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近代历史全景、促进建筑遗产保护
——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的启示

2017-02-28傅舒兰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遗产日本建筑

傅舒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58)

构建近代历史全景、促进建筑遗产保护
——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的启示

傅舒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58)

通过对日本案例的解读与分析,提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对于构建历史全景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从日本近代化相关遗产保护的主要框架和研究背景入手,继而对“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过程及其意图进行了解读。并此在基础上,抽取其中较为代表性的端岛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其保护手段与趋势。

近代历史;建筑遗产;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端岛

在我国,对于近代建筑的研究,已经较早地于20世纪50年代展开。其中包括刘先觉在梁思成指导下完成的清华大学硕士论文“中国近百年的建筑研究(1956)”,以及1958年到1962年围绕中国建筑史教材编写工作,由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共同展开的调研。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由清华大学的汪坦与东京大学藤森照信合作展开了中国各重要城市的近代建筑普查工作,其成果为总计16册的《近代建筑总览》出版物。同时,近代建筑的保护也较早地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指定工作开展起来,从1961年第一批开始,已经通过“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定义保护了一批(如中山陵等)重要近代建筑物与建筑物群,到1996年的第四批更是明确设立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类型项目来定义并保护近代建筑。可见,对于近代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在专业的层面上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具备了共识与研究基础的。

但是,在近年来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以近代建筑为首的城市遗产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标志性事件有青岛老火车站的拆除、梁思成故居的拆除,以及最近的“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中科院原子能楼的拆除等等,这些事件都是在越古越值钱的价值观以及追求短快省的资本取向下产生的结果。而这些事件兴起的过程中,最为让人担心与关注的是,一种近来变得越发普遍的、将近代建筑保护当作城市发展绊脚石的“认识”:不再适合现代使用需求的近代建筑物,本体并不是遗存孤例、没有过多的保护价值,理应拆除更新。这种认识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近代建筑作为罕见的历史可见物,在塑造城市延续完整的发展脉络以及在构建中华民族与国家近代化发展全景中的实证价值。为更好地诠释这个观点,本文将提供日本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对象,通过从其对近代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构架到具体案例操作的层层剖析,逐一揭示近代建筑遗产在构建国家民族近代化语境中发挥的重要实证价值及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趋势。

1日本近代化相关遗产保护的主要框架和研究背景

日本早在1919年就开始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内的相关文化古迹①1919年起,相继通过了《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19年4月10日,法律第43号)、《国宝保存法》(1929年3月28日,法律第17号)、《文化财保护法》(1950年5月30日,法律第214号)等法律。(引自:西村幸夫,都市保全计画,东京大学出版会,2004年,917- 931页)。,但正式与UNESCO缔结世界遗产条约则是到了相对较晚的1992年。目前在日本国内,自然遗产由环境省自然环境局负责,受国立公园法保护;文化遗产由文化厅负责,受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近代化相关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大范畴,因此主要由文化厅负责,但由于其中往往涉及产业问题,因此必须同时由经济产业省共同讨论。目前,日本国内对于近代化相关遗产的评价和研究,存在两个标准。

一是文化厅负责的文化财的评价框架下,隶属于近代化相关的条目指定范畴,受文化财保护法保护。文化财评价框架下近代化相关遗产,除了在“重要文化的景观”评选中覆盖了与近代化采掘和制造业相关的矿山、采石场、工厂群等景观地区之外,还有“有形文化财”的“近代建造物的指定”,以及“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中与近代化相关的指定。总体上来说,是在与近代化的大概念下,从广到狭,通过建筑物外部整体环境的文化景观、建筑群、建筑单体3个层面来综合覆盖保护的范畴。

二是由经济产业省的“近代化产业遗产”的认证体系下,并对通过认证的遗产制定一系列再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具体提案,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日本经济产业省是从2007年开始组成产业遗产活用委员会,开始“近代化产业遗产”的评选。2007年11月评选出首批33件的近代化产业遗产群(575处单体),在2009年2月6日继续评选出第二批33件的近代化产业遗产群(540处单体)。登录的遗产群大多通过产业发展的类型以及关联性来组织,所以常常一件内包括许多处跨县指定的单体。(县即相当于我国“省”的区划单位,下同)(图1)

