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7-02-28王云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澄江遗产地世界遗产

王云庆,赵 润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100)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王云庆,赵 润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100)

从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开发现状出发,结合澄江化石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科学分析了澄江化石地在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强调了澄江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据“保护优先、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立足于科学,在遗产地采取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法律、规范管理和发展文化旅游业等措施。同时指出,需建立或采取诸如世界遗产公约长效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内外合作交流体系和区域综合治理开发等可持续发展性措施,以适应时代快速变迁、全球化进程加快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实现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地质公园;保护;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

自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诞生至2016年7月,全球已有1 052处遗产跻身于世界遗产名录。迄今,已有192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世界遗产的申请申报和保护开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澄江化石遗址”是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7月1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2015年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召开了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周年纪念研讨会。会上回顾了世界遗产发展历程,并且探讨了世界遗产保护制度与本土化保护体制如何结合等相关问题。这表明近年来“澄江化石地”不仅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面临产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结合“澄江化石地”的发展现状及其本质特征,提出关于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建议。

1 澄江化石地的简介及特征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紧临中国第一深水淡水湖泊——抚仙湖,是“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遗产地面积共为512 hm2,缓冲区面积共为220 hm2,为北东—西南向的带状区域,南北长3 713 m,东西宽2 555 m[2]。在澄江化石中,目前至少有200个物种被描述发表,除7个藻类物种外,其余至少有193个动物物种,分别归属于16个动物门和分类位置不定类群,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云南澄江化石群距今已有 5.3亿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它为研究地球早期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打破了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局限性。因此澄江化石遗址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现代生物演化树之根”和“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关于澄江化石地的重要价值也就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具体原因有以下6个方面:①澄江化石地是动物界各个门类多样性起源的直接证据;②澄江化石地记录了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③澄江化石是一个特异埋藏的生物群,化石群类繁多,其标本揭示了大量生物种类(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硬体和软组织精美的解剖学细节特征;④澄江化石对回答生命演化中的基本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后生动物身体构造的起源演化、形态革新的遗传学背景);⑤澄江化石地记录了寒武纪早期形成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包括食物网顶端的高级捕食动物;⑥澄江化石的特异埋藏方式赋予其一种罕见的美感,因此澄江化石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而作为目前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遗产与九寨沟、武陵源等自然遗产不同,澄江化石地的科考价值更大,而发展旅游产业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澄江化石遗址进行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工作较之其他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2 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自然遗产网站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4年世界遗产前景:所有自然世界遗产保护的评估》中表明,澄江化石地的现状是处于“优”的级别[3],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保护开发不当的问题,对澄江化石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且现今同时还面临着要开发好、利用好澄江化石地的问题。

2.1 监管不当,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和流失

澄江化石地除了极具保护价值和科考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群之外,当地还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这一直是该县保护与开发的热点与难点。

早在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发现之前,澄江便被勘探出储藏有上亿吨的高品位磷矿资源。于是,澄江县便大力发展磷化产业,大修道路,大建工厂,大开磷矿,磷化工产业每年贡献税收占全县税收的近三分之一,从事磷化工产业相关的就业人员就达3 000多人,是澄江县当时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磷矿的过度开发,最终导致澄江化石地的生态、景观、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澄江化石地被发现后,澄江县重视化石地的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亲临帽天山调研,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保护抚仙湖和澄江化石地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关停了帽天山周边的14个磷矿采点,并投入资金开展以矿区整治、土地退耕、保护管理展示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4]。

除此之外,澄江化石地还存在非法采集,化石流失的问题。澄江动物化石自1984年发现以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化石研究者与化石收集者纷纷来到澄江地区进行化石采集。这些化石采集活动,一方面对重要发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化石流失。从1984年到2012年7月1日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间经历了28年。在此申遗过程中,云南省政府将帽天山及其周边18 km2的范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澄江县也组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管理小组,并设置专人进行现场管理。虽然帽天山地区的非法化石采集已得到有效禁止,但从长远保护这一重要化石地看,杜绝非法化石采集仍然是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地质灾害多发,生态环境遭破坏

由于提名地在受到保护(1987年)以前一直是传统的人类利用地,因此提名的原生植被由于人类活动已大部分消失。目前的植被主要是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所形成的暖性针叶林,主要有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滇油杉林,以及坡柳灌丛、板栗林、柏树林和桉树林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提名地自成为保护区以来,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等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林地(55%)、荒草坡(36%)、旱耕地(15%)及矿业迹地(4%)。

1938年开始勘察澄江抚仙湖周边磷矿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帽天山周边丰富的磷矿资源带来磷矿业发展。虽然在化石遗址被发现后已经对此采取措施,但因采矿活动至2004年才全部停止,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给提名地带来一定环境影响。

