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学生爱告状

2017-02-18叶枚举

新班主任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老师班主任同学

□叶枚举

我的学生爱告状

□叶枚举

一天,新来的刘老师刚走出办公室,一个学生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把她“拦截”住了,气喘吁吁地说:“刘老师,李辉又踩草坪了,我们班的‘红旗班级’又要被扣分了。”下午,刘老师刚进办公室,又一个学生迎面跑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刘老师,教室里闹翻天了,我想管他们,但没人听我的。”这样的告状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频繁,不仅告状次数多,而且告状的内容、形式多样,令班主任应接不暇,常常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安。怎么才能让班主任耳根清净下来呢?

有的班主任直接让那些爱告状的孩子罚站,以示警告;有的老师干脆把“原告”和“被告”一起批评一顿,就算完事了。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长此以往,必将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会越拉越远;如果鼓励孩子“告状”,其他孩子就会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孩子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告状”的学生,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应对孩子“告状”这一现象呢?

首先,班主任要认真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告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同学的欺负,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如下课后经常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刚才打我了”“老师,某某把我的铅笔盒扔到地上了”“老师,某某在我作业本上乱写乱画”等。

二是孩子认为班级中存在某些不好的现象,其他同学又不听他的劝告,需要老师支持,如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铅笔写作业,某某同学发现同桌用圆珠笔写作业,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用圆珠笔写作业。”

三是孩子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很想去做,但又怕不“合法”,以告状来探虚实。如果老师允许,他会立即去做;若老师反对,他会立刻阻止别人,如某某发现有人从草坪上走过,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刚才从草坪上走过。”

四是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乘坐公交车时,某某发现有同学不排队、不让座,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坐公交车不排队,也不让座。”

五是希望与自己不友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这类学生“告状”时往往夸大其事,以引起老师对肇事学生的不满,如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在体育课上与老师顶嘴,让体育老师很生气。”

六是孩子为了寻找刺激,无事生非,制造事端,从中获得快感。如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我听说昨天某某在街上偷东西,被抓走了,还被打了。”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思考,面对这么多不同类型、不同原因的“告状”,该怎么办呢?

求助型的“告状生”——提供帮助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纠纷时,常常会通过告状请求老师保护或求得公正裁决。如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冲撞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弱小的一方可能产生委屈、愤怒等心理,就会向老师告状对方的不当行为,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裁决,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以此得到心理平衡。

针对此类“告状生”,我们要先对他们进行安慰,静听他们的倾诉;接着,要及时了解情况,如果事情属实,就要对那些欺凌同学的孩子提出严肃批评,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此外,我们还应该经常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让欺凌现象远离校园,还校园一片晴朗的天空。

嫉妒型的“告状生”——正面引导

嫉妒是指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或怨恨的心理状态。因此,有一些孩子希望通过告状让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这些学生往往在“告状”时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想让被告状的同学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而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明白嫉妒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如我们可以给他们讲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让他们明白不能老盯着别人的短处,而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我们还可以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对待他人的缺点,如何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让这类学生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维护型的“告状生”——弘扬正气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因此,他们在发现有人影响他人或集体利益时,便会积极向班主任反映。这种行为有助于维护集体,弘扬正气,我们应该及时表扬,加以提倡,并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看到其他同学做“不合法”的事,自己也想去做,可又怕老师责罚,于是通过告状的形式让班主任知道。

针对此类学生,班主任要高度重视,首先要表扬这些学生善于发现学校、班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之风,这样做能避免更多学生争相模仿坏行为,还能震慑学生。当然,我们要提醒学生,向班主任反映情况时,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方式。

一般情况下,学生反映不良现象,应在课下私下对班主任讲,切忌在公众场合大加宣传。否则,就会伤及同学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反映问题的同学与犯错误的同学闹矛盾,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

报复型的“告状生”——加强教育

有一些孩子因受到一点委屈或吃了一点小亏便斤斤计较,非得讨回公道才肯罢休。于是,这些孩子开始寻找对方的“缺点”,随时向班主任告状。针对此类学生,班主任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对其加强教育,否则,这些学生的这种心态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我们班有一学生不小心碰坏同桌的文具盒,这孩子的同桌便开始寻找他的“缺点”,时时向班主任告状:“某某,上课做小动作”“某某,上音乐课时偷偷讲话”……于是,我在一次班会课上,给同学们讲足球名将容志行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容志行这种对人宽容厚道、得理让人的品德赢得了一致好评。随后,我又告诉孩子们,如果得理不让可能会造成双方互不相让的局面,严重时可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这样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同学明白得理让人的道理,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时,孩子们就能正确对待。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编辑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摸索、探究出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愉快、幸福地成长。在处理学生的告状行为时,班主任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或凭主观臆断,给予不公正的处理,而要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争执,引导告状的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细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让学生告别“告状”。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刘老师班主任同学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夸夸我的班主任
刘老师想开小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幽默的刘老师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