图1 日本近代化相关遗产的保护框架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日本国内近代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支是较早在建筑学领域内对于近代建筑的研究②有点用语上微妙的差异,在日本史的断代语境中“近代”指的是明治维新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近代同时涵盖现代,例如《近代建筑》实际是刊载当代优秀建筑涉及案例的期刊。而本文中的叙述,主要还是围绕中文语境下的近代化含义,把时段限定在近代化开始的明治时期、以及其后的大正、昭和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岸田日出刀引入欧洲近代建筑史论后,先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伊东忠太为核心展开对日本明治时期建筑的调查研究,到了二战后又进一步拓展到大正、昭和时期的建筑。日本建筑学会在1976年新订出版的《近代建筑史图集》就是对历年调查积累的总结性成果,而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也作为建筑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领域确立了其学术地位和根基。另一支则是较后围绕着“产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概念展开的。日本在1977年2月 成立了全国性的产业考古学会,并创办学会刊物《产业考古学》,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③产业考古学会网页,http://jias.o.oo7.jp/outline/JIAS_soshiki.html,2012/5/21。,饭塚一雄④饭塚一雄的相关主要著作有:①飯塚一雄,技術文化の博物誌,柏書,1982年,1- 207页;②飯塚一雄,技術文化の博物誌(第2集),柏書房,1983年,1- 220页;③飯塚一雄,技術史の旅,日立製作所,1985年,1- 43页;④飯塚一雄,技術文化の再発見:フィールドノート,パンリサーチ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1988年,1- 203页等。、加藤康子⑤加藤康子的相关著作有:加藤康子,産業遺産―「地域と市民の歴史」への旅,日本経済新聞社,999年,1- 306页。、清水庆一⑥清水庆一的相关代表著作有:清水慶一,建設はじめて物語,筑摩書房,1994年,1- 141页;清水慶一,ニッポン近代化遺産の旅,朝日新聞社,2002年,1- 231页;清水慶一,近代化遺産探訪-知られざる明治大正昭和,エクスナレッジ,2007年,1- 239页;清水慶一,日本の技術革新 (放送大学教材),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8年,1- 203页等。都是代表性的人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水庆一的主持下,从2001年起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开始分65类别展开了关于产业技术史的系统化调查,并于2011年开始在产业情报技术史资料中心网页⑦产业情报技术史资料中心网页,http://sts.kahaku.go.jp/diversity/document/system/index.html,2012/05/21。上免费公开历年调查成果。

在国家层面上,对于近代化相关遗产进行综合且全面的调查研究,则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文化厅主持的近代遗迹调查。1996年7月,日本文化厅发布了近代遗迹调查实施要项,开始了为期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近代遗迹普查,目的是为了把握日本境内现存近代遗迹的基础信息⑧文化庁文化财保护部記念物課,近代遺跡の調査の実施について 平成八年八月一三日 各都道府県教育委員会文化财主幹課長あて,文化庁文化财保护部記念物課長通知8保記第三九号,1996年,1- 2 页,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 nc/ t19960813001/ t19960813001.html,2012/05/21。。调查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大类别进行,并将近代遗迹分为11小类别。调查包括了遗迹所在、建成年代、历史变迁、遗迹现状、保护修理的过程、遗迹文化遗产的价值、相关的古地图、旧照片、遗迹现状照片、古代文献的所藏、遗迹相关的报告书以及相关研究论文的列表等项目,并在2002年将成果集成出版成册⑨文化庁文化财部記念物課,近代遺跡調査報告書,ジアース教育新社,2002年。。

正是在以上所述的保护框架、基础调查以及进一步深入的单项立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近代化遗产价值及申报立项保护的工作得以展开。截至2015年,日本除了已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富冈制丝场与织造产业遗产群(2014)”“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2015)”之外,列入暂定名单的还有“长崎教会群与基督教关联遗产(2007)”。这些与近代化相关遗产的构成和价值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特征:通过将不同层面的可见遗产点集群,可勾勒出某一特殊方面近代化发展的历史全景,且这段历史通常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激烈互动和影响的。下文中将通过去年受到争议的“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的案例,来进一步解析这个特征及其对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的组成及其重要提示

“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在2009年列入暂定名单时,原名九州.山口的近代化产业遗产⑩九州・山口的近代化产业遗产专家委员会,九州・山口的近代化产业遗产推荐书原案,2011年6月。。顾名思义,该遗产由分布于九州岛(包括福冈、佐贺、长崎、熊本、鹿儿岛、山口、岩手、静冈8县),在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1850—1910年)期间建设的,与日本工业化紧密相关(钢铁产业、造船业、煤炭产业等)的建筑遗存组成,分8个区域共23处。由于这些建筑物生动地展现了日本近代化早期活跃的东西文化交流,并揭示了日本是如何在短短50年间从闭关锁国一跃成为非西方地区最早的近代化国家的这段历史,在2015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从登录遗产的构成(表1)可以看出,这组数量庞大且跨区的遗产群,不仅覆盖了支撑近代工业发展的三大产业:提供能源的煤炭产业、作为制造基础的钢铁产业、负责运输的造船产业;同时也通过各个时期的代表案例的选取,描绘了发展初期到产业形成期这段历史的连续全景。发展初期的产业并不集中,分布于萩、鹿儿岛、长崎等地,其中钢铁产业主要分布在萩、鹿儿岛(集成馆)、韮山(反射炉)、釜石(桥野铁矿山),造船产业主要分布在萩、佐贺(三重津海军所迹)、鹿儿岛(集成馆)、长崎(小菅修船场迹),石炭产业主要分布在长崎(高岛碳坑、端岛碳坑等)、三池(三角西旧港);发展到后期,产业定型并聚集到了三地:八幡(钢铁产业)、长崎(造船产业)、三池(煤炭产业)。

