然,一看就是一部浪漫爱情剧。《鬼吹灯》若译为“Ghost Blows Out the Light”,会让人误以为是鬼片,那么喜爱悬疑冒险剧的观众就不会买账了。相较而言,“Candle in the Tomb”可能会好点。《武媚娘传奇》如果直译为“Legend of Wu Meiniang”,虽能体现出其人物传记的题材,但并不能一下子抓住受众的心理。可是,如果译为“The Empress of China”,受众就会马上明白,这是讲述中国女皇帝的故事,稍有点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就知道,中国古往今来只有一个女皇帝,那么这个女皇帝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或许就会吸引一些好奇的观众去了解。

(三)行为层面: 力求简短有力的标题,便于记忆和传播

“大众传媒的影响表现在认知和态度领域的同时,还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示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11]。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会受到故事情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其分享给他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也乐于将自己喜爱的电影或电视剧分享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提及电影或电视剧的名称。一个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口口相传的电视剧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剧的标题通常都很简短,大多只有一个单词或两三个单词组成,鲜有标题超过七个单词。一些英美剧会利用头韵的修辞方式,增强剧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便于传颂,比如“Gossip Girl”(《绯闻少女》)和“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而国产剧则常用四字短语,既符合中文美感,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播。比如,电视剧《虎妈猫爸》采用四字短语,读来铿锵有力,其英译名为“Tiger Mom”,省去了“Cat Dad”,避免了语言的累赘。实际上,虎妈的潜台词之一就是猫爸,没有必要将其译出,译出反而影响了语言的表现力。再比如《巾帼英雄花木兰》,如果译为“National Heroine Hua Mu Lan”则显得笨拙,没有张力。其实早在1998年,迪士尼公司就将花木兰的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搬到了荧屏,对于海外部分受众而言,“Mulan”一词并不陌生,因此以“Mulan”作为该剧剧名,足以表达该剧的主题。谍战片《胭脂》是以故事主人公“胭脂”作为剧名,若直接音译为“Yan Zhi” ,虽保留了原名的音韵美,却牺牲了其蕴含的信息。《胭脂》的官方译名为“Rookie Agent Rouge”,意思是“菜鸟特工胭脂”,Rookie与Rouge形成头韵,不仅点明了这部剧的间谍主题,而且在音律形式上,取得了对等效果。

四、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商品,国产剧“走出去”,“能走多远”,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成功翻译国产剧的剧名,有助于提高国产剧的海外传播效果。由于中西方受众在认知体系、价值观、审美观和语言习惯上的区别,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国产剧的剧名时,应从海外受众的角度出发,采用文化、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翻译策略,以使剧名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避免引入不必要的文化误解,造成文化误读或文化扭曲。国产剧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翻译工作者应不断提高文化意识,学术界也应给予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以促进我国电视剧文化的对外传播。

[1]冯梅.重命名翻译是另类翻译法么?-兼与康志洪、何自然等商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2):99-1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J].中国翻译,2008,(4):6-9.

[5]兰玉玲、赵静.论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电视,2016,(4):68-69.

[6]刘志、马芳菲.试论优秀国产剧的海外市场拓展[J].韶关学院学报, 2016,(5):69-73.

[7]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3-113.

[8]王燕灵.论国产电视剧"走出去"战略[J].新闻传播,2015,(23):25-27.

[9]谢精忠.基于受众的美剧跨文化传播效果探析[J].东南传播,2014,(7):52-53.

[10]徐林.通俗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美剧在中国流行现象[J].科教文汇,2008,(5) (上旬刊):164-164.

[11]张明权. 从传播效果论看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J].电影评介, 2008,(24):62-63.

责任编辑:陈君丹

On Tit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TV Dramas from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CHEN Jin

(Fuzhou Melbourne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that the Chinese TV industry face when exporting Chinese TV dramas overseas. Transla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ort of Chinese TV drama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title serves as the label of a TV drama. Its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priority of drama translators. An effective title appeals to audiences and so the translation of drama titles should also be effective in attracting target audience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effects can be achieved on the levels of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Based on this theory,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namely, cultural, empathic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cultural discount; empathy

2017-05-07

陈 津(1987-),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翻译理论。

H315.9

:A

:1674-344X(2017)6-0124-05

猜你喜欢

译者跨文化受众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英文摘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