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芷、桔梗宣肺排脓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2017-03-08赵凤娇李阳雪饶飞燕汤玉清高子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白芷宣肺桔梗

赵凤娇,李阳雪,田 俊,饶飞燕,汤玉清,高子平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白芷、桔梗宣肺排脓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赵凤娇1,李阳雪1,田 俊1,饶飞燕1,汤玉清1,高子平2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通过查阅古籍,检索近代文献,总结中西医对痤疮的认识。吾师高子平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痤疮当从肺脾胃立论,尤其是炎症性痤疮,通过辩证加用白芷、桔梗,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特性达到“鼓舞中阳、升清举陷、宣肺排脓”之效。

白芷;桔梗;宣肺排脓;炎症性痤疮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痤疮有自愈可能,但因其病程较长,后期出现的痤疮瘢痕及色素沉着等,可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1 痤疮的发病机制

1.1 西医方面

目前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四大因素相关,即雄激素及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及继发炎症反应四大因素。而痤疮的皮损表现可分为炎性与非炎性皮损。在以往的认知中,炎症性痤疮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其皮损多样化,可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目前有研究表明[2],痤疮是一种原发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发病的整个过程,痤疮丙酸杆菌在毛囊皮脂腺中定植产生的多种炎症趋化因子可能是导致炎症发生发展重要原因。

1.2 中医方面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因时代不同而各有千秋,概括而论,外因主要认为感受风、寒、热、湿等,后郁积生热,其病位多在肺胃,而头面为诸阳之会,多故病实、病热。内因多情绪失调、饮食不节、痰湿、瘀血内积,故当辨证论治。中医对痤疮的辨证较多,目前常见的辨证分型如下:肺经风热证、肠胃蕴热证、痰湿瘀滞证[3]。

2 痤疮的治疗

2.1 西医方面

根据痤疮的轻重,分为一般治疗、局部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

2.1.1 一般治疗: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减少辛辣刺激、油腻、糖类食物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使用油性、刺激性化妆品。勿用手挤压粉刺。

2.1.2 局部治疗:轻者仅用外用药物治疗,主要在于清洁、溶解角质、杀菌,包括维A酸类,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如夫西地酸。

2.1.3 系统药物治疗:系统用药主要针对中重度痤疮,炎症明显,表现为大量丘疹、脓疱。对因治疗,即引起痤疮的四大因素,口服药物包括抗生素类、维A酸类,性激素类。分别通过抑菌,调节毛囊异常角化,抑制雄激素、减少皮脂分泌达到治疗目的。

2.1.4 物理治疗:光动力疗法通过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结构及减少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疗效。

2.2 中医方面

肺经风热证,皮损多表现为额部、鼻周的痤疮,色红、伴痒痛,以清热宣肺为主,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肠胃蕴热证,以结节、脓疱为主,胸背亦累及,伴红肿疼痛、便秘,以清利湿热为主,选用茵陈蒿汤加减。痰湿瘀滞型,以囊肿、瘢痕为主,伴有便溏等,以健脾化瘀散结为主,选用化瘀散结丸加减。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焦灼成脂,脾失统摄,肺失宣肃,孔窍开阖失司,水湿油脂溢于头面,堵塞孔窍,故成痤疮。脾胃相为表里,胃不和,受纳腐熟功能失调,可进一步影响脾土功效。因此吾师认为痤疮与肺脾胃关系密切。笔者从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子平教授,吾师多重用白芷、桔梗治疗炎症性痤疮,其皮损多表现为丘疹、脓疱等,在顾护脾胃的基础上,多宣肺排脓,促进炎性反应消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笔者效法治愈了不少痤疮患者,现介绍一些体会,以飨同道。

3 白芷、桔梗对皮肤的作用

3.1 中医方面

3.1.1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功效祛风解表、消肿排脓、通窍止痛。痤疮多为阳明湿热,常发于头面部,而头面为诸阳之会。病在上者多为标证,病位多浅表,痤疮皮损病位表浅在皮毛,肺在外合皮毛,白芷味辛,能散能行,归肺经,又为阳明经引经药,故可上达清窍,宣肺消肿排脓。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阳气闭塞”,不能发散毒邪至肌表,是本病的主要机理。白芷正是运用其辛温发散之性,达到“鼓舞中阳、升清举陷”之效[4]。吾师运用白芷,多从15 g起,脓疱、丘疹多者可调整用量至20~30 g。后期根据病情程度增减。

3.1.2 桔梗:性平、味苦,归肺、胃经,具有宣肺、排脓、祛痰、利咽的功效。吾师治疗痤疮,临证时常配伍桔梗一味与白芷配伍,桔梗在《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中,有舟楫之功,载药上行,可使药效直指上焦。痤疮好发于头面部,上焦位高,近于表,宜用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桔梗一味质轻,入肺经,对于丘疹脓疱型痤疮,可上达头面宣肺排脓,使得痤疮腐去生新。用法同白芷。

3.2 西医方面

如何减少痤疮丙酸杆菌定植及其产生的炎症介质所介导的痤疮炎症发展,是痤疮治疗的重点。药理研究方面,白芷、桔梗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白芷主要通过其主要成分呋喃香豆素抑制COX-2来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6],桔梗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PGE2)、NO分泌而起到抗炎作用[7]。正如前诉,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被认为是炎性痤疮的重要因素,而白芷、桔梗通过其杀菌、消炎作用,可阻碍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皮损形成中的恶性循环。

