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育与学生的“世界人”价值取向研究

2017-02-26袁友芹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外语学习者

袁友芹



外语教育与学生的“世界人”价值取向研究

袁友芹

(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 300384)

从近两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引发思考,认为高等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外语教育的责任应为培养“世界人”发挥导向作用。抓住语言文学传递真、善、美的特性,通过世界文化引领、思想内涵渗透、现代人格转换、即求异价值观取向的形成,关注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能“世界人”的发展,为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世界性人才。

外语教育;学生发展;世界人;求异价值观

1 问题的提出

当下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已接近世界水平,但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公民的素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公民道德修养缺失。如:我国河北三鹿集团的毒牛奶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上海转基因毒馒头等事件。据搜狐网报道:在国外景区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用简体中文书写的文明提示:“请保持安静”、“请便后冲水”、“请不要乱丢杂物”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实质上是国民道德修养缺失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名扬天下,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一些人出现了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国际不适应性。外语教育的主旨是外国语言文学的教育,其肩负的是世界性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著名语言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1],人就在语言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也只有在语言的引导下,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预先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人类的眼光,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学语言,说语言,实际上是在说“心”,说“思想”,是一种“涉身”的认知过程。因此,外语教育应借助语言的这一哲学力量,抓住大学生个体在其身心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完成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同时,引领青春成长教育的世界规范才是根本所在。伴随着世界生态文明的到来,高等外语教育应克服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的羁绊,顺应世界潮流发展的新要求,不仅培育大学生成才,更应培育其成人,进而成为“世界人”。

2 高等外语教育与学习者“世界人”修养取向

从远古至今,语言文字具有记录、传播思想的重要功能,开拓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疆域。语言文学是把人类思想情感、生活升华,通过文字再创造的呈现出来,极大的开发了人类思想空间、给人类思想以启迪。在世界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外国语言文学形成了它特有风格和内涵,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功能无外乎是人的“真”、“善”、“美”的沐浴,从而提高人的“世界人学”修养。

2.1 “真”的灵魂传递

外国语言文学学习和考试文本大都以描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背景,不管是客观的人,还是自然的物,其主题都是对“真”的陈述。文学的故事描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真”,既有客观的“真”。又有内在的“真”。语言文学对事物或人物的描写多渗透着对心理的描写,不管心理是对还是错,是否符合逻辑,作者都真实表述出来。这就是语言文学人物的内在的“真”和思想的“真”。因此,外语教育通过传递“真”的灵魂,来感悟或感动学习者。

2.2 “善爱”的倡导

善和恶是人后天养成的品质,而语言文学用直观陈述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文字描述,还是文学作品,其描写都离不开友善,时有以善颂善,以善言善。如著名美国黑人领袖 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的 “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以心灵震撼之呐喊,唤醒人们对平等、友善仁爱的呼唤,传播的是世界人和社会人的大爱,把对“爱”或“善”的祈求发挥到极致。语言文学作品时而以“恶”衬“善”,通过对“恶”的丑化、批判,倡导人性应为“善”。真实的倡导人性为善的文学作品,一定会传递正能量,感悟心灵。

2.3 对“美韵”的追求

外国语言,例如英语,首先从韵律学上说,有语音语调的升降,意群的停歇,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诗如节拍,朗文如歌唱,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之美,声学之美,使英语爱好者有享受之感。另外,语言文学在形式和本质上也追求美。语言形式上,不管是整行句还是松散句,都追求诗的美。如修辞格的押头韵,“as busy as a bee”,使语言铿锵有力,充满活力之美。修辞性演讲,像汉语的散文一样,虽形式散乱,但韵律犹存。语言文学主旨最终都是在追求着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主题都是美的,即使结果是悲剧,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Hamlet》(哈姆雷特)传递的主题是悲壮之美。“美”,是文学永远的诉求,文学既是“美”,“美”既是文学。

2.4 对修养的提升

人的修养和气质不会与生俱来,是后天受家庭、社会和教育的长期影响而成。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人高傲,有的人谦卑,有的行善,有的恶劳等等,这就说明了修养有质的不同。人的优秀品质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环境和教育“沐浴”过程,特别是童年和青春期的修养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总体上,修养教育都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长期的真、善、美的滋养和熏陶。这正是外国语言文学的追求所在。语言教育的追求,客观上对人的修养本质起着诱导作用,毫无疑问,外国语言文学对世界文明、礼仪和修养标准的有传递作用,加上对作品的温习、复习、吟诵,修养自然形成。

