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圣母院》

2017-03-0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克洛德梅拉卡西

克洛德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许多丰富生动的艺术典型,这些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经久不衰:小说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具有多重性格,从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他的评论就莫衷一是。

《巴黎的秘密》的作者欧仁·苏这样说:“雨果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是教会势力的化身。”英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则认为克洛德是淫邪、虚伪、凶残的化身,外国文学史则把他指责为卑劣肮脏的色情狂。当然,这些观点的提出,均有其合理的成分。由于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所差异。克洛德是一个具有多样性性格的形象,在他身上还有更丰富、更精妙的精神,我们不妨作如下对比: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写了一个发生在十五世纪的法国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丝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艾丝梅拉达而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聋子俯身在副主教刚才靠着的栏杆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此刻他在世上最关心的唯一目标。他像遭雷击的人似的不动也不响,他那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这时有一串串的泪珠纷纷落下。

从这样的高度摔下去是很难垂直的,副主教先是头朝下,两臂伸开,然后在空中转了几个圈,风把他刮到一个屋顶上,骨头碰断了几根,但没有死。敲钟人看见他还用力去抓山墙,可是山墙太倾斜,他又没了力气,很快便从屋顶滑落下去,像一块瓦片似的弹到石块地上,然后,再也不动了。

观点一:

《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艾丝梅拉达是一个流浪街头的舞女,她既有美丽的容貌,能歌善舞,又有纯洁善良的内心,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另外,艾丝梅拉达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当克洛德以生存为条件逼她就范时,她勇于抗争,至死不屈。可以说,真善美在艾丝梅拉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升华。与艾丝梅拉达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是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恪尽职守,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可他那圣洁的教衣里却隐藏着充满邪恶和肉欲的灵魂。自从遇到艾丝梅拉达之后,他便被欲望所驱使,丧失了理性。照常理,他身为神职人员,应该忠于自己的宗教事业,宣传禁欲主义,可他却被情欲所左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艾丝梅拉达。而当自己的情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便不择手段地陷害所爱的人。所以他先是指使养子卡西莫多深夜劫持艾丝梅拉达,却因被弗比斯救下而未能如愿;后来他又趁艾丝梅拉达与弗比斯约会时刺杀了弗比斯,并残酷地嫁祸于艾丝梅拉达。而当艾丝梅拉达被卡西莫多救下并藏在圣母院避难时,克洛德居然逼她就范,甚至还无耻地以死亡作威胁,逼迫她接受自己所谓的爱情。在遭到少女拒绝后,他又趁着“乞丐王朝”进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再次将她推向了绞刑架。不难看出,纯洁善良的艾丝梅拉达与卑鄙恶毒的克洛德形成了鲜明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善良与邪恶相对立,更反衬出艾丝梅拉达纯洁的人性美。

——《美丑对照原则的奇葩》

观点二: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时,正处于教会势力猖獗、阴森黑暗的中世纪,教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来残酷迫害无辜、善良的人们,腐蚀人们的思想。雨果在书中评价道:“克洛德·孚罗洛确实不是一个村野之辈。”克洛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一个忧郁、庄重、认真、严肃的孩子,学习勤奋,思维敏捷。他年纪轻轻就做了教士,“到了十六岁时,在神学方面已经比得上一位教堂的神甫,在经学方面已经可与教谕神父分庭抗礼,在教育学方面已经可以同索尔邦神学院的博士一争高低”。而且,由于狂热的求知欲,他贪婪地接连阅读了教会著作,又攻读了医学和七种自由技艺(文法、伦理、修辞、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成为治疗发烧、挫伤、骨折和脓疮的专家,还取得了七艺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经历了成为学士教师和各种学术大师的每一个阶段。“十八岁,精通了神学、法律、医学和自由技艺四大学科”,他很快在修道院里受人敬仰和尊崇。欧仁·苏在《巴黎圣母院》出版后致作者的信中对克洛德作这样的评价:“概括了博学、知识、智慧之美的孚罗洛。”这不愧是独具慧眼的见解。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教育背景下,那样的年纪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能不令人敬佩,不能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天才。

克洛德不仅是个博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家庭的变故使得19岁的他不得不承担起抚养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的责任。他明白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用自己的爱抚养小若望长大成人。出于怜悯,他又收养了一个被波希米亚人遗弃的畸形儿卡西莫多。此外,他还帮助一个陷于绝境的学生比埃尔·甘果瓦,教他知识和学问,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学者、诗人、剧作家。克洛德对弟弟小若望、弃儿卡西莫多、学生甘果瓦的感情,是一种真正的仁爱之人的感情,他所倾注是一种全身心的爱,一种伟大的爱,这些爱很真实。可见,克洛德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糟,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不仅在学识上,在人性的爱上也毫不逊色。

……

克洛德没有赢得艾丝梅拉达的爱,这是宗教给他带来的悲剧。艾丝梅拉达年轻、美丽、充满生机,而克洛德却因刻板的修道生活未老先衰。他们的这种极不相称的“爱情”,结出的只能是苦果。

克洛德毁灭了艾丝梅拉达,他并不是没有痛苦。艾丝梅拉达身受酷刑的时候,他难过得将匕首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肉里;在給临死前的艾丝梅拉达执行最后的宗教仪式后,他像疯子一样在郊外四处奔跑,不时拔下自己的几根头发。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他的内心痛苦,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僧侣,而是将他作为一个被宗教毒害、被爱情、妒忌和仇恨所折磨的人来同情他。克洛德既扼杀了自己,又扼杀了所爱之人,他最终成为了宗教的牺牲品。

——《畸变的灵魂 再现肝胆》

猜你喜欢

克洛德梅拉卡西
卡梅拉的鸡蛋
陶土瓶与花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中女性形象分析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
斗牛士之死
赞美与批评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分析
斗牛士之死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