首先,由于澄江矿山在关闭之前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采集和加工,产生了大量的剥离废土石、黄磷炉渣、磷石膏、脱氟渣、泥磷等,可能导致淋溶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其次,周边群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荒、伐木、放牧等行为,再加上环境的自然退化,之前原生的自然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下降,部分地区风蚀、水蚀严重[5]。再次,采场存在的废水尽管已按国家排污标准进行处理,仍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此外,据玉溪市环境监测站检测报告显示:当地粉尘、二氧化硫污染项目仍存在超标情况,对大气质量构成了负面影响。最后,因采矿造成地形地貌破坏,已发生的灾害主要有滑坡、排土场前缘蠕动等。澄江动物群位于云贵高原上,即处于地球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并且所属区域本身地质构造较复杂,断层发育较多,所以还存在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2.3 遗产地的资金和人才缺乏

澄江化石地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分布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市场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也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澄江化石群面临资金匮乏和人才短缺两个极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首先,遗产地的项目资金匮乏,目前澄江正在进行国家公园、古生物主题乐园等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和运转。其次,遗产地保护资金也相对匮乏,由于当地能与澄江化石地相辅相成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化石地缺乏造血功能,其他大部分的国家公园都有门票或其他收入,而澄江遗产地由于其特殊性并没有开发旅游业来收取门票,目前基本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另外,遗产地没有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相当困难,具备专业素质并愿意投身建设的全方位人才极其紧缺。截至2012年,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共有13名职员,其中大学文凭10人,硕士2人,博士1人。其中古生物专业2人,地质专业2人,行政管理3人,博物馆管理6人。此外,管委会还聘请当地社区兼职管理人员16人。

2.4 遗产地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澄江化石地的开发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遗成功的一年后,在2013年举办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上,位于帽天山的“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在国家首批建设的11个地质公园中排名被评为倒数第一,甚至存在被摘牌警告的风险。有关部门也承认,申遗时承诺的很多工作都未开展:界桩界碑的认定、保护区植被替换、保护区的气象和水文检测均未得到落实。

尽管已经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标本,每年仍有新的重大科学发现。主要体现在连续发表在高知名度专业刊物上的论文。目前已经采集的化石标本中包括有许多疑难类群,其中有些类群的标本数量稀少,因此它们的生物学特征、确切的系统位置等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些科学问题的答案只有通过将来的标本采集来揭示。今后澄江化石地的科学发掘仍然非常重要。

而在文化旅游方面,根据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统计,在2005—2009年期间,到提名地观光考察的游客人数仅为4 000~5 000人/年。游客以周边地区及中国国内人口为主,外国游客以科学考察人员为主。

由此可见,澄江化石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并没有很好地及时把握住机会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人们的文化需求和保护遗产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及受世界上兴起的申遗热的影响,澄江化石地才开始真正着手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所以澄江化石地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世界遗产地愈来愈成为旅游的热点,以世界遗产为包装的旅游行程渐成风潮;而只要某个旅游景点被列为世界遗产,往往身价倍增,游客人数也飞涨。然而毫无节制的旅游业发展和未经良好设计的开发也会对景区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广世界遗产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推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6]。所以在此环境下我们提出“保护优先、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从而有利于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3 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措施建议

3.1 加强生态治理,提倡保护优先

澄江化石地是世界自然遗产,与当地的植被、水文和地质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对遗产地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具有核心意义。澄江化石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

首先要对周边的矿石开采、房屋建设、道路修建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防止目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其次要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自然森林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隐患。加快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工作的进行,全力推进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创造有利于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3.2 立足科学发展,发挥化石地特色

云南是中国人类最早的发祥地,澄江化石地距云南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元谋人遗址300 km;澄江化石地周边的呈贡县、宜良县和石林县均有距今3万年至10万年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存。抚仙湖湖畔的澄江县人类活动历时悠久,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一项管理和保护良好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长久的财力资源,且是当地政府的永久性财政收入,可以被认定为是一种经济命脉。一个地区的旅游和市政建设计划应以保护和管理好一方遗产地为基点,而绝不应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遗产保护的命运[7]。所以,在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一定要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化石遗产地的特色。

“揭示帽天山的真正价值,需要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与三清山、武陵源、三江并流等其他自然遗产不同,澄江化石地具有更大的科考价值,要对澄江化石地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极大的科学考察支持和理论依据,这也是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开发特色,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学习,积极培养当地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其次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优惠和福利,从而带动起当地关于遗产地的科考和管理。只有立足科学,充分了解和研究,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

3.3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重视世界遗产的保护,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而制定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法律,有利于发挥法律的约束力,有力于解决化石流失、环境破坏等问题,保护和发展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遗产地的土地为国有土地,受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的保护。此外,提名遗产地具有“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属性,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其中对地址遗迹和化石的保护有具体规定。云南省政府于1997年专门颁布了关于澄江动物群化石保护的规定。国家在2010年也已出台了有关化石保护条例,对化石的采集、流转进行了规范。但其中的部分条例过于粗放,故应重新对这些法规条款进行修改和细化,才能有效保护好澄江化石遗产地。

