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蒙学中优秀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基于当前德育资源利用“两极化”的视角

2017-03-09冯文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两极化蒙学学校德育

杨 慧,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传统蒙学中优秀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基于当前德育资源利用“两极化”的视角

杨 慧,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立足点。“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要基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传统蒙学中蕴含着优秀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资源,可以为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奠定丰富的物质资源基础和理论支撑,但当前学校德育却忽视对传统德育资源的利用,在德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泛化与弱化的“两极化”问题。挖掘整合传统德育资源是当前德育改革的立足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德育合力是破解当前学校德育资源利用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蒙学;德育资源;德育实效

学校是什么?在大家看来学校是赋予学生各种知识性智慧的场所,学生在学校中努力汲取知识是为了之后自身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这种看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没错,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却远不止于此。学校的每一轮课改都基于让学生发展得更好更充实,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提倡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在逐步探索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会议上,校长们一致认为学生们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依次为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而学生们最缺乏的核心素养就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培养依赖于德育的开展,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不少学校也都不遗余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但是德育的实效确实有待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现状是因为“德育后置”的局面未能真正得到扭转,学校德育过于重视知识性的灌输,忽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利用优秀德育资源,导致学校德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

一、传统蒙学中的优秀德育资源

德育为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注重对儿童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的德育修养内容、德育方法等理念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德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需要一定方式方法来辅助实施,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推动学校德育创新,有助于学校走出当前德育低效的困境。

(一) 德育内容资源

中国传统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粗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日常生活规范训练、初步的道德教育以及早期启蒙知识教育三部分。关于日常生活规范训练古代着眼于从生活小事出发,“以小见大”,朱熹在朱子语录中主张“从细小做起,方能可得如此大。”传统蒙学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朱熹曾要求儿童要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渍”,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1]卫生习惯看起来是小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被家长、老师忽略,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往往简单的小事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律品格,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立足生活、依靠生活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除了常规训练外,传统蒙学中还包含有以下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1.注重孝道培养儿童的孝悌仁爱观念

“忠君孝亲”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孝悌”思想的推崇,始终贯穿于各类蒙学经典文献中。《弟子规》中记载“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承。”[2]突出强调了孩子应该顺从父母的权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古代注重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无一不向我们展示出古代的“孝”文化。

2. 重视人际关系培养儿童友爱互助的品行

人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时刻在与别人打交道。家庭跟学校是幼儿活动的主阵地,融洽温馨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国古代遵循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倡“仁者爱人”,将礼让宽恕作为基本的待人之道,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被当做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朱熹《小学》朋友之交篇中提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强调朋友之间相处应恳切相互勉励。这些传统的人际交往原则为当下学校的同伴教育提供了借鉴。

3. 崇尚节俭引导儿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

勤劳勇敢、崇尚节俭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这一美德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朱柏庐治家格言中提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务必俭约”、“居身务期简朴”,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了节俭这一美德的内涵。节俭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在《弟子规》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2]在传统学校教育中也一直教育学生“勿谗富,勿骄贫”,引导学生要勤奋好学,做有能力之人——“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值得我们借鉴。

4. 关注礼仪教育提倡礼让待人之道

礼是古代道德规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儿童实行礼仪教育。“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加以学习就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仪教育一方面凸显了个人的品德高尚,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纷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古代注重在儿童入学起就教给儿童跪拜、揖让、进退、应对等礼仪,以期将幼儿培养成为“君子”,“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古代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注重从实际生活当中选取原型,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儿童合乎礼仪的行为,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小学》和《弟子规》,《弟子规》中提倡:“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小学》中提倡:“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的生活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秉持礼让,宽容待人。

5. 诚信为本提倡为人处世美德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古代倡导的道德教育,在统治阶级看来,对百姓忠信可以获得民心巩固统治,而且信还可以用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和谐。传统蒙学也主张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小儿语》提倡:“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2]注重引导孩子“须好认错,休要说谎”。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信用,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二)德育方法资源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成长中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如果在孩子小时没有教给他们基本的准则以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品德,那么将来很难弥补。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整合借鉴丰富多样的传统德育方法,突破德育手段单一局限于学校学科化的困境。

1.教训有常,顺应自然

古代蒙学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注重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童的天性,重视在和谐的氛围中对孩童实行道德教育。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对教育的方式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教育中必须遵循渐进的规律,从积极方面着手因势利导,“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3]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采用孩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教育,容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突破了立足说教和禁止手段带来的实效困境。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孩子更容易得到喜悦的体验,可以逐步将相关的讲授内容内化于心。

2.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古代蒙学对孩童的教育依据孩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实行,在小学阶段注重“使由之”,即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以及如何去做,重视对孩童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而在大学阶段则注重“使知之”,即对孩童进行为什么这样做的教育。基于不同阶段孩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相应地教给其不同的内容,不超越也不滞后,量力而行。古代量力而行的原则不仅照顾到了孩童认知发展水平与接受的能力,也考虑到“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的教学原则,顾及到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逐渐加深所学内容。如此教授便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理论渐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3.言行一致,教学相长