第一,外国语言文学心理“镜向”作用。人的修养各有千秋,有好有坏。绝大部分外国文学倡导好的风气,大量的篇幅赞美英雄,歌颂历史,唾弃人性的阴霭。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心理,对于自己喜欢的英雄,有追求模仿做“那样”的人的心理取向,对于好的一面追求,可以使其更加坚固融入骨子里,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对照英雄这面“镜子”而不断修正。语言文学,总是感之以理,动之以情,主题都是能够引起人的共鸣为主,如爱情、家庭、生活哲理等,读者阅读后,文本中的人物好像就是自己,有时会潸然泪下。这就是语言文学的内在力量,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总会让人陷入思考之中,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对理的思考,就是对自己心灵、世界观、价值观的“抛光”,好的修养会慢慢造就。大学生有火一般的追“星”热情,抓住这一时机多进行世界历史成功人物教育,语言文学关怀,对“世界人”的修养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外国语言文学的“引领”作用。大学外语教育,已经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不仅仅是语言翻译、视听说规则的学习,还有国外历史名人、名家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其描写不管或真或虚拟都是高于生活,都是英美等国家人文地理、治国爱国方略、各种世界法、伦理道德等真实写照文本。人后天修养的“思”和“为”,需要一定真实范式的引领,而外国语言文学故事则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功能。模仿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人世间社会真实的行为引领,因人无圣贤,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人对真人真事的模仿,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也会有异化。外国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世界长达三千多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世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乐园,只要进入到语言文学世界,人的心灵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沐浴。对于青年学生的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外国语言文学对青年学生世界公民的修养作用。青年学子置身于世界语言文学之修炼之中,按世界标准“修”,按社会所需“养”[2]。因此,大学外语教育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把知识的传授与修养的锤炼并进,使青年从大学时期起就按世界性礼仪规范做事,锤炼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心灵。使大学外语教育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有机的起来,这样,输送的人才才能跟上世界经济进步的要求。

3 高等外语教育与学生求异价值观的成长取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人的建设。人的建设在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关键应放在人的求异价值观取向上。

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群体本位注重人的职责与义务。而西方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注重人的自由和权利,求异思想重[3]。但长期的中国整体文化意识和应试教育,确实造成了我国青年人求异性思维弱。没求异就没有创新,不求异就没有主动性,长期以往会使人有依赖性和惰性,“社会人”无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对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人”的积极创新、创造性的劳动。社会发展的象征主要是人的思想精神和素质的提升,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使国家经济、国防达到较高水平,仍不能认为实现了现代化。只有人的心理、思想及行为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正如英格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4]。而一个人要想成为现代化的或世界化的人,首先要具有世界公民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素养养成的长期性,素质培养应该从青年抓起,从高等教育抓起,特别要重视利用外语教育的世界文化影响性。

3.1 外语教育的世界观维度

“大学之道”最高境界应该是哺育人类精神情怀,是对人的一种社会改造。外语教育的功能除了教授西方语言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引领文化传播和影响,促进青年世界观的形成。科学教育之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4]。这一论述,正是强调了教学的影响在于情感和世界观维度的内在影响性。这一观点与我国素质教育取向高度一致。

外语教师大多都系统地接受过西方语言与文化的熏陶,教学又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师者,授业解惑者”,“业”即为敬业,“业精于勤”的学者风范,会引领青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对优化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态度、意志、修养具有导向作用。

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系统的锤炼过程,也是教育的规律性所在。外语教育活动的人文关怀体现在系统的干预、关怀、策略性培育上。首先,积极态度干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过程进行积极干预的活动。有力的干预催生了优化的教育,教育会为有利的干预提供满意的反馈。其次,善意帮助为本。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教学活动只有在善意的帮助中进行,授之以理,晓之以情,表现为一种人文、智慧、适切的关怀才能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在信服中吸收着教育的营养。第三,干预策略性。青年学生心理成长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文关怀干预的策略性,首先从积极的人生理念引导,如“make a difference”(让世界因我而不同),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推崇的人生哲学态度[5]。然后在各种教学活动设置和操作上应注重以团队式,或小组式为主的操作式活动,通过“做”来习得知识,锻炼情操。著名治学哲理:“听”,很快忘掉;“看”,很快知晓。“做”,习得记牢。外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遵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系统化地进行人文关怀和策略性干预,才会使学习者身心得到锤炼、才干得以夯实、境界得到提高、灵魂得到升华,最终促进世界公民取向观念得以形成。

3.2 外语教育引导价值共识

随着我国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国人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对内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要与世界求同发展,就只能以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合而不同的姿态走向世界。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看,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就必须使世人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在普遍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必须承认世界成员在具体价值观上的差异,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群体、不同个人在世界秩序范围内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如果说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那么,合而不同,价值认异则是中国融入世界之林的必要素质。

外语教育的价值共识引导性功能,一直没被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世界开放性程度的增强,逐渐凸显外语教育在信息先导、语言习得、思辨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共识引导作用。

