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2017-02-28邹统钎赵英英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邹统钎,赵英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邹统钎,赵英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在总结国际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提出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应以自然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以公益导向为目标,以智能、高效和活化技术为手段,建立个人发展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政府分区级评估和动态监管、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的遗产旅游资源战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在保护遗产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发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

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

自然遗产是人类的生存依托,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长期沉淀形成的有独特价值、稀缺、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遗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1]。截至2016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至1 052项,其中包括814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203项自然遗产,35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中34项遗产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有遗产。我国是遗产资源大国,2016年,湖北神农架和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达50个,仅次于意大利(51个)。难以替代的遗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科学高效地管理遗产旅游资源是中国由遗产资源大国发展为遗产旅游资源强国的必要前提。

国际上,武装冲突和其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偷猎、城镇化和无计划的旅游发展给世界遗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截至2016年,已有55处世界遗产列入濒危目录。在国内,遗产地旅游开发导致遗产破坏严重,遗产地门票价格飞涨,遗产地居民付出巨大代价等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遗产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应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监管体制、创新方法技术,探索居民、游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协同的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机制。

1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保护与利用

1.1 基于自然的遗产保护和利用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resolutions)。近年来,国际社会先后建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里约+20”峰会(Rio+20 conference)、联合国气候与多样性会议(UN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meetings),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等。措施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变化、开发自然能源与发展生态旅游。

第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项目是保护我们的物种(save our species, SOS),全球竞争性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项目。IUCN还开发了一种先进的“属性法”(traits-based approach)来测定不同种群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韧性,即根据种群的生命历史特征来衡量种群对未来气候突变的反应。第二,IUCN提出了到2020年恢复1.5亿hm2退化沙化的土地,提出“波恩挑战”计划、基于社区的风险扫描分析工具(community-based risk screening tool,CRiSTAL)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支持恢复红树林、湿地、珊瑚、森林、草场等,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探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第三,全面可持续能源倡议(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 (SE4ALL)initiative)提出基于自然的现代能源计划,开发太阳、潮汐、水力、生物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鼓励社区参与,发展基于生态的旅游项目,教育旅游者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协调。

1.2 基于文化的遗产保护和利用解决方案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culture based resolution)。传统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侧重于遗产物质与结构,现代方法更重视遗产的杰出普遍价值(OUV)与文化符号。更多关注遗产地的地格(Placeality),即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综合特征。不仅要重视遗产本身,还要关注遗产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遗产管理方法上,采用价值引导的规划管理(valuesled approach to planning),保护的前提是认识其价值、属性、真实性、完整性,还要认识其地方价值与属性。其次创立世界遗产城市项目、世界遗产土建项目、现代遗产项目、宗教遗产计划等遗产保护与利用计划,其中历史城市景观倡议(historic urban lands cape initiative)特别关注历史城市景观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mer,WHASTP)提出通过对话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在目的地层面整合,文化遗产价值得到尊重与保护,旅游得到适度开发。鼓励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活化,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形成创意旅游,比如中国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各类文化旅游街区的开发等,构建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

2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

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应以自然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以公益导向为目标,以智能、高效和活化技术为手段,建立个人发展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政府分区级评估和动态监管、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的遗产旅游资源战略管理体系(图1),从而实现遗产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发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

图1 基于自然-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体系

2.1 创新遗产分类管理体制

多头行动指导与属地直接管理导致的冲突、保护性财政预算投入不足、过度企业化经营、遗产管理目标与管理者政府考核机制的不一致等是我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在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公益导向是遗产管理的核心目标,其次制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管理的一体化规则。