古代童蒙教育中重视榜样的力量,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自身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可以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教学相长是古人所倡导的一种优良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自己知识的盲区,而教师通过施教反省自身的不足,教与学继而同时得到提升。“学无常师”指出孔子对于教学相长的重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此外,传统童蒙教育注重言行一致:学生品行的养成与否不能只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孔子强调“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判断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不能只凭信其“口若悬河”,而应该在具体的道德实践行动中进行检验。作为孩童,其自身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极强,教师自身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若做不到言行一致,将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师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而避免出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消极局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学校德育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两极化”问题

传统蒙学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理念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当下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方法借鉴。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没有有效利用这些丰富的德育资源,出现了要么将德育资源泛化,要么弱化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德育资源的泛化

学校德育实施需要有一定的途径,而课程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实施途径。广义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在追求学科化发展中从完整的生活中抽离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4]德育课的实施依赖于德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目前学校德育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这样的趋势:德育资源被泛化了——任何一门与德育稍微沾边的课都会被学校冠以德育资源课的名义。用张楚廷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时常会运用一事物去探究另一事物,运用二者之间的关联去认识我们要认识的事物,但是我们首先应把二者区分开来才能去弄明白他们的联系,否则就会视二者为同一事物,这样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一片混乱。[5]在德育课的组织实施上,我们片面认为某一方面的突出关注点就是德育,认为凡是有利于人的品德修养的课就都是德育课,如学习音乐和美术有利于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认为音乐课美术课也是德育课;学习法律课有助于规范人的言行,有利于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也被定义为德育课。这样漫无目的的泛化真的是对德育的重视吗?这样绞尽脑汁地与德育建立关联的课程真的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吗?在西方,德育特指道德教育,虽然西方国家也对学生实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宗教世俗教育,但是,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着严格的界线与分属,一般不会笼统地将这三种成分统称为“德育”。[4]笔者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目的地泛化德育课程,是因为学校没有真正利用好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没有被学校更好地发掘以致于牵强附会地开设一些德育课来培养学生的品行,这不利于学校德育的高效开展。上述课程的开展不可否认会对学生的德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们本身不是德育课,它们有德育的义务,我们只能基于这些课程本身的个性来创造性地使其在学生道德养成中发挥作用,而不是让它们成为德育而德育的附属课。

(二)学校德育资源弱化

弱化也是当前学校德育中出现的又一问题。当前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实际,忽视了基本的行为习惯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关注点一直是“上层建筑”,却忽视了一定的“事理基础”,弱化了生活型德育在孩童品行养成中的重要性。相应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设置方面也出现了弱化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一些本该是学校培养的基础性品德习惯却被学校弱化了,学校“好高骛远”的姿态容易导致学生基本道德观念淡薄,难以内化于心。作为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帮孩子选择升学率高的名校,家长重学习轻教育,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认为孩子将来一定会成龙成凤,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品行的培养重视,导致符合社会规范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没有在学生身上真正落实。

学校德育的“两极化”问题,很难使学校对德育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容易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越来越看重即时效果,越发倾向于向学生讲授“实用性”知识和开设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德育相较于智育的成效来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的教育实效并不是立竿见影型的,所以德育往往受到现实社会的冲击。我们都热切地关注德育,也深刻认识到德育在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又秉持“重智轻德”的“潜规则”。学校应该以史为鉴,充分利用我国原本丰富的德育资源,走出当前学校德育资源泛化与弱化的现实困境。

三、依托传统德育资源,实现德育创新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但在目前的学校德育实践中,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却存在闲置和浪费局面。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政府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了号召,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成效却远不如预期设想。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加之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民众传统文化知识极度欠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应大力整合、借鉴传统德育资源,改变德育活动方式,使德育活动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德育合力,多管齐下。在当下德育活动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传统德育资源。

(一)学校应立足开发校本课程弘扬传统文化,拓宽传统文化载体

学校是开发和应用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应紧紧立足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学校应将传统德育思想的弘扬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明确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的品德。德育过程无小事,学校应该多关注更基础更基本的德育内容。

德育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上,在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优秀的德育资源,在德育过程中应摒弃原先不太符合实际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凸显德育的地方特色(历史的、民族的、习俗的等),可以在借鉴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把德育与校本课程嫁接,可以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方式等予以新的诠释。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生源质量是不同的,千篇一律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开展。因此,在借鉴传统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学校自身的德育资源,贴近本校实际,实现德育创新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提升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创新德育实践,为学生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近距离感受传统德育资源的魅力,这远比课堂上强制灌输理论知识带来的实效好得多。

