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课堂 积淀课堂文化

2017-02-26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李月胜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资源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李月胜

构建生态课堂 积淀课堂文化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李月胜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课堂文化,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和信息流动;在充满个性、互助、互动的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课堂文化的积淀,要以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整合课程资源,营造精神氛围,选择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生命发展。

生态课堂 课堂文化 资源环境 整体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的主张反映了教改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作为教改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它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和信息流动。在充满个性、互助、互动的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数学生态课堂要形成一种课堂文化的积淀,从而促使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创设数学生态课堂,积淀课堂文化,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资源——注重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资源消费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倡科学的适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资源的绿色消费,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然消费的规律,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即适度、适量的教学内容和其他教育资源,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使资源合理的消费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在数学生态课堂的课堂文化积淀中,怎样才是资源的绿色消费呢?从质的层面上分析,数学课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应该是自然、健康、纯洁、无污染的。这就表示数学教学中所选择的情境应该是生活的、生动的,是有利于新的信息生成的、生长的。从量的层面上衡量,教学资源的配置既能满足小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又不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定量精选。从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层面上考量,一是要赋予知识生命意义,对其进行激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探寻、填补教材的“留白”;二是要对同一资源进行多次使用、综合利用;三是要视学生为资源的消费者,也为资源的创造者,挖掘并运用资源消费过程中师生均可产生新的再生资源。

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教学时,通过例5和“试一试”得出0.3元=0.30元和0.100米=0.10米=0.1米后,不是让学生直接去概括、发现小数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举例。随着课堂再生资源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学资源由量变到质变,产生新的发现,完成新知建构。其中“量”要有一定的“度”,量太多了,浪费资源,影响效率;量不足,则难以支撑、形成不完全归纳。因此,数学教学中讲究资源绿色消费,意味着对数学信息实行合理整合。这样可以将有限的信息资源,顺利转化为学生无限的能力资源、智力资源。

二、氛围——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是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本。人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就是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精神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激励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打造以人为本氛围,就是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环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强调培育学生具有数学发展的能力和智慧。坚持以人为本,数学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感受、给学生提供发展舞台、体现课堂的公平教育。

1.以人为本,应关注学生精神生活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身心发展、智力发展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因为,学生在愉悦、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实现舒畅地自由成长。

2.以人为本,应提供学生发展舞台

顺应学生天性,还给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具有探究发现、自由表达、创新发展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着重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变为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3.以人为本,应体现课堂教育公平

教师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应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关爱、接纳、包容每个学生,实现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生态课堂找到各自应有的位置。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中,比较2530元与3680元价格的高低和2530元与2350元价格的高低。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大多数同学统一了从高位向低位相同数位逐个比较的思路。但是,有同学提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先不看两个数末尾的三位、两位或一位,然后比较,也很方便。教师立即赞扬鼓励了这位同学:“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真的没有想到。”教师又引导大家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分析,使之“知其所以然”,再带领同学们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比较。最后,教师把这种方法以发现者的姓氏进行命名,对于认为还是前一种方法利于比较的同学表示支持,这对发现者和所有同学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样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推动儿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超越。

三、过程——讲究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的、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才能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是指课堂在开放的条件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师生与数学教学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的有序状态。所以,维持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平衡,是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动态平衡,首先,加快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数学生态课堂中,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开放课堂探究时间、活动空间和舆论氛围,加大信息摄入量。通过调节与控制,形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促进信息快速流动与增殖,实现信息输入、输出的平衡。即让学生不断经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认知过程,促进生命个体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其次,提高物质能量运用的效率。对数学教学资源精心选择、合理呈现,灵活选择课堂探究活动和互动反馈方式等。及时把数学资源信息转化为认知技能的物质能量,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生命个体各阶段认知能力动态的相对平衡。第三,协调师生和谐发展的关系。数学生态课堂中,建立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协调相互之间对立统一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促进生命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中,例题中两名孩子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但是,在分一块蛋糕时,却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这样,就形成了认知的矛盾冲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研究、比较,重点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半个”和新知“二分之一”的意义的联系。这就使学生从认知失衡到建立新的平衡,构建分数的意义;从产生困惑到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后面从认识二分之一到认识几分之一,进而认识几分之几,都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经历情感和认知由相对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坚持动态平衡,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情感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使学生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完成认知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四、主体——推动协同进化