第一,信息前瞻性价值。在英语还没成为我国官方语言的背景下,任何文件都得翻译成中文方能释读,这就存在国际信息非即时性。(1)外语教育具有从人文历史、科技机理、艺术经典等方面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的前瞻性价值。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快速扑捉、掌握信息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其本质就是语言能力。(2)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经历过关门度日、闭关自守、不强大就挨打的历史,时刻警示社会的建设者们努力掌握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技能——外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世界文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英语属于世界通用语言,它必然会按照适当的逻辑顺序对西方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概貌加以记录。(3)学好外语是国人直接学习掌握西方技术、了解西方思想、欣赏西方文化艺术的前提,是提高青年学生全球性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和能力,才能阅读外国原版教材和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等待翻译成为中文的二手教材和文献。(4)外语学习者通过与原版西方文献的零距离接触,为第一时间吸收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文化、民主、法制、竞争和全球意识等提供了方便,提高了青年获取最前沿科技信息的素养,这是现代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社会信息国际化的法宝。

第二,建构性价值。外语教育又称为第二语言教育,剑桥大学的教材又把外语学习称为第二外语习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外逐渐流行,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这一理论对从前的外语教育教学方法,产生了颠覆性的革命,教师、学生、环境三个维度,创设活动,共同仿真交际,习得新知识和新思想。活动的创设以符合学生兴趣为基础,在这样的兴趣活动中,学生身心首先获得愉悦,在愉悦中完成语言知识、技能的选择性建构,内在吸收同化过程中在对学习者的意志和身心方面磨练的同时,团队意识、创新思维等西方人优秀品质自然而然得到建构,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建构性教育价值。

第三,思辨性价值。思辨性是科学研究、创造创新的重要素质。根据笔者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总体感受,认为中国外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问不答,有问羞答,即使回答,也言中无物、逻辑不清,有时答非所问。这可能是多年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思辨缺席”[6]。但语言的学习,就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敢于张嘴,进而思想表达,特别是用外语表达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这是对外语教育培育的巨大挑战。然而,这正是外语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不仅促使学习者讲话,还得具有逻辑性、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对信息有一定的筛选能力,也就是外语的思辨性。

外语教学特点正是关怀学生用话语表达思想的过程,是在语言的规范与纠错之间、母语与外语差异与统一之间、心灵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反复能动、交错互动过程。这种能动性对培养学习者的思辨习惯,增强其思维的应变性、全面性、逻辑性、及语言的地道性等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价值。

大学外语教育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高级阶段,学习者已具备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创造性组织语言活动的素质。同时,语言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系统。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广泛推进,一些即时的科技文本,如G20会议,APEC高峰论坛等新潮流,会把相关的全新的表达式和外国文化逐渐渗透到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言系统中。这就为学习者感悟语言的开放性创造了机会。

另外,现代外语教育还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多年来,中国外语教与学的工具性动机非常明显。据统计,仅是为了毕业获得毕业证、应试、求职而学习英语的大学生占了总数的80%以上。可现代世界,只会技能,不会对外沟通,不懂外交礼仪,没有在双赢水平上达成共识的思辨素质,也是外语教育的败笔。

中介理论认为,中介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社会认识融合归并途径的多样性。语言作为重要的中介之一,除了具有沟通理解功能之外,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即产生具体、将主观经验客观化的功能,语言的被理解和转换是达成价值共识的基础[7]。实际上,价值共识达成,既是具体文化累积过程, 又是文化转化存在的过程。

4 结论

高等外语教育像一艘大船,载誉着丰富的世界思想文化。本文首先从语言哲学角度综述语言是人或学习者存在的家园,旨在说明外语教育通过文学的“润”,产生对学习者求异价值观的诱导。之后,论述了外语教育,特别是文学“真善美”熏陶会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引导作用。最后从文学与世界观形成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外语教育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再造、共识引导、意识构建等方面的影响。综上所述,高等外语教育只有注重学生的“世界人学”内涵教育和世界大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外语教育的导向作用,把握育人的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世界性合格人才。

[1]蜜三刀. 海德格尔的话:语言是存在之家. [2011-06-25]. https://www.douban.com/note/158120932.

[2] 李少彬. 浅析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J]. 大观周刊,2011(18):251.

[3] Ernest Boyer. From Competence to Commitment[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英​格​尔​斯.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J/OL]. [2010-11-03].http: // wenku.baidu.com/view/bbb3847302768 e9951e7 38bb. html.

[5] 黄晓玲. 大学英语的教育性价值解析[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127.

[6] 李开复. 世界因你而不同[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 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2010(1):11-16.

责任编辑:宗淑萍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Citizen” Orientation

YUAN You-q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much thinking caused by some negative phenomena appearing in the society for the past two years. These phenomena might have associated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happe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specially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s “world citizen” rather than training tool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language social competence is to borrow language to transmit features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of human being by the world culture guidance,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side of student thoughts, caring modern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namely the generation of difference-orientated value in persons education. Only by focusing on the student adult-shaping process, can we truly achieve students’ all-round “world citiz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one belt, one road”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society into the world.

foreign language test; student development; world citizen; difference- orientated value

1008-5394(2017)01-0108-05

H319

B

2015-11-2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DIA140304);天津农学院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引导发展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双师型’创新创业外语师资团队建设研究”(20170208)

袁友芹(1961-),女,内蒙古赤峰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及测试,应用语言学。E-mail:cfxyy@126.com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外语学习者
河南省重点学科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