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朗事件后解读印度的军事和国防实力

2017-03-07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国防印度

董 磊

8月28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印方已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6月18日以来,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引发了中印边境局势持续紧张,中国军队对此坚决反对,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强化边界管控,前推作战部署,加强针对性训练,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

这一事件,既让我们看到我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我国领土主权的信心和能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南亚邻居印度,尤其是它的军事和国防实力。

拥兵百万实力强劲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目前,印度的军事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准军事部队和后备力量组成。其中,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兵力约有120余万。

印度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根据这种战略,印度平时把45%左右的陆、空力量部署在西部边境,突出“进攻态势”的特点;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保护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内部治安力量。海军在沿海部署东、西两支舰队,活跃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重点放在西部,对付与其利益相冲突的国家并保护自己的海上经济利益和石油通道。

印度还重点推行核威慑的政策。如何保证军备发展不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新的国策,印度防务决策层经争论达成共识:发展核的军事用途,实施核威慑。其目标:一是对拥有核武器的北部邻国实施低度核威慑;二是同巴基斯坦进行核竞赛,不仅在常规武器上而且在核武器上压倒巴,以慑服对方;三是以核武器为后盾,把驻印度洋的外国军队作为核打击目标,以达成“劝阻”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目的。印度更深远的考虑是把核武器发展作为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一条终南捷径。在失去原苏联的核保护伞后,印更加强了发展核武器的信念,立场更趋强硬,不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拒签核不扩散条约。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方面,印度除有能携带核弹的远程轰炸机外,如多次试射成功的“烈火”式中远程导弹射程惊人,打击范围令国际社会尤其是印度四邻深为忧患。

不断对外引进武器威慑能力日益增强

目前,印度的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十多年来,印度不断从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军事大国引进先进武器装备,使国防实力迅速增强。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权威报告显示,印度在近年来全球大型武器进口国家和地区排名名列前茅。

俄罗斯是印度引入武器装备的主要对象国。2009年,印度海军从俄罗斯引进了“戈尔什科夫”号航空母舰,算上之前从英国引入的一艘航母,印度一跃成为亚洲的航母大国。印度还从俄罗斯引入“基洛”级潜艇和苏-30重型战斗机,此外,印度还要求俄罗斯对购买的航空母舰、“基洛”级潜艇、苏-30战斗机等武器装备进行改装和技术升级,以适应实战需要。

印度向美国采购武器的数量也不少。印度除了有权从美国获得新型战机F-35外,还斥巨资购买了“海神”海上巡逻机、“超级大力神”运输机、C-17运输机以及先进预警机,不断提升海空力量的配备,优化武器装备的配比。

此外,印度向其他军事强国购买了大量先进装备,用以充实国防实力,例如,从以色列引进了“费尔康”预警机、“苍鹭”无人机、间谍卫星等装备,采购法国和西班牙联合研制的先进常规潜艇,采购法国“阵风”战斗机。

这些武器装备使得印度充满了“底气”,想在所谓的“印度2020”到来之前就与诸多邻国掰掰手腕。

坚持合作创新并重推进国防工业转型

近年来,印度全方位拓展国防工业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努力带动本国武器装备生产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印度积极与俄罗斯合作,研发武器装备系统项目,两国项目涉及核潜艇、潜射导弹、第五代战斗机等,两国之间的合作已从过去的“俄卖印买”到“俄卖印仿”逐步转向“平等合作、共同研发”的新模式,合作范围已从具体的装备和项目合作拓展至联合组建国防科技企业,例如印度埃尔康系统公司与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组建合资企业联合生产俄罗斯卡莫夫和“米”系列直升机,印俄联合研制的苏霍伊T-50已首飞成功。

印度还积极拓展军工合作渠道,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印度与美国不仅联合开发士兵生化战防护技术和军用通讯设备,还在积极探讨喷气发动机和航母技术方面的合作。印度与法国在联合研制、技术转让以及高技术武器销售等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印度除从以色列引进了武器装备外,还获得了军工技术和部分生产线的转让,以便对武器装备进行升级改造。印度斯坦造船厂与韩国现代重工集团建立合作联合建造军用舰船。

在政策导向上,印度不断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大型军工企业来印投资、合作、参与印度国防工业建设,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公布了一项新提案,政府将允许外国企业拥有印度国防军工企业100%的股权,而之前这个比例仅为26%。从这项提案不难看出莫迪的野心,那就是试图摆脱印度军事力量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通过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把印度变为武器生产大国。在这之前外资只允许占有印度国防企业最多26%的股份,比如像美国防务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只有通过和印度公司合资、并仅持有26%股份的方式进入印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外国公司不愿意过多在印度投资或把先进技术转让给印度。 而根据这项提案,如果外商转让技术,股份上限可以从26%提高至49%;而如果涉及尖端武器生产,则允许外商100%独资。因此,美国、英国、法国等传统武器出口大国都已经争先恐后和印度接洽,希望投资印度军工业。而对印度来说,通过这项措施除了能吸引更多的外国军工企业来印度投资,为政府创造税收外,还将使印度逐步摆脱武器纯依赖进口的局面,进而成为一个武器制造大国,并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尖端武器生产技术,提供整体的军备实力。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约60%以上的武器装备是进口产品,一旦发生战争,如又遭遇禁运封锁,将难以为继。印度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不断加强国防工业的自主创新,加快实现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和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印度自行研制的“光辉”轻型战斗机、AMCA中型战斗机、“阿琼”主战坦克、“布拉马普特拉”级护卫舰、“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烈火”系列洲际导弹、GSLV MK-III运载火箭、火星飞船等多款装备都引人瞩目。

体制僵化科研滞后国防工业问题众多

印度国防工业体制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问题,表现为军工管理部门人浮于事,监管制度缺失,国防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导致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欠佳,工作效率低,同时缺乏一个强力机构,能够确定政策目标,将各个利益攸关方聚集在共同的平台,并监督计划执行和明确责任。

同时,国防科研体系存在结构性弱点。印度国防科研体系具有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国防科研与生产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交流与协作不够,科研成果虽然在实验室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导致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必要的市场知识和贸易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导致往往无法在规定的预算费用和时限内完成项目研发任务。例如,印度“光辉”轻型战斗机项目用时近30年,“布拉马普特拉”级护卫舰的研制用了12年时间,而“阿琼”主战坦克的研发工作不仅耗时30多年光景,成本也增加了近20倍。此外,印度政府虽然鼓励本国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但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国防部往往采取歧视性立场,对私营企业军工生产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私营企业被长期排除在国防工业领域之外,加之国防科研工作投入多、见效慢、风险高,使得私营企业也不愿意向国防科研领域贸然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私营企业在军工科研方面处于严重劣势,无法为国防科研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

此外,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印度国防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印度国防科研经费预算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例偏低。尽管这方面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例仍然不足6%。相比之下,西方军事强国的国防科研经费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例如法国和美国的这一比例都在12%以上。印度国防工业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并不成功。印度政府自2001年开始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国防工业领域,但直至2014年(莫迪公布新提案前)仅吸引4.94亿美元的资金,这在印度所有领域中是最低的。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国防印度
普京:俄罗斯国防工业必须实现100%进口替代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