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2017-02-23杨薇张文越李红娟郭海城王丽梅金翊思袁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头针强制性偏瘫

杨薇 张文越 李红娟 郭海城 王丽梅 金翊思 袁波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杨薇 张文越 李红娟 郭海城 王丽梅 金翊思 袁波

目的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方法 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CIMT组和头针组,每组各18例。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法、上肢功能测验评定上肢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三组患者的BI、FMA、UEFT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CIMT组高于常规组(t=2.026 8、2.384 2、5.902 2,P<0.05),头针组高于CIMT组(t=2.778 5、3.972 7、4.226 4,P<0.05)。结论 CIMT结合头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肢体运动功能。

脑卒中;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头针;运动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1],大约85%的患者有上肢功能缺损,因此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大大下降[2],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3],它通过限制患者健肢活动的同时诱使患肢的活动能力提高,从而提高脑神经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早期康复治疗与头针治疗均对“大脑功能重组”的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发现,CIMT可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运动能力。但配合头针提高疗效,拓宽入选范围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的观察,探讨CIMT与头针丛刺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 2015年12月入住本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1)常规康复训练组(简称常规组):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9~70岁,平均(49.0±8.2)岁;病程3~6个月,平均(4.4±1.3)个月。脑梗死l0例,脑出血8例;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10例;(2)CIMT组: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0~70岁,平均(48.4±2.5)岁;病程3~6个月,平均(4.4±1.3)个月。脑梗死9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9例;(3)CIMT+头针组(简称头针组):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6~70岁,平均(47.0±8.4)岁;病程3~6个月,平均(4.4±1.3)个月。脑梗死12例,脑出血6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5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由CT或MRI确诊;(2)有良好的康复意愿,能积极配合训练者;(3)年龄18~70岁;(4)上肢功能≥BnlnnstromⅣ期;(5)无严重的认知问题,例如:失语症、注意力障碍、视觉障碍、记忆力或沟通上的问题;(6)无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皆能在药物稳定控制下;(7)穿上吊带或夹板后能维持一定的平衡,有基本的安全保证;(8)坐、站以及如厕的转位能自已独立动作,能维持静态站姿(可以手扶东西)至少2 min。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训练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不限制健侧手的使用,应用以神经生理学疗法、易化技术为主。在训练过程中允许健侧手辅助患侧手完成活动。平均治疗时间为每天3 h,每周5次,共4周。

1.2.2 CIMT组 (1)限制健肢:要求健侧肢体必须佩戴固定前臂和手的夹板,在治疗期间要求受试者整天穿戴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4周,共计20 d;(2)塑形技术: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中使用塑形技术。训练时,要根据每个患者功能缺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塑形任务,制订个体化训练方案。塑形训练时,患者即使取得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明确的反馈。塑形过程要包括语言指导、示范、反馈和鼓励。塑形训练连续4周,练习时间不少于每日3 h,共计20 d;(3)行为技术:CIMT着重使用一系列的行为技术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反复使用患肢。由家属和责任护士负责将临床治疗室中所获得的日常活动能力维持并应用到日常生活环境中,提醒其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经常使用患肢,包括进食、梳妆、洗漱、如厕、穿衣、系扣、用勺或辅助具吃东西等,练习时间不少于每日3 h.连续4周,共计20 d。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x-±s,分)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时间 BI FMA UEFT常规组(18例)CIMT组(18例)头针组(18例)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P 43.82±8.10 62.53±6.56 42.30±10.23 67.41±6.92 41.59±6.51 74.10±8.10 7.266 5<0.05 45.40±1.15 56.20±5.58 46.00±5.11 59.80±3.93 45.60±2.78 65.80±3.87 20.632 2<0.05 38.52±1.26 49.10±4.23 39.60±2.12 60.23±5.89 44.78±2.21 68.20±6.59 51.762 4<0.05

1.2.3 头针组 采用头部分区丛刺留针法。取顶区、顶前区,用毫针按上述穴区进行透刺,着重点在于保持头针的得气状态,留针6 h,留针期间,开始每隔10 min捻转1次,重复3遍,然后每隔1 h捻转1次,直至拔针。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同时采用 CIMT组治疗手段,在得气状态下接受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

1.3 评定方法

采用Barthel(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价法(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动作功能越好,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test,UEFT)评定上肢功能。UEFT方法是在特定的器具上进行,可以全面的评测上肢功能。全套检测共分33项活动,其评价内容包括手抓握不同体积方块、抓握圆柱体、侧捏石条、捏起不同大小的钢珠、上肢放置动作、前臂旋前旋后动作和书写能力等,最大积分99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各指标本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比较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行UEFT、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BI、FMA、UEFT评分在组间和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BI、FMA、UEFT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CIMT组高于常规组(t=2.026 8、2.384 2、5.902 2,P<0.05),头针组高于CIMT组(t=2.778 5、3.972 7、4.226 4,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急待解决的问题,CIMT是Edward Taub教授和其同事经过数年研究[5],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康复治疗技术。CIMT通过限制健侧上肢使用,改变患侧上肢在恢复过程中废用性的强化过程,其次重复使用和强化训练引起控制患肢对侧皮质代表区的扩大和同侧皮质募集,导致其功能依赖性皮质重组,这是肢体的功能持续改善的神经病理学基础[6]。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7],尤其是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为明显。头针疗法能够通过扩张脑部的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及加速建立侧支循环,头针刺激会产生一种机械性刺激,经头皮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对运动皮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在改善脑细胞的营养状态及增强中枢外周传导功能等方面也有作用。本研究中头针留针得气下的CIMT康复训练组的疗效优于单纯的CIMT康复训练组(P<0.05),以上两组的疗效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采用头部分区丛刺留针法配合CIMT,为临床脑组中患者康复中提供了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康复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康复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康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目的[8]。对脑卒中偏瘫患侧强化训练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患者的习得性失用、误用,逐步提高患侧肢体,尤其是上肢的运动功能。本研究采用头针留针得气下的康复训练对患者ADL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切实改善ADL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王文清,勾丽洁,杨晓莲,等.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 (11):1007-1010.

[2] 李耀丽. 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6-1437.

[3] 赵军,张通.强制性运动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0):592-594.

[4] 郭天龙,秦大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4):370-371.

[5] 瓮长水,毕胜,毕素清,等.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24-727.

[6] 李贞兰,Morris D,Taub E.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33-535.

[7] 邢艳丽,王艳,朱路文.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4-306.

[8] 黄永禧.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 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27.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ombined With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Improve Scalp Acupuncture

YANG Wei ZHANG Wenyue LI Hongjuan GUO Haicheng WANG Limei JIN Yisi YUAN Bo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Daqing People's Hospital,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6,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ombined with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improve scalp acupuncture. Methods 54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CIMT group and scalp acupuncture group, 18 cases in each group. Fugl-Meyer score and Barthel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test, UEF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upper extremity and motor function of limbs. Results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I, FMA, UEFT scor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nd CIM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 (t=2.026 8, 2.384 2, 5.902 2, P < 0.05), scalp acupunctur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IMT (t=2.778 5, 3.972 7, 4.226 4, P < 0.05). Conclusion CIMT combin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

stroke; CIMT; scalp acupuncture; motor function

R743.3

A

1674-9316(2017)02-011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2.073

黑龙江省大庆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szd-2015-48)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6

猜你喜欢

头针强制性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建筑建材相关的国家强制性、推荐性标准汇编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山东宣贯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
探究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