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因、困境及应对

2017-03-07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赵 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心理健康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5〕

应用型大学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因、困境及应对

赵 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心理健康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5〕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政府促进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其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促成,但也面临着方向不明、路径不清、经费不足,法律、制度支持不够的发展困境。鉴于此,政府应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自主权,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应把握机遇,加强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尽快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因;困境;应对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政府促进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各部委相继颁布并实施了多项政策给予支持和推进。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意义、目标、任务、推进机制等做出了顶层设计。至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高校以及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转型发展涉及全国数百所地方本科高校,也将对上千所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变革,而且转型发展过程复杂,充斥着动力、阻力、助力等多股力量,需要围绕“转什么、为什么转、如何转”三个核心问题加强相关研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转型发展引起的副作用,从而顺利实现政策目标。本研究从动因、困境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多方力量推动的结果。明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是进一步澄清转型存在的问题,探索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

1.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转型发展的内部动因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但是在办学类型上尚未形成多样化的形态,人才培养类型较为单一,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完善,影响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这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分类管理、分类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本科高校数量众多,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转型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分类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现实选择。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2.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转型发展的外部动因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迫切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能够有效衔接中职、高职、应用性专业研究生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1],使得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加畅通。他们共同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拓宽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另外,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兴产业,在于技术的进步,这一切也都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因此,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3.国家重视和支持是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给予支持和引导。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再次指出启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改革发展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地方政府和高校对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已有23个省市针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规划部署[3]。转型发展的高校数量从2002年的20余所,迅速增加为2012年的300余所[4];2013年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一年时间内新增百余所院校;中国知网在2001年—2003年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论文仅有49篇[5],而近三年则有近千篇的数量增长。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产生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困境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转型目标做引导,清晰的转型路径做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做支持,相对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做支撑,转型发展才能稳步推进。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问题。

1.转型发展方向不明确

积极响应转型发展政策的高校以新建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以及民办本科高校为主,它们缺少本科办学经验,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办学实力上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竞争,都处于弱势地位。转型发展是他们实现错位竞争,谋取更大生存空间的现实选择,因此,他们的转型动机很强。但是,转型发展仅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更多是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宣传转型发展政策,缺少科学的论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征和高校的转型需求联系不够,难以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引导。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尚不明确,对什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如何办应用技术型高校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积累,面对转型充满了不安和困惑,部分高校多次更改学校名称也体现出他们对发展方向的迷茫。因此,政府和高校对转型方向的不明确,使得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转型发展路径不清晰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对原有的办学模式进行扬弃,还需要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科研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但是,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常常是打着转型发展的旗号,却走着传统型本科的老路。在专业建设上,结构雷同,设置“大而全”,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也不能凸显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博士、终身教授、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追求热度不减,工程型、技能型教师紧缺,师资队伍学术化倾向严重,脱离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上,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理念尚未确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如果专业建设不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不创新,师资队伍结构就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转型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本科高校对如何转型缺少清晰的路径,这使得转型发展陷入“推而不动”的困境。

3.转型发展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完全从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中走出来[6],在发展规划、资金支持等方面更向重点本科院校倾斜。地方本科高校财政收入原本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校区建设占用大量教学经费,加之办学资金筹措渠道较少,社会捐赠又十分有限,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效果。

4.转型发展法律和制度保障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意味着实行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其发展的合法性。欧美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的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7]。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但宏观指导性的文件较多,具体操作层面的较少。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关理论未确立、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尚需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很难在原有的学术型大学发展体制中顺利转型。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虽然面临重重困境,但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不能因此贻误发展时机。政府和高校须共同努力,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助力,实现困境突破。

1.政府方面

(1)细化配套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师资培养、专业改革、校企合作、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制度,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应用技术类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利用招生计划的调整和倾斜,促进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需求大的专业扩大招生。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制度,构建应用型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的深入融合,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应及时根据转型发展中呈现出的新问题,及时更新相关制度和法规,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规范其办学行为。

(2)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自主权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办学资金,政府应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保证转型发展顺利进行。加大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专业群可进行经费倾斜,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经费拨款机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均拨款机制。同时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扩大招生自主权,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招生选拔方案;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调整专业,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扩大高校经费管理的自主权,支持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使用专项资金,使高校真正成为转型发展的主体,积极应对社会、市场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3)加强政策宣传和经验推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强政策宣传,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纠正社会公众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偏见。定期举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修班,广泛动员高校领导、师生、行业企业人员、专业学者等参与转型发展问题的探讨,提供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新闻媒体及时对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全方位、渠道地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高校方面

(1)把握机遇,明确定位,尽快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另外,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也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高校应把握好机遇,围绕面向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密切融合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向产业集聚,与市场融合,实现地方经济与高校自身发展的良好互动和共生双赢。

(2)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理论型教师偏多、“双师双能型”教师结构性紧缺的现实,是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已经成为影响转型发展的重要掣肘。鉴于此,高校应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高校转型发展服务。首先,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办法。高校应在教师的津贴待遇、业绩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分类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按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和正副教授三个层面。初级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实践应用方面不够深入和全面,可以让他们以讲授专业基础课为主,同时指导实训,进而促使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丰富。同时采取岗位培训、以老带新、教学研讨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讲师级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鼓励他们多深入企业,了解本专业对应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关注本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发展动态,使他们能够结合市场要求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教授级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鼓励他们多参与高水平的专业研讨会议,多进行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使他们能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创新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另外,学校可设立教学特聘岗位,在校外相关职业聘用专业教师,使他们能够把工作中的鲜活的案例引进课堂,同时也为校内专职老师和校外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校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整合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色。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人才类型,其培养方案应打破“精英教育”时代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重新进行设计。首先,高校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对服务同一产业链的专业进行集群统筹管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注重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健全毕业生就业供需的年度报告制度,适时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要依法依制调整建设专业。其次,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职业元素。对于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应融入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实现课程知识与职业资格的无缝对接。实践课程则应借助实验、实训、实习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拓展课则应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展。另外,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现代化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

(4)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不能很好满足办学要求的问题,而且在实践教学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需要科学筹措资金,求得最优化的组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优势,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并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兴建校办工程、校办企业,增加校产收入,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验、实践场地。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人才交流、交换培养,师资、图书、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优势互补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办学效益,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 庄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21): 84- 89.

[2] 颜炳乾.高校转型发展:职教与高教的共同战略切入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1):26-30.

[3] 张祺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府思路与政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2):11-16.

[4] 陈小虎,杨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43-46.

[5] 陈方红,张立青.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嬗变及述评——基于2001-2009年CNKI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5):21-24.

[6] 赵倩.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2):33-35.

[7] 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4):53-59.

(责任编辑:樊 霞)

G642.0

A

2096-2452(2017)05-0057-04

2017-07-16

赵倩(1983-),女,河南周口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讲师,硕士。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5.0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