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7-03-08余波王琰萍朱敏初张晓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余波 王琰萍 朱敏初 张晓玲

丁苯酞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余波 王琰萍 朱敏初 张晓玲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进展性脑梗死192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9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立普妥片降脂,血栓通针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I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神经因子NSE、MBP、S100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6%(P<0.05)。结论 丁苯酞是一种确实有效的神经功能保护剂,有利于促进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进展期脑梗死 丁苯酞 神经因子

进展性脑梗死(PCI)是指脑梗死发病后6h~7d神经功能缺失呈渐进性加重或经常规治疗病情仍进展恶化,PCI患者因其神经功能持续性恶化损害,致残率和致死率远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CI的发生与血栓扩张、再灌注损伤、高血压、高血糖、高粘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情发展难以预料,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1]。丁苯酞是近年来国内开发的Ⅰ类新药,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能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有效保护神经元[2-3]。本文探讨丁苯酞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进展型脑梗死患者1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5~25分之间;年龄40~80岁。排除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排除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者。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其中观察组男52例,女44例;平均年龄(62.43±7.21)岁。基底性脑梗死59例、脑叶脑梗死26例、其他脑梗死11例。对照组,男61例,女35例;平均年龄(61.88±7.48)岁。基底性脑梗死52例、脑叶脑梗死28例、其他脑梗死16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立普妥片降脂,血栓通针活血化瘀,抗自由基和保护神经元及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滴注,100ml/次,2次/d,连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及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同时采血,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蛋白(S100B)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复查肝功能,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基本治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Ⅰ~Ⅲ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NIHSS和BI评分比较 纳入疗效统计的病例共计185例,观察组93例,对照组92例。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比较(x±s)

2.3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6%(P<0.05)见表3。

表3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及危险因素较多,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病情加重,引起神经功能损害的持续性恶化,致残率和病死率远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CI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抓住再灌注时间窗和建立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保证和改善梗死区域半暗带的供血,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缺血脑卒中的功能。在上述的基础上需要控制血糖,一方面保证脑细胞的正常能力代谢,另一方面防止血糖过高导致的乳酸中毒、NO中毒和脑水肿等。目前临床上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方案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扩容、降压、稳定血糖、神经保护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指出: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能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的提高,而安全性好。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丁基苯酞一方面能保护血管结构完整、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改善缺血区的血流供应;另一方面能够保护线粒体,提高神经细胞的抗缺氧能力,减少神经细胞凋亡[5-6]。

本资料结果显示,加用丁苯酞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I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清神经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治疗14d后,观察组血清神经因子NSE、MBP、S100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SE、MBP、S100B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常被作为临床指导治疗的客观指标[7]。其中NSE是一种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最早被发现于与神经内粉末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中,是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在各种脑部疾病患者中也可见血清水平升高。MBP又称脑脊液游离型髓鞘碱性蛋白,是神经组织的一种组成部分。具有维持S100B是一种酸性的钙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星型胶质细胞及雪旺细胞的胞浆中,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的功效,参与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当脑缺血引发血脑屏障破坏后,脑脊液中的S100B释放入血致使血清中MBP、S100B水平上升。因此这些神经因子水平下降,意味着经治疗后观察组脑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康复得更好。

综上所述,丁苯酞是一种确实有效的神经功能保护剂,有利于促进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1] 陈忠.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2):239-240.

[2] 张国庆,吴雪钗,胡婷婷. 恩必普.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7):572-573.

[3] 王东,张咏,潘金保,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3):161-163.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43):146-153.

[5] 鄢学芬,詹瑾,黄叶宁,等.丁苯肽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7):1498-1500.

[6] 熊杰等,冯亦璞.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药学学报2000,35(6):408-412.

[7] 周丽,迟相林,李振光.血清NSE、S100B、MBP与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中国实用医刊,2009,36(9):14-1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butyphthalide on nerve function and serum levels of nerve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butylphthal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96cases.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basic treatment of aspirin f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Lipitor for Lipid lowering,and xueshuantong injection for blood circul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bined with buty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fusion for 14 consecutive days. Then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es of NIHSS,BI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nerve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4 days treatment,the NIHS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while the BI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 The serum levels of nerve factors such as NSE、MBP、S100B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67.7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3.26%(P<0.05). Conclusion Butyphthalid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rotective agent for nerve function,it will help for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Butyphthalide Nerve factor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猜你喜欢

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