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突出价值观教育

2017-02-26崔三常刘娟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理论

崔三常, 刘娟



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突出价值观教育

崔三常1, 刘娟2

(1. 天津农学院社会科学部,天津300384;2.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当前,无论是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中国都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应停留在现有框架内对于教学体系的修修补补,而应以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改革

现在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混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紧紧围绕着价值观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落脚在价值观教育

1.1 价值观教育是当代西方国家德育的核心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各民族文化大碰撞的历史时期。网络完全突破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国界,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外来文化对本国主流文化的冲击,各国也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向世界传播着自己的文化。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冲突。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构建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基础。捍卫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的事情。2011年,新西兰在《国家安全体系报告》中就将捍卫价值观列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将主流价值观安全视为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关键。以各种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很多国家维护社会制度和社会规则的重要手段,像新加坡前内阁总理李光耀曾经强调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清楚认识基本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我们就会受到处罚,将无法把孩子培养成人。”[1]。

西方国家普遍将学校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手段,通过教育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使青少年认同现有制度、社会规范。价值观教育在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或德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例如,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将价值观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21世纪“澳大利亚的未来依赖于每一个公民在这个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和生活以及开放的社会中所建立的知识、技能、理解力和价值观。”[2]。在美国,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会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美国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美国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学生进行智力知识训练和良好价值观与道德品格教育,“今天在美国公立学校里最具前瞻性且最流行的道德教育法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运动反对下述观念,那就是教育者必须避免提倡特定价值观。”[3]。

西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教学方式侧重于通过价值观渗透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西方国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和相关人文课程来完成。通识课程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主流思想观念,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社会现有制度的认同。相关人文类课程则以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历史典型案例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从本质上看,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价值观,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各国的价值观并不尽相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4]。因此,当今世界并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观。西方国家对内的价值观教育是为了凝聚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捍卫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西方国家对外的价值观输出则是为了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模式,巩固西方国家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在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进行价值观输出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就是捍卫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因而,无论是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中国都必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落脚在价值观教育。

1.2 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混乱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信仰不坚定、社会公共道德下滑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混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淡化,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有市场。许多大学生因为信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产生怀疑,导致信仰危机;因为信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而出现道德危机。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混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突出了个人在经济规则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财富的获得主要依靠个人努力。因为劳动能力和占有生产要素的差距,个体之间的利益差别越来越大。当有些人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实现,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规范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市场经济使金钱成为人们获得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工具,当有些人把个人价值实现寄托在物质财富获得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虽然不能说市场经济一定是产生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土壤,但确实助长了这种价值观的发展。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某些西方国家为了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以普世价值观为掩护向中国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青年人成为西方国家价值观输出的重点对象。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以各种形式对中国进行价值观渗透,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根本防不胜防。西方国家通过宣传和夸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和成熟的社会制度,向大学生宣扬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通过贬低中国文化价值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问题,国家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是高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价值观混乱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代表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理论、政治理想、精神共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全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价值观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重视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分别与4门必修课相对应。4门必修课完全可以各司其责,分别从不同方面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通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介绍,强化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对于近现代历史经验介绍,帮助大学生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宣传,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感。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是意识形态教育,而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价值观混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体系中,但是价值观教育并没有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2.1 教学内容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于自己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鸡肋课程。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上不行,上了又没用。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迎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有些老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考研课,专门给学生讲授考研的政治知识点;有些老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专业技能课,讲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教给学生怎么炒股;为了让大学生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拼命的讲故事,放电影。这种实用主义教学倾向完全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阅历很少,缺乏独立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因而绝不能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灌输和价值观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后阵地。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都主动放弃了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不能因为现实教学困难而主动放弃课程的本来责任,而应该在紧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探索更精彩教学方法。

2.2 偏重知识教育,忽略价值观培养

现在很多大学生思想当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世界观与价值观是两张皮。一方面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另一方面他们却信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他们能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倒背如流,可是他们却并不相信这些内容。在他们眼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中的知识点是他们为了顺利毕业、应付考试的工具。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个别老师过于偏重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而忽略了价值观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特殊的课程,其内容以很多专业理论为基础,因而它的很多内容与其他很多课程是相通的。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它不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而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全体的大学生,而不是特定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能讲的太深太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的懂。而且不能专注在知识点的教育,而要落脚在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在真理基础上,因而必须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很难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等于一定会自动认同这个理论,更不代表会自动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