表1 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组成列表及其相关特征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除了与产业的生产运输相关建筑物集群外,还有作为产业发展基础的老城(萩城下町)、思想引进及教育的场所(松下村塾、旧鹿儿岛纺织所技师馆)、关键人物的宅第(Glover旧宅)等列入了遗产群内,这些建筑本身并不一定是孤例或者罕见的样本,但其为揭示近代产业发展早期的促因提供了包括思想来源、文明传播等一系列社会文化背景证据,在丰富和证明整个产业集群所包涵的重要文化价值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松下村塾,虽然建筑本体是一间看似非常普通的日本民居,但是它作为日本长洲藩校明伦馆的藩士吉田松阴开讲的私塾所在地,培养出了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这些从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后对日本近代化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才(图2)。这个案例与文首提到的梁思成故居(新中国建筑人才培育的摇篮)有着非常相似之处,虽然建筑物本身并不是珍贵的建筑孤例或样本,但它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为构成整段历史发展的根本促因——人才培育提供了实证,它的重要文化价值在独立看待时并不明显,但一旦嵌入历史全景将极其显著。

另外值得注意,也引起了极大政治纷争的问题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最终促成的是一个野心膨胀的军事化大国,并在亚洲史上揭开了并不光彩的一幕。客观地说,这批遗产本身确实强有力地证明了日本试图向世界展示的,其在整个亚洲近代产业发展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互动中曾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被保留且实证的,也是日本不可能回避的、曾作为战争侵略国留下的那段不光彩历史。即便日本在登录申请过程中,已做了各种回避明治遗产与战争产生联系的种种努力。比如在正式申报时删除了两处曾列入暂定名录的、军事色彩明显的设施:鹿儿岛县鹿儿岛市的袛园之州炮台迹(1853年),以及山口县下关市的前田炮台迹(1864年)等。因此可见,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登录过程中遭到韩国与中国的反对,产生政治争端的原因,恰恰不在于遗产本身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保留,而是在人为诠释和表达遗产价值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客观事实以及是否足够全面。而且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引发的这场争端,恰恰又证明了本文的观点,即近代(建筑)遗产的保存,本身就是对尚存争议的近代史的最强有力的实证,同时也会因为数量众多的遗产物从方方面面构建出更完整的近代化历史全景而获得更高的单体价值。而如何将其保护且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结合,则是进一步努力探寻的工作,下文中就将选取构成点之一的端岛作为实例来做进一步的解读。

图2 日本近代产业人材摇篮的松下村塾(来源:MASA摄,1990年5月)

3 端岛碳坑案例及其保护趋势

近年来,日本明治产业遗产中特别为人瞩目的是,长崎港附近,当时为开发海底煤炭而建设的一系列海底矿坑、人工岛屿及其相关的交通设施遗迹。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端岛”,因其远看似军舰,而俗称为军舰岛(图3、图4)。端岛位于长崎港西南约19 km,1890年开始被三菱收购,作为附近的高岛矿的分支来经营。其出产的煤矿主要作为燃料提供给同属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的八幡钢铁所。在建设前,该岛只是一块孤立在海中,寸草不生的岩石,伴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通过前后共6次的大规模填海扩张和建设护岸堤防,才形成了目前岛屿的形状。岛上的建筑物,主要是碳矿员工的住宅,还包括儿童公园、医院、神社等日常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1916年起岛上开始建设钢筋混凝土的高层住宅(目前日本现存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以容纳更多的工作人员,最盛期岛上曾有5 267人居住,高层住宅林立,人口密度是当时东京的9倍以上⑪。随着50年代后期的主要能源从煤炭转向石油,端岛开始衰落,最终于1974年闭矿。闭矿后的端岛成为无人岛。

图3 端岛的地理位置(来源:日本电子国土阅览网, 2012/4/20, portal.cyberjapan.jp)

图4 军舰岛西北侧航拍照片(来源:旧高岛町, 2004年10月摄)