权力的细分和再生产是任何经济运行的关键[8]。澄江化石地的立法工作要坚持科学立法、开门立法,要分析好、研究透遗产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澄江化石地保护区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在遗产保护中受益,让群众关心、参与、支持立法,并最终遵守法规;要善于借鉴外地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立法的成功经验,积极与上级立法机关联系协调,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推进立法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力争在明年年底颁布实施[9]。具体的法律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立:

(1)不论单位还是个人,一旦发现澄江化石,要保护现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若擅自发掘,则进行罚款;

(2)将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保护范围扩大到缓冲区以外、澄江县行政区域以内的化石点和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将保护区进行分级划分,保护区内,禁止擅自开荒、填埋自然沟谷等行为;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澄江化石,否则不仅将采取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收缴化石,还将处以罚款等措施;

(4)实行旅游人数总量控制,防止类似其他世界自然遗址的因游客数量过而多对遗产地造成伤害的状况发生。

3.4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遗产地品牌

澄江化石虽然是化石类的世界自然遗产,科考方面的吸引力较旅游业更为突出,但只要结合周边优势进行合理的开发,还是能够带来极大的文化旅游市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抚仙湖旅游业逐步兴旺,如今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已全面渗透农业、渔业、矿业和旅游业。

首先,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化石博物馆(图1)、主题乐园、生态观光园等具有遗产地特色的设施,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体育赛事和康体健身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建设具有湖滨山水特色的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发展澄江化石地衍生品产业(图2)及电视电影、音乐制作等附加产业(图3),延长产业链。

图2 澄江化石地衍生品

图3 以澄江化石地为创意元素创办的抚仙湖湿地灯会

其次,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平台,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为从事古生物科学相关方向的研究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对古生物化石具有浓厚兴趣的游客分类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旅游项目策划。

另外,澄江应当紧紧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帽天山、抚仙湖两大品牌,不断拓展旅游产业发展领域和规模,将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有机融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重点景区,使全县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10]。

3.5 注重中外结合,扩大合理利用范围

人类历史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特定的内涵,并表现出相应的特点。有专家指出,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11],而对于世界遗产而言,应该率先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才能保证其不被破坏,避免其产生难以修复的后果。在当代对世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当代的特点,即与国内其他省市、其他地区,与国际进行结合,展开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工作,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随着沪昆高铁的建成和开通以及国内外各地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出行的发展,澄江化石地应与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努力借鉴其他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研究出适合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开发模式。一方面,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计划,对化石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采集和征集,由化石博物馆统一收藏和保存,并邀请国内外研究单位、高校共同研究,成果共享,打造一个供国内外古生物学家进行科考科研的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家文化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把澄江化石地列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展览常备项目,从国家的层面上立足一个更高的平台,将澄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研基地、科考旅游地、全球知名的大众科普旅游地,化石类世界遗产保护和展示范本,国际知名的科考科研交流中心,中国及东南亚著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地[12],进一步推进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World Heritage List[EB/OL].[2016- 06- 25].http:// whc.unesco.org/en/list/stat.

[2]徐明.澄江化石遗产[J].世界遗产,2015(S1):229.

[3]IUCN World Heritage Outlook 2014.A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of all natural world heritagesites[J/OL].[2016- 06- 25].https://portals. iucn.org/library/sites/library/files/documents/2014-039.pdf.

[4]夏娜.保护世界遗产 助力玉溪发展:写在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N].玉溪日报,2015- 10- 16(A01).

[5]宋永全,杨海令.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模式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4):92.

[6]墨刻编辑部.世界遗产经典之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7]郑玉歆,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白诚颖.我市将立法保护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N].玉溪日报,2014- 05- 08(A01).

[10]井奕杰,郭云飞,张欢.云南澄江自然遗产的开发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6(1):134.

[11]刘新静.世界遗产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夏娜.保护世界遗产 助力玉溪发展:写在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N].玉溪日报,2015- 10- 16(A02).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Chengjiang Fossil

WANG Yunqing,ZHAO R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The paper analysis scientific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hengjiang fossils from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spects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and indicates a peculiar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protection goes first, strengthen management, use reasonably”, we take measures as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w formul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set up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interact with overseas system and tak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to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ing by the fast changing of the era and realize prot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ngjiang fossil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Chengjiang fossils; geological park;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tourism

F592;N91

A

王云庆(1964-),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学、图书档案学。E- mail:wyq7815@163.co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建档保护策略研究”(16BTQ090)

猜你喜欢

澄江遗产地世界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澄江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效·问题·对策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第二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