2.3 各门课程各自为政,教学目标不统一

“05方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4门必修课,是为了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目标,4门课程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只对自己讲授的内容熟悉,对其他课程一无所知。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重复讲授教学内容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矛盾的情况。4门必修课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因而不能它们割裂开,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门必修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课程之间彼此应该互相支撑、互相补充。虽然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是还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它们统一起来,否则,4门必修课各自为战,分散了力量,无法发挥出课程的集约化作用。4门必修课共同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只有统一在这一点上才能把这些课程拧成一股绳。每一个课程都要担起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担,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绝不能认为“原理”课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的,“纲要”课就是讲历史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绝不可能产生正确的价值观。绝不能只有“思修”课讲价值观,其他课程都“袖手旁观”。

3 以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都服从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

3.1 教学内容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展开。4门必修课教材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个人准则、历史演变等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突出这些内容。4门必修课在教学内容上做必要的调整,以价值观作为教学的落脚点。

“纲要”课不仅要讲中国历史,还要讲中国文化。一方面,“纲要”课要通过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教育学生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调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片面切割历史、否定历史。另一方面,“纲要”课要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概论”课不仅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要改变以往只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避谈社会主义价值的状况。中国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也追求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制度是实现价值的基础,没有制度绝不会实现价值。社会主义价值代表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全民共识。“概论”课不仅要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还要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自信。

“原理”课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讲马克思主义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其理论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正是其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也为人类社会各种危机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只侧重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还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类的价值。

“思修”课不仅要讲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还要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突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过去把价值观归入道德观教学内容的做法。教育学生理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他人的关系。国家、社会、自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场域和条件。只有服从国家、遵守社会规范、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个人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阐释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因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人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的前提条件。

3.2 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对大学生的理论灌输和价值观引导。科学理论是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先进思想不会自发地在大学生头脑中产生。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趣味,迎合学生心理,而放弃理论灌输。理论的魅力在其逻辑性和说服力。老师只要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学生会对理论产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础和依据。大学生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是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还必须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必须注意案例分析法和经典文本研讨法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辨是非对错。老师负责点评,以点评引导学生对于具体案例的价值判断,逐渐产生价值认同。“纲要”课可以利用近现代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例作为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典范。“思修”课则可以以现实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判断。经典文本研讨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于中外经典名言名著的研读,在思想上形成对于某些思想观念的认知。比如历史上的一些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3.3 实践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目的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大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也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实践教学改革应以更加贴近价值观教育的需要,以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为改革方向。当前实践教学主要以服务课程教学为主,各课程理论知识点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导向并不明显。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打破以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惯例,以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和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立实践教学服从于价值观教育需要原则。实践教学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安排适当教学,要全面不能片面。

3.4 课程体系改革

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就不能再停留在对于教材修修补补,而应大刀阔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重新进行课纲改革未尝不可。现在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课时不断缩水,理论教学根本无法保证。比如“原理”课,原来54课时被很多学校缩到48课时,甚至36课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根本是天方夜谭。让大学生听懂教学内容都很困难,谈何理论认知和理论自信。全面深化课程系统改革要以价值观培育为最高原则重新定位4门必修课的内容和分工。首先要打破各课程之间的距离和界限,共同服务于统一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强调各课程的政治性,而非课程的理论性;要强调课程的通识性,而非课程的专业性。最后要淡化各课程之间的专业界限,强调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总之,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设计、新的内容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1] 吕元礼. 新加坡为什么能(下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The Adelaide declaration on national goals for school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EB/OL].(2007-10-03). http://www. abs.gov.au/ausstats/abs@.nsf/featurearticlesbytitle/A0C19C769B9B284BCA2569DE002539EE?OpenDocument.

[3] A 威尔森. 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 国外社会科学,2000(2):50-56.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胡锦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宗淑萍

To Deepen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Must Highlight Values Education

CUI San-chang1, LIU Juan2

(1. Office of Social Scienc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Marx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t present, China must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ether it is from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 educ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vide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e should not stay with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for tinkering teaching system, but should deepe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ith the main line of valu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values education; reform

1008-5394(2017)01-0100-05

G641

B

2015-11-20

天津市2014年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思政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原理课教学改革”(2014szk21);南开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机制研究”(NKSZZX2015-Y01)

崔三常(1982-),男,山东嘉祥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E-mail: cuisanchang@163.com。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理论
我的价值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