炎症反应贯穿痤疮发生的全过程,涵盖炎症后期所致的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痤疮为损容性疾病,如何通过预防及改善痤疮皮损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亦是重点之一。《本草纲目》记载: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现代医学证明,肤色的深浅与皮肤黑素细胞的数量以及黑素生成的多少有关,酪氨酸酶系统是皮肤黑色素合成的关键,其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黑色素的生成量和速度。欧喜燕等[8]研究发现白芷对酪氨酸具有抑制作用。弓晓杰等[9]亦发现桔梗的有效成分桔梗皂D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极强。因此白芷、桔梗亦可用于肌肤美白。

4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23岁。痤疮病史2年。2017年2月19日初诊。近2年,颜面部散发红色丘疹,时轻时重,皮肤油腻,部分皮疹有脓疱,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平素口干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肺经风热。处方: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黄芩15 g、牡丹皮15 g、马齿苋20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连翘15 g、夏枯草20 g、皂角刺30 g、山楂15 g、建曲15 g、玄参10 g、白茅根15 g、白芷15 g、桔梗15 g、甘草6 g。1剂/d,3次/d,6剂。

2017年2月26日二诊:颜面丘疹、脓疱明显减少,大便干结、口渴未见明显改善。处方:原方加熟大黄10 g。水煎服,6剂。

2017年3月5日三诊:颜面脓疱消失,丘疹颜色减退,面部出油减轻,口干渴改善,大便质地较前稀软,小便可。处方:二诊方去马齿苋、蒲公英,调整熟大黄5 g,皂角刺15 g,加丹参15 g、郁金15 g。继服6剂。

2017年3月12日四诊:颜面红色丘疹因忌食不佳,出现反复情况,但较既往情况好转,消退较快,未见脓疱,颜面出油情况明显好转,面部色素沉着颜色逐渐消退,口干渴消失,大便尚可。处方:三诊方去玄参、熟大黄,调整白芷至20 g。水煎服,12剂,巩固疗效,随访。

按:此病案患者因饮食不忌,嗜食辛辣油腻之品,长期熬夜,肥甘厚味滋腻碍胃,郁而生热,耗伤阴津,年轻气血较盛,易化火焦灼津液,热盛肉腐为脓,故初诊见口渴,面部出油,脓疱,大便干结等症。重用白芷、桔梗引药上行宣肺排脓,蒲公英、马齿苋等清热解毒,山楂、建曲等减少油脂分泌,白茅根、玄参等止咳生津,熟大黄导热外出,皂角刺、夏枯草等清热消肿排脓,后期痤疮色素沉着、瘢痕等,多为痰瘀凝滞,活用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及白芷、桔梗等美肌亮肤。重用清热之品易致脾胃失运,后期可加用顾护脾胃之品。

体会:痤疮的治疗,西医种类繁杂,不良反应较多,炎症性痤疮系统治疗存在抗生素耐药,维A酸类药物有引起口干、皮肤干燥、肝肾功损伤的报道,性激素使用可致的月经紊乱,而物理治疗价格较昂贵难以长期坚持。中医治疗,因不同医师辨证用药经验不同,无固定用药模式,多不能分享同道。笔者通过总结吾师经验,希望在炎症性痤疮的治疗上探索出一条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得在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面,白芷、桔梗“宣肺排脓”的功效可发挥一定疗效。

《医宗金鉴·肺风粉刺》中关于痤疮的论述:“此病由肺经血热所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古人多认为上焦热重是痤疮的主要病因,而肺属上焦,面部位高,病在上者多为标多在表,非轻清透达之品不能治。吾师于炎症痤疮早期,急则治其标,辨证选用基础方上加用白芷、桔梗等清上焦热、宣肺排脓、去腐生新,促进炎症消退。后期炎症消退,存在色素沉着、瘢痕时,缓则治其本,养护脾胃,化生气血,滋养颜面,亦可加用白芷、桔梗引药上达头目,美肌生肤。此治法此正与“痤疮多与肺脾胃相关”观点相符。

[1] 赵 辨.临床皮肤性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33.

[2] 马 英,项蕾红.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目标的新认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66-69.

[3]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9-231.

[4] 涂华中.重用白芷愈痊疮[J].中医杂志,200,41(3):137-138.

[5] 周淑敏.白芷香豆素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2014,35(3):141-144.

[6] 赵春苗,李亮亮.白芷总香豆素对疮疡模型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1):61-63.

[7] Kim YP,Lee EB,Kim SY,etal.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 by platycodin D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Platycodon grandiforum [J].Planta Med,2001,67(4):362-364.

[8] 欧喜燕,于秀华.白芷美白液体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960-961.

[9] 弓晓杰,陈丽荣,孙印石,等.桔梗中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4,27(4):257-259.

本文编辑:赵小龙

R758.73+3

A

ISSN.2095-8242.2017.24.4631.02

猜你喜欢

白芷宣肺桔梗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疏风宣肺止咳汤对CVA的疗效及对BHR的影响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