图5 端岛平面构成及主要建筑的建筑年代、构造及用途统计

最早注意到端岛的价值并展开研究活动的是东京电机大学的阿久井教授,他从1977年起陆续开始了对岛上近代建筑群的调查实测和研究,研究成果被收录在1986年的文部省科学研究成果的报告书《军舰岛的近代建筑相关的研究报告》中(图5)。报告书中记录的端岛近代建筑群,因其集中了日本近代早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相关的丰富样本,引起了建筑学界的广泛瞩目与认同。虽然报告书在结尾中提到了岛上建筑风化损伤的严重性和维持管理的问题——闭矿后仅过了12年,岛上的建筑就因为地质沉降、海水侵蚀、台风、混凝土风化、植物生长等原因已面目全非,但局限于80年代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报告没有将保护与再利用作为问题提出。

对于端岛的保存和再利用的话题,直到2001年由三菱煤矿无偿转让给高岛町之后,才重新被提起,并由町长提出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动议。此后,高岛町陆续展开了申遗的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原端岛居民的大力支持。2003年,以端岛原居民的坂本道德为中心,结成了「軍艦島を世界遺産にする会(军舰岛申遗会)」的民间NPO组织⑫。特别是到了2005年,伴随着日本行政区划调整,高岛町并入长崎市后,长崎市十分重视端岛的遗产价值,并以其相对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挖掘端岛的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后盾。同年,长崎市成立了专门的军舰岛保存活用技术检讨委员会,开始全面调查端岛的现状,以及讨论如何结合再利用来保存端岛的问题。据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与1986年调查时建筑物尚基本留存的状态相比,到了2005年半数以上的建筑物已经崩塌不复存在,对于尚余存的护岸与建筑物部分,也需要尽快进行抢修加固,否则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委员会还提出了加固修补的方案,并为可提供上岸游览,设计了安全的路线及相应设施配置的方案。到2011年3月,军舰岛观光的水上航线得以开通,目前已可以通过高岛海上交通公司设定的长220 m的固定路线(栈桥—见学广场—见学通路)登陆观光。但由于建筑物随时存在的坍塌危险以及气候的原因,仍不能按设计方案路线近距离观看。

从端岛的案例来看,日本国内目前对于近代化相关建筑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讨论和研究趋势。

一是从再利用的角度切入,将无人使用废弃的遗存,通过再利用的设计赋予其新的用途,并因此得到维持和保存的资金和意义。到现在为止,比较成功的探索主要还是集中在发展“产业观光”这个手段上,即以保护为前提,将遗产作为观光资源加以适当的规划后,不仅能创造保护所需的经济来源,而且能促进地域的整体发展。从2001年起,由JR东海的须田宽先生在日本中部(名古屋)发起的“全国产业观光会议”,以每年一回的频度,在日本的工业遗产聚集城市举行,为不同城市之间提供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并推动了日本全国对于产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热潮,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包括端岛的观光开发就是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同时,现在由经济产业省主持的近代化产业遗产评选,也仍在扩大和发掘日本境内更多有潜力的遗产地。

二是从保留独特的地域景观以及历史景观的角度来讨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由于拥有的特殊外在空间表现,不仅承载了整个近代化的历史,而且能塑造当地特有的地域景观,因此在城市规划以及农村再生等领域得到了诸多关注。特别是在2004年的文化财保存法改编时,在即有的“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传统的建造物群”之外,又添加了“文化景观”这一类别,其中更是将与矿山、采石场、工厂群等相关的景观地区作为评选的条件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近代化相关遗产对于保存地域风貌的价值。

第三个趋势,也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趋势,通过底层发起的居民运动(也译为社区营造)来提起、促进、甚至实现对遗产的保护,分别都有相关的住民团体NPO参与甚至主保护及再利用。端岛案例中的民间NPO组织——军舰岛申遗会就始终贯穿并促进了对端岛的保护及后期遗产申请的整个过程。这种区别于只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方式,能够更细致地挖掘当地的历史文脉,反映当地居民的意见,并培养植根于地域的保护意识,而且这种保护推进的方式,超越了一般概念上保护遗产硬体的方式,更加重视保护和延续该地区的以人(居民)为载体的地域文化,致力于发展并形成了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原住民共生共赢的形态,这也是十分值得关注和继续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方面。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Panorama by Promot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

FU Shula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declare the importance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onstructing panorama of modern history by studying a case, which is‘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ase study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of Japan's movements in conserving heritage which represented modernization, the nomination process and its contents of Meiji heritage, and the conservation plan of one typical component which is Tan Jima in Nagasaki.

modern history;architecture heritage;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Tan Jima

G112

A

傅舒兰(1981-),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城市与建筑历史、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等。E- mail:fushulan@zju.edu.cn.

猜你喜欢

遗产日本建筑
日本元旦是新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探寻日本
遗产怎么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黄金时代》日本版
千万遗产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