遗产管理的核心目标应从遗产保护与开发向公益导向转变,遗产事业的使命主要是保护和展示,形成以教育功能为核心的遗产服务体系。因此,遗产管理应逐步实现从多头交叉管理向一体化分类管理转变。开展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推行行政管理主体一体化。逐步推行排他性分类管理,实现遗产业务分类管理,公益业务事业化管理,盈利业务市场化经营。改革路径实行分级改革与政府考核制度改革,重视遗产保护与遗产教育等非经济目标在在遗产管理干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针对自然遗产,尤其是珍稀的国家级以上遗产资源,应在同一管理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行政辖区下的分类管理。针对文化遗产,应按照遗产规模的不同进行管理主体一体化基础上的分类管理。探讨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体制:国家级以上垄断性遗产应该逐步采用中央集权式管理(经济强大提供财政保障、大量的自愿者与城市化使遗产地居民大量迁出是前提);省市级垄断竞争性遗产则属地化管理与委托企业经营相机抉择;而县级以下的遗产可采用民营化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目标重视多目标与多方利益均衡,构建持久经常的、多方参与的监控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实施“景区游,区外居”的分区管理;确定合理的产权激励机制,实施业务分类委托,规划保护展示业务委托事业法人管理,而旅游服务特许企业法人经营;建立外部输血(基金、捐赠、自愿服务、财政拨款)与内部造血(门票、特许经营等)相结合的财务机制;建立有效的遗产地旅游扶贫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在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上,坚持多样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原则。

2.2 构建分区分级与全过程的政府监管机制

政府对遗产资源的动态监管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监管工作缺乏重点,没有分级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为此,政府应该构建分区分级与全过程的政府监管机制。精确识别遗产保护薄弱地区,动态监管遗产管理绩效。

采用遥感[2]、GIS[3]与GAP[4]等分析技术,对中国行政区内遗产旅游资源的多度、丰度、保护等级、濒危等级、价值等级、稀有度等级、管理水平等级、投资状况等级等进行分析,建立遗产旅游资源脆弱性-开发活动危害性评价与匹配模型,制订中国遗产旅游资源脆弱度区划,确定中国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地区与重点类型。根据开发活动的危害性评级确定重点防范的开发方式。

此外,为有效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需建立完善的资源监管机制,从预警、过程控制到回顾协调全过程管理遗产资源:预警管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影响评价机制;过程监控机制——推广数字化遗产管理;回顾协调机制——实行管理绩效评估与奖惩机制。

2.3 探索遗产相关者利益协同的旅游开发机制

保护是遗产管理的第一优先。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应该在现有国家分类管理的模式基础上探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例,美国国家公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工作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的立法体系、中央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兼容并包的国家公园体系这3大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5]。美国国家公园实行由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的国家管理局、地区管理局、基层管理局三级垂直管理体系[6]。以国家公园管理局基本法(Organic Act)为基础,各国家公园的授权(Enabling Legislation)和其他3项成文法:原野地区法(Wildness Area)、原生自然与风景河流法(Wild and Scenic River)、国家风景和历史游路法(National Scenic and Historical Trails)为主体,以国家环境政策法、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联邦法律为辅助构成美国国家公园的法律体系[7]。

在文化遗产管理上,保持与完善分层保护模式: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镇、历史文化名城、遗产廊道和大遗址6个层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实施分类保护: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模式。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为中心、以节庆旅游为基点、以物化的形态为载体、以学校教育为方式的立体保护模式。积极拓展生态博物馆模式,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统一。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开发形式,文化创意旅游是基于文化遗产的最佳旅游开发方式。

根据遗产利益主体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保护开发协调机制。包括:构建多方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确定合理的产权激励机制;构建持久经常的、多方参与的监控机制;建立中国式的“社区共管”机制与旅游扶贫机制;推广遗产友好型开发模式(生态博物馆、文化大舞台、景观嘉年华模式)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间的互动保护模式。

2.4 倡导遗产保护与个人成长协同的善行旅游伦理

改变旅游者行为可以很好地保护遗产。气候变化的成本与风险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20%,而采取行动限制它的成本仅为1%(IUCN, 2011)。34%的旅游者愿意多付钱住在环境友好的酒店,以及选择可持续的居住方式(Trip Advisor,2012,WEF,2012),50%国际旅游者愿意多付费以资助社区发展以及自然文化保护(CESD and TIES,2012);52%的旅游者愿意从那些提出书面承诺保护环境和支持社区发展的企业定购旅游产品(SNV, 2012)。目前UNESCO正在制定善行旅游准则,鼓励负责任旅游。

