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研究:高中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017-02-20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明

刘 鑫

(大庆实验中学 历史组,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比较研究:高中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刘 鑫

(大庆实验中学 历史组,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在高中历史日益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和透彻地研究问题。如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微观比较和宏观比较等,从宏观方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高中历史;比较分析;宏观比较;中西文明

近年来高中历史更加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原始的死记硬背已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学生在熟记史实的基础上,应加深对重要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理解。比较研究是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思考。马克思曾指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开展比较研究可以横向比较,如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背景、性质、目的和影响等,对比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差异(见下表),就可以明白其实质是比较中英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国是落后的农业文明,英国是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农业文明当然不能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经过对比,学生就会清晰地明白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结果也一目了然,中国战败的原因也清晰可见,学生进而会探究中国的战败会对落后的农业文明有什么启示。由此可见,运用比较研究分析问题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差异

当然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是指从时间观念出发,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演变时,运用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抓到问题的实质。

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秦:中央集权

中央机构:秦(三公九卿)、汉(内、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枢密院、御史台)、元(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明(内阁)、清(军机处)——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地方机构:秦(郡县)、汉(刺史)、元(行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清(对地方的管辖)

学生经过此番研究之后,就会得出中国古代在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皇权逐渐增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在中央与地方的较量中,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势力逐渐增强,中央最终战胜了地方,所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出日趋加强之势,这样就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还可以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研究,例如东西方历史有很大差异,如果从宏观上比较中西文明的独特性,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伟大而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其文明自身所孕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最引人注目,而嬗变、多元性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强适应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首先,由秦汉经隋唐至明清,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秦汉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和框架,隋唐继承了汉朝的文化,使中国文明继续沿着传统的道路发展,这种情况与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方所发生的独特变化形成鲜明对照,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 000年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空前稳定期,整整1 000年,中国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宋朝以后所建立的元朝是独特的,因为他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由于他们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对中国进行统治,所以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做什么让步,因此,一旦其军事力量衰落,其政权就会被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推翻,接着是明清的统治。清朝和蒙古人虽然都是外族人,但是满清却成功地统治了中国,使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的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都一脉相承,所有一切都在顺利地继续着。所以,中国的文明和帝国毫不间断地延续到近代,控制了东亚,而西方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持久地控制着西方。其次,从西方文明来看,西方文明的发展虽然也在连贯地延续着,但它却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嬗变、多元性以及强适应性。中世纪西方社会的阶层可划分为教士、劳动者和骑士三个阶层,他们分别代表了封建制度、采邑制度和教会三种不同制度。所以当时西方新的多元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独立于而非听命于皇帝的教会;取代了帝国朝廷的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了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给自足采邑;产生于城市,且对贵族、教会教士甚至君主有所冲击的新兴商人阶层。这种多元性的社会结构也是全欧亚独一无二的社会,小林恩怀特也曾说:“中世纪后期西方最值得夸耀的事情不是大教堂,不是史诗,也不是经院哲学,而是综合文明的建立。”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一直是高度多元化的,就像多伊奇所指的那样,西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各种并非建立在血缘或婚姻基础上的自治团体的兴起和延续”。西方的这种多元化与同时代存在于俄国、中国、奥斯曼帝国和其他非西方社会中的中央官僚帝国相比,其力量强大、市民社会贫乏、贵族阶级软弱,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阮伟在其《文明的表现》一书中,曾提出文明构成的六个要素:人口规模,疆域规模,经济规模,文化科技创造力,政治整合能力和军事能力。所以在分析中国文明的独特原因时,从阮伟所提出的文明构成六要素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到一些答案。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庞大无比的人口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发扬(但这并不说明文明程度与人口规模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关系)。由于中国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中国从一开始就能够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公元2世纪的人口调查结果为:中国在汉朝时拥有的人口为5 950万——比罗马帝国疆界拓展到顶峰时的人口还要多。16世纪初葡萄牙人首次到达中国时,中国的人口就已多达1亿,超过了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西方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时,中国的人口数量已激增到4亿以上,这为中国延续自己的文明提供了前提。所以当中华文明遭受蒙古人和满族人的侵扰或遭受西方列强的破坏时,由于在人数及文化上的优势,中华文明总是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而不像中东和印度那样,被迫接受来自外界的变革。其次,从中华文明的疆域和地理条件来看,中华文明具有幅员辽阔的疆域,正是在这广大的版图之上,才得以产生伟大的中华文明。不仅如此,中华文明的地理位置也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持提供了一种天然条件。中国的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以及辽阔的太平洋所隔断,这种与人类其他文明世界相隔绝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使中国相比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的入侵,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文明,这就为中华文明连续和统一性的形成提供了绝好的地理条件。但中华文明在地理上的相对隔绝中也隐藏着一些不利因素,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由于自然条件而带来的阻碍文明交往的情况,不能及时适当地为中华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而文明间的交往又是文明成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再次,从文化科技创造力来分析,中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汉字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内聚性的重要因素,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几经转变发展,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方块字。所以,尽管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差距较大,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其含义及书写却相同,没有任何差别。这种共同的书面语为中国提供了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文明统一与传承的重要根基,正是汉字将中国广袤地域上的不同民族统一与联结在一起。与此相关,中国独特的科举制度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制度,这种特殊的任贤选能制度与西方特有的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相比,征召有才能之士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问题,各项事业得以有效运转,保证了文明流动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意愿之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是儒家正统学说的影响,发挥了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社会政治功能,这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最重要原因,即很多学者所谓的合理价值体系。孔子主要关心的是在现世建立一个组织良好、人人幸福的社会,其首要原则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如个人应该服从家庭,家庭应该服从皇帝,然而,皇帝又应该做慈父的楷模——这些只有遵循儒家伦理才能做到,因此,中国文明在重视道德价值方面是无与伦比的,而孔子则是这一伟大伦理传统的创立者。儒家的这一系列学说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今人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它就像一根准绳,使组成文明的个体时刻围绕在准绳的周围,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另外,“亲亲,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一系列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也赋予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凝聚力。

〔责任编辑:崔雅平〕

Comparative Study: the Basic Abili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nalyze Historical Problems

LIU Xin

(History Group, Daqi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Daqing 163316, China)

Nowadays more focus is put on the ability examination for high school history learn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learning historical problems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more clearly and thoroughly, for example,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micro comparison and macro comparison.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cro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high school history; comparative analysis; macro comparison;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2016-10-28

刘鑫(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32

G634.51

A

1008-6714(2017)02-0069-02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