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陈列的表现方式
——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展览为例

2017-02-28徐新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复原陈列民俗文化

徐新红

(深圳博物馆,深圳 518026)

民俗陈列的表现方式
——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展览为例

徐新红

(深圳博物馆,深圳 518026)

民俗陈列由于展示内容的通俗化,在博物馆展陈中打破了文物罗列的教科书化,如讲故事一般更加注重“俗”。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馆的第二大基本陈列《深圳民俗文化》通过集中展示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习俗,全方位讲述了一支乡土味浓郁的“深圳故事”。作为深圳民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展览,《深圳民俗文化》借鉴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等国内其他综合类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展陈语言逻辑清晰,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展陈效果极具感染力,是深圳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基本陈列之一,对深圳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展为例,从展览文本、表现手段、空间布局、受众体验等角度分析民俗陈列的表现方式。

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馆基本陈列;表现方式

“深圳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历史岁月不断给它增添内容,形成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墟市文化等主要特色”[1]。《深圳民俗文化》展览内容丰富,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岁时节令、民间工艺等深圳地区的多种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基础性信息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而提高了深圳民俗文化宣传与推广的层次和质量。

按展示时间分类,《深圳民俗文化》属于深圳博物馆基本陈列,是区别于临展的永久性展览;按展示内容分类,该展览属于民俗类,展项繁多,通俗性强;按陈列方式分类,该展览属于信息叙述性展览。与器物定位型展览的呈现陈列方式相比,它的主要陈列方式是“叙述”。叙事,即讲故事,就是用多种展览方式表现“深圳故事”。该展览以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两种文化二元关系为文本,以场景复原为主、艺术品陈列为辅的表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空间布局起承转合、科学合理,以期达到情感共振、“俗”字为先的受众体验。

1 展览文本:浓缩为两种文化二元关系

“陈列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2]。《深圳民俗文化》展览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即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两种文化二元关系。

广府文化是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深圳客家民俗保留了大量原居地闽、粤、赣特别是粤东梅州地区的传统习俗。无论民俗事项抑或生产、生活用具,文物景观都与原居地大同小异。他们生活在同一文化区域内,除了各自保留本民系的传统习俗之外,还互相融合形成“区域文化”。同时,深圳濒临大海,扼珠江入海口,“以海为活”的沿海居民和经此出海的远行者们,在长期的海上活动中又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习俗。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深圳博物馆深入广东20多个市、县的村镇,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客家文化的实地调查研究和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2001年编著出版了集南粤地区客家围之大成的《南粤客家围》。截至2008年年初,共征集了民俗文物2 000多件组。《深圳民俗文化》展览分为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习俗4大部分,展出民俗文物800多件组。

2 表现手段:场景复原为主、艺术品陈列为辅

在陈列的实现阶段,筹展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走一条以场景复原为主、艺术品陈列为辅,以开放式的“裸展”为主、封闭式的展柜展示为辅,将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优化藏品资源配置,通过差异化组合来实现展览效果、强化本馆特色的路子。筹展者秉承科学负责的态度,对复原的民俗事项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工作,在落实方面精益求精,力求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历史生活。

2.1 场景复原为主

深圳民俗是广大深圳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代表了深圳本土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说,该展览即是一个早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示,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场景复原突出强调观众的真实体验,场景复原以其特殊的陈列语言在现代陈列中起到调节和贯穿作用,强化了艺术感染力,为《深圳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集市贸易有墟期”参考观澜墟晒布街,采用了大场景复原农村墟市,集中展示了贸易市场的风俗原貌。此处设计由长廊两侧一字排开,分别序列茶馆、酒坊、药铺、服装店、豆腐坊、锻造作坊、编织坊、金银铺等,通过设计店铺搭建、实物素材、橡胶人和音频播放的场景,配合提高模型整体视觉效果,以写实的手法,情景再现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生活情景(图1)。