此外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应注重相关的人力资源运用,教师作为实行德育的关键人物,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重视指示、强调劝告、多用批评的方式,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可以说是高效德育的依托,道德教育不是“背诵有道德的话语”,而是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优良品行的规则并逐步内化于心。在德育过程中,应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主体,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协作来开展德育活动。传统美德是道德教育的基石,教师的关怀是学生成长的温床,而情感激发则是道德教育的内驱力,道德教育的开展不应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丰富多样的传统德育资源支撑的情形下,充分开展、利用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切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活动,一定可以将学校德育实效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二)家长应借鉴传统家训思想,言传身教

家庭在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中成员的道德水平对孩子品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榜样引导是来自多方面的,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为孩子树立起孝敬父母的榜样。“孝心”一直是中华民族歌颂的美德,可以说因为“孝”,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才会通过家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在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形下,对父辈的“孝”不再是“有心无力”,而相反变成了“有力无心”,在工作、生存的压力下,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拼搏,在他们看来给予父母一定的钱财就是对父母的孝,忽视了对父母的陪伴,导致“空巢老人”的出现越来越多,更有甚者竟公然对父母动手打骂。作为家长,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家庭的和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设想一个孩子在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成长,那么他的“人生信条”不可避免的会是“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及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作为家长,夫妻之间应相亲相爱,关系和睦融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这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都应学习的,虽然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是家长如果对孩子动辄训斥、诉诸武力,那么这样的“棍棒教育”很难使孩子从心底接受父母的教育,更谈不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对孩子的“慈爱教育”远比“棍棒教育”有效得多,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促使孩子在情感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此外,父母的勤俭节约、礼让待人等品德可以帮助孩童树立起勤俭的好习惯,避免孩子之间盲目追求名牌,形成比穿着、比用具的奢靡之风,帮助孩子树立起友爱助人的良好品行。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有很多家庭德育方面的资源,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蒙学读本,为其讲述其中丰富的德育故事,让幼儿明白良好品行的养成对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自觉接受榜样的力量;此外家长应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借鉴传统的家训思想,整合利用《颜氏家训》《家教》等蕴含古人在家庭德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创新运用于自己的子女教育活动中,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行。

(三)社会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传统德育资源

德育活动的开展不止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也应积极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社会各部门、各团体的努力。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将其看作是“一潭死水”,我们应为其注入时代的血液,让其在新的时代中继续闪光。文物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结晶,但目前我国的许多文物损害严重,国家应实施相关的古籍保护工程,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工作。政府部门应意识到对传统文化不能一味批评而没有发掘,不能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更不能单纯地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束之高阁,简单地建设几个文化博物馆就可以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将文化置于空中楼阁,而是让其更接地气,社会应让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关心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大众接受教育的机会、渠道越来越多样,而且国家明确指出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社会上一些传承传统文化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立足于向孩童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孩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名著都不太了解,对成语出自哪个典故答不上来,如此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国家应进一步鼓励传统文化事业,给予政策性支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民众了解外界的窗口,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大众推广优秀的文化成果。戏曲是我们的国粹,但是时下戏曲一直被流行歌曲“打压”,越来越多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戏曲文化,政府可以通过网络传媒实施戏曲的振兴工程,将优秀的戏曲曲目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和传播。此外,也可以采用网络文艺创作传播的途径推动网络文学、微电影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强大的年轻“网络军”,这是一种有力的措施。当然,作为媒介应该有意识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作为传播媒介,不能满足于速食文化,让公众疏离传统文化。此外,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政府除增设传统文化节日以外,还可以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这些都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利途径。德育应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青少年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加,政府应出台网络管理政策,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隐形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多向学生传播传统的德育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丰富而多样,如何高效提取相关德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下学校教育中是值得深思熟虑的。学校德育应立足于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切实提升德育实效。

[1]孟琢,彭著东译注.童蒙须知:名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

[2]郑红峰,张晓林.中华蒙学大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240,244,205.

[3]马冠男.明代蒙学教材、教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54.

[4]鄢建江.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5]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18.

[6]郝金金.朱熹《小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探索,2015,(6):94-95.

[7]刘俊田,林松,等.四书全译[M].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1999:79.

责任编辑:郑诗锋

Dis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Great Moral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 Based on “Polar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FENG Wen-quan, YANG Hui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The fundamental of education lies in educating people,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oothold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hall be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ntains excellent moral content and method resources, which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material resourc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However,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neglects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oral resour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olarization” - lessening and weakening in using moral resource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o join together to solve the curr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issues in school.

traditional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2017-05-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研究”(BEA150074)

杨 慧(1991-),女,山西五台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 冯文全(1960-),男,四川渠县人,二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G621

:A

:1674-344X(2017)6-0095-06

猜你喜欢

两极化蒙学学校德育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日新才能启蒙
网络作家正在“两极化”
如何处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5年1~11月,随车起重运输车两极化发展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