生物既要适应其生存环境,又伴有对生存环境的改造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体验、共同发展的状态。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过程中,协同进化是指教师与学生这些课堂主体之间,随着课堂教学的步步进程,在自主参与进程中,相互影响互动、相互适应和促进,主要表现为重视几个方面的形成过程。

1.重视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生物的协同进化。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多样性。既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有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既有练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有反馈方法的多样性等。数学生态课堂使学生在多样性的思考中,正确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抽象和推理能力,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达到协同提升的目的。

2.重视良性互动的形成

只有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协同进化机制。数学生态教学中应不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实现协同提升。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重视竞争机制的形成

生物的种群之间、个体之间,都是通过竞争实现进化与发展的。数学生态课堂中,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形成合作、竞争氛围,使学生在协同、竞争的过程中,增强求知欲、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使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得以整体提升。

例如,在进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比一比、赛一赛。经常提出:“看谁运用的方法多?”“看谁解答的方法妙?”“看谁说得别人最容易理解?”“看谁最先发现?”等。这就会诱导儿童群体发生互助、互动与竞争,在相互的协同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共同发展。因此,主体的协同进化,可以使师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形成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自主感悟,主动建构,交往互动,互惠共生中,提升数学素养,形成课堂文化。

五、个体——追求互利共生

共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共生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所有共生者都能获得多重效益。数学生态课堂文化中的互利共生,主要是指不同认知差异、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习者之间,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行的直接或间接联系,这种联系使他们在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为了实现互利共生,要重视课堂主体间差异的利用。运用群体间各自的差异性和相互作用,增强课堂生态系统内部的共生关系,产生促进互利共生的动力。因为,共生者之间的差异越大,系统的多样性就越高,共生者从共生中受益也越大。数学课堂新的资源的生成,会因为群体间的差异多样而显得越加绚丽多彩。因此,数学生态课堂需注意:一要发现差异。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的不同起点,找到学生之间互利共生的结合点和着眼点;二要尊重差异。依据生态的多样性特征,容纳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水平类型学生的存在,让学生之间在互补的过程中互利共生;三要善待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整体“一刀切”,欣赏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品质;四要运用差异。一方面运用差异实现互助,另一方面运用差异实现互动,通过不同特点学生之间的互助与互动,实现对资源的共享,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在数学生态课堂中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以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六、系统——实现整体提升

数学生态课堂的系统整体性,是指处于数学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单一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系统之中的,而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成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的积淀,就要重视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基本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系统的整体提升,即把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看成是完整的、全面的、不可偏废的整体,把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要素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系统各部分间相互联系、依赖、作用和制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作用和效应不等于各要素功能之和。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的积极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促进课堂内的全体成员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讲究数学教学多方面的整体性。

1.明确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因为,系统整体中各部分要素的结构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要坚持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相统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数学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统一起来。要使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都得到发展与提升。

2.注重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系统整体中各部分要素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要合理组织与有效控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加以合理组织,发挥各个要素的个性特长、显露优势和最大效益,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实现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3.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系统论知识告诉我们,系统是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就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理解、思考、探索;在内容的组织上,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要使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都得以提升。

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其他诸如:师生关系、生活经验、生命感受、课堂生成,等等。总之,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的积淀,要以教育学与教育生态学、教育文化学、儿童心理学、系统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着眼系统整体,整合课程资源,营造精神氛围,要选择方法手段,优化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促进师生的生命体验享受和健康发展。

[1]詹明道.我对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教育:教学,2008(09).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熊生贵,刘从华,姚红.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高奇.系统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