图1 集市贸易有墟期

考虑到固定陈列展期长,深圳民俗事项与场景内容的贴合程度、馆内藏品数量限制、深圳市非遗项目的逐渐增多,2015年我们对部分展项作了内容调整和数据更新,如保留现有场景模式不变,将豆腐作坊挪到原打铁作坊,将编织作坊挪到原酿酒作坊。增设“深圳传统小食制作技艺”“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开丁节”“平湖纸龙”等非遗项目。原金木雕展厅改为它用,部分精美的馆藏金木雕保留展示等,以期保持展览的与时俱进、主题突出。

再如“鞭打春牛”,复原了深圳大学南山北麓原新安县重要的礼仪建筑“春牛堂”。整体材质采用玻璃钢,县太爷右手扶犁、左手扬鞭,在主持开耕仪式。以彩纸覆于春牛身上,木刻制放牛娃立于旁边。在土牛、芒神前设有香案,供奉三牲、水果和酒水。围观的百姓神态各异,窃窃私语,共同守望开春的丰收。其中,铁铧犁(附:牛轭、竹编笼嘴及一木制配件)、乡饮嘉宾木牌、棕制蓑衣、竹扁担、竹粪箕、木制水车均为实物展品,人物面部器官及手肢为塑胶,其余均为玻璃钢材质塑造成的,并模拟泥土、木制效果(图2)。

图2 鞭打土牛催春耕

这些微缩的场景根据内容和图片进行模型的复原,有助于观众直观、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场景表达的意义,同时提高了整个展览的审美度。

2.2 艺术品陈列为辅

位于序厅旁边的金木雕展厅,主要采用封闭式展柜陈列。本次展出的馆藏金漆木雕分建筑构(饰)件、家具陈设、礼祭器具3大类。这是一般传统器物的主要展示方式。展柜一般可分为桌式柜、坡面柜、墙面柜、柱式柜等,透明玻璃展柜的使用,既能让观众看到龛楣、梁垫、拱托、神椟、馔盒等零部件,又对金漆木雕起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3 空间布局:起承转合,科学布局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成功,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就其形式设计而言,空间与流线设计是最首要的要素。设计者需要对博物馆展厅的特定建筑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对布局与流线作精巧的安排。展区、展位定位需明确清晰,在整个展线的安排上,让观众既能遵循历史的发展步步深入,又能在性质上分门别类。同时,利用灯光照明甚或材质来进行区域划分的细化,这些都需要科学策划与严格实施。

(1)内容板块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如图3所示,根据五大内容板块划分进行基本空间区域的划分。

(2)展区、展线路径设置。该展厅设在深圳市民中心A区深圳博物馆二楼,面积2 300 m2。在展项多而展品少的情况下,起承转合、科学规划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展厅平面图明确标出展区名称、展位代号,与展示内容相对应。出入口、洗手间、楼梯和现场服务设施均一目了然,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凹”字形结构形态,为参观群众提供人性化的参展路径。在这个“凹”字形架构里,把每个展品看成一个点,一个展项便可视为面,区域分割即为体,同时把控好展品、文字说明等分布的密度,点线面各形态要素进行有节奏地组织编排,使空间分合有序、张弛有度,即形成一条合逻辑、合艺术的展线,引导参展观众流动。这种设置符合展区空间序列的整体性设计原则,使形式、功能、情感与主题空间形成统一。

图3 凹字形结构展厅示意图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500万元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投入,使深圳博物馆新馆的数字化水平跻身于全国博物馆的先进行列”[3]。在现代化的展览中,数字投影灯、选择性视屏短片、动态灯箱、多媒体语音控制系统等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使用,拓宽了展品信息传达的途径,极大地丰富了展览效果。

该展览以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展示形式。在如“凉帽遮颜唱山歌”(图4), 通过视频点播原声展示男女对唱的客家山歌。在客家地区的原生背景墙前,两边各置两男两女遥相呼应。歌声高亢委婉,在展厅内回旋播放,“有声”展示为展览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缀的作用。

