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底该给学生多少次宽容

2017-02-19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阎书昌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北师范大学心智手段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阎书昌

到底该给学生多少次宽容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阎书昌

一次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授课,课后与一位学员交流,他让我看他笔记本上的一行字——到底该给学生多少次宽容,他说他是带着这个困惑来参加这次培训的。

这位中学老师是班主任,所带班级中有一名男生,小错不断,大错也不时会犯。他为这名学生操碎了心——谈心、批评、请家长等各种方法都用过,该男生往往当时表示会改,可过后问题行为照旧会出现。这位老师每次都会给他宽容,希望学生能够转化。但一次次的宽容之后,却没能等到希望的效果,最终这名男生因为一次严重违纪被学校勒令转学。这位老师因而陷入困惑,发出“到底该给学生多少次宽容”的感叹。

那次交流之后,那位老师的这句话经常进入我的脑海,我也苦苦思考着它的答案。

“到底”二字流露出这位老师深深的无奈,这种无奈肯定不止他一人有。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因人而异,更要用心灵去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这是一个高情感投入的过程。正因为情感的高度投入,当学生身上没有表现出心智成长的迹象或出现暂时性的停滞甚至逆成长时,教师往往会体验到受挫和无奈。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偶尔来袭,也属正常,但是教师不能让它占据心灵的所有空间,而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我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消极情绪的那一刻,就是我们积极去面对教育问题的开端,这也极有可能是教育契机来临的时刻。

面对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时候的的确确需要给予宽容。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对其进行教育就必须立足于面向明天,绝不能以他们今天的表现去断定他们明天的表现。学生违纪了,应该给他选择明天的机会,期待他明天会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讲,面对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哪一次宽容都不应该成为最后一次。

但是,宽容要有前提条件。当学生有了违纪行为之后,我们要对学生及时施加相应的教育干预,假如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了教育,进而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其心智出现积极的转化,这时应予以宽容。也就是说,从违纪行为发生到宽容的施用之间要有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环节,这两种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是施以宽容的前提。缺失这个前提,宽容就意味着放纵学生的心智依然沿着原有的轨迹发展。为宽容设定前提条件并不是不要宽容,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宽容的教育价值。

宽容是教育手段而非目的,施以宽容要注意观察其教育效果。当对问题学生施以宽容之后,要观察他们是否有了积极变化,若没有出现预期效果,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就要及时跟上。不考虑第一次宽容之后的教育效果,就施用第二次、第三次……宽容,这种宽容就不再是一种教育手段,而成为放任、纵容学生的说辞了,最终可能酿成大错。到底该给学生多少次宽容?我的回答是:不是给多少次的问题,而是要审视上一次宽容是否产生了教育效果。

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的施用边界,宽容也不例外。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行为有着程度上的差异和性质的不同,有过错行为和违纪行为之别。对于过错行为或者轻度的违纪行为,施以宽容可能比较适宜,但中度或严重的违纪行为往往就不是宽容所能解决的。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能够甄别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别和程度,再选择施用宽容与否,不能将其施用边界随意扩展。

宽容的教育方法用得好,那就是“欲擒故纵”,让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学生的心智发展可能被贻误,教师也可能因找不到教育成就感而陷于负性情绪。总之,面对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在运用宽容这一育人手段时,要讲原则,讲技巧,讲效果。对原则、技巧和效果的艺术性把握,则要靠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河北师范大学心智手段
贺河北师范大学百廿校庆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作品选登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高等学校书法创作教学摭谈——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爱是开启幼儿心智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