借鉴UNESCOMAB、IUCN与ICOMOS的理念,结合中国文化特征,创立起源于中国普适于全球的遗产旅游伦理。善行旅游是借鉴传统智慧而适应于当代旅游发展的旅游理念,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对话、历史与未来的延续与发展、人在旅行中的思考与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与互助互利。“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强调多元化旅游资源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遗产的真实性作为遗产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以及通过倡导善行旅游的理念,通过旅游促进旅行者的人生发展、旅游地社区发展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提出善行旅游的准则,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推行遗产友好型公民行为准则(建设思考型游客、自愿者、捐赠者、传承人、守护者队伍)。培养崇尚乐活(LOHAS)、追求真实、自然导向、环境友好的旅游者。

2.5 创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的技术与方法:智能、高效、活化

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的管理在信息技术上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过程,其中遗产地智慧化管理是代表方向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在遗产智慧化起了示范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及不同水准和层级上,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遗产数字化、有序化,以便长期保存和保护,并最大限度地使公众享有全民所有的遗产资源。2009年中国政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与自然遗产空间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开始实施。该技术中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监管、监督和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2014年“中国智慧旅游年”均是遗产旅游资源智慧化管理的里程碑。“智慧遗产地”将成为未来遗产地的服务标准之一。智慧遗产地能使遗产地运行管理更加有序、安全、可控和节能,遗产地服务更加高效、简洁、随身、可靠,处理突发事件更加准确、快速、并行、协同,最终实现“信息实时、功能联动、运作分工、控制集中”。

积极探索应用保护自然遗产的生态标志、生态足迹管理方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数字遗产管理技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之类线形遗产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的文化空间(生态博物馆、民俗村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例如遗产数字化管理、生态博物馆、遗产廊道等现代遗产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中国的可行性。随着数字景区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种智慧旅游形式等游客管理技术的运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会有更多的改善途径和措施。

3 结束语

对遗产旅游资源的管理应以公益化为目标,逐步实现从多头交叉管理向一体化分类管理转变,开展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建立完善的资源监管机制,从预警、过程控制到回顾协调全过程管理遗产资源。根据遗产利益主体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保护开发协调机制。通过提出善行旅游的准则,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推行遗产友好型公民行为准则,建设思考型游客、自愿者、捐赠者、传承人、守护者队伍,培养崇尚乐活、追求真实、自然导向、环境友好的旅游者。此外,应用高科技促进遗产智慧化管理。

[1]邹统钎.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J].世界遗产,2014(4):22.

[2]骆社周,习晓环,王成. 激光雷达遥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6):1054- 1059.

[3]苗红,张敏.基于GIS缓冲区分析的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4):179- 186.

[4]邹统钎,余繁华,徐慧君.基于GAP分析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析[J].资源科学,2013(9):1877- 1883.

[5]高科.公益性、制度化与科学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历史经验[J].旅游学刊,2015(5):3- 5.

[6]王莹.中美风景区管理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1996(6):46-49,61.

[7]杨锐.美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执法[J].中国园林,2003(5):64- 67.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Solution

ZOU Tongqian,ZHAO Yingy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an integrated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solutions: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Guided by the goal of public welfare and by means of intelligent, efficient and activate technology, it means to establish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wher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are coordinated, government uses classified evaluation and dynamic regulation, and multi-stakeholders participate. Through this system, we can realize the reasonable use of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and achieve the great valu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management strategy;natural and cultural;solution

G122

A

邹统钎(196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遗产旅游。E- mail:ztq64@126.com.

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组织部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市级)”(PXM2016- 014221- 0000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5年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中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机制”(CIT&TCD20130302)

猜你喜欢

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