图4 凉帽遮颜唱山歌

此次展览高科技手段运用的最大亮点在于:“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是基于全息科技的成像技术,将物体的全息影像投射到透明介质上,产生3D立体观感,提升视觉效果。由于场地面积限制,沙井的曾氏大宗祠无法全面复原,“幻影成像”技术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设计师按比例缩小外立面,通过光影变化,将外立面、石牌坊、上堂进行了虚实结合的逐层展示。石牌坊为虚景,上堂为实景,在外立面的处理上,正立面的墙面和大门采用喷绘贴膜处理,为虚景;而屋脊、屋檐、梁柱等和侧立面为实景。通过三重虚实切换,全面展示了宗祠建筑结构(图5)[4]。在粤剧展示上,展览复原了八音楼的同时,对粤剧折子戏《白蛇传之断桥》进行了幻影成像处理,惟妙惟肖地再现了经典粤剧剧目中的人物造型、唱腔、道具和形体动作。同时,通过数字化触摸屏可以进行视频点播,直观展示了粤剧艺术的魅力(图6)。

但是我们仍应遵循设计原则,声光电的技术仅作辅助,切勿本末倒置。同时在新技术的选择和布局分配上又有合理的考量,避免喧宾夺主或突兀感。

图5 敬祖睦宗大宗祠

图6 鹏城粤剧誉京华

4 受众体验:情感共振,“俗”字为先

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就要让“静”的产品“动”起来,与观众情感产生共振。民俗陈列带给观众的体验,要达到一个“俗”字。展示内容紧贴大众,风土人情,包罗万象,“俗”气十足;展示形式灵活机动,侧重趣味性和观赏性。

观众是信息接受者,也是展览活动的主体,“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其参观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文字、聆听讲解、欣赏展品、观看视频、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等”[5]。博物馆是面向大众以展览为主要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传播属于大众传播范畴。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展览作为高效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信息渠道;从观众体验的角度讲,展览设计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心理需求、情感波动[6]。从《深圳民俗文化》我们也可以看出,民俗陈列展览主要选择了民间生活生产器具、民族文学、美术、音乐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场景、故事情节复原,辅以声光电等媒介,引导观众审视自己对于民俗的认知和理解,引起对民族文化、审美情感的共振,使心智得到改善。

如何重新审视博物馆的传统使命,让藏品与观众进行互动体验,推动博物馆各项社会功能的大众化研究和实施,是《深圳民俗文化》陈列给我们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新一代文博策展人长期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

[1]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78- 83.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6.

[3]叶杨.论深圳博物馆的建设[M]//深圳博物馆.深圳文博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2.

[4]吴翠明.民俗陈列若干问题之探讨[C]//深圳文博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65.

[5]单霁翔.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型与趣味性[J].东南文化,2013(2):6- 13.

[6]安来顺.博物馆与公众: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问题之一[J].中国博物馆,1997(4):26- 27.

Expression Method of Folk Display——Take“Shenzhen Folk Culture”of Shenzhen Museum as an Example

XU Xinhong
(Shenzhen Museum,Shenzhen 518026,China)

Folk display is different from dogmatic historical relic exhibition because the content is popular.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OP" as telling a story. "Shenzhen Folk Culture" is the second largest basic display of Shenzhen Museum, which includes Regional area, Cantonese custom, Hakka custom and Ocean Culture. The display tells a local flavor story of Shenzhen from full-scale. As an important exhibition of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 Shenzhen folk culture, "Shenzhen Folk Cultur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Hong Kong Story" of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Beijing Old Story: Folk Exhibition of Old Beijing " of Capital Museum and other national comprehensive museum. It has logical language, flexible and diverse performance, and effect of highly infectious. The display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asic displays of Shenzhen Museum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heritage of heritage cultural of Shenzhen. This paper giv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expression method of folk display taking "Shenzhen Folk Culture" of Shenzhen Museum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four aspects of exhibition text, performance means, space layout and audience experience.

folk culture; the basic display of Shenzhen Museum; expression method

G268.3

A

徐新红(1985-),女,馆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展示设计。E- mail:xuxinhong723@163.com.

猜你喜欢

复原陈列民俗文化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