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瓜群众”溯本清源

2017-02-10宋泽宇

中国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围观西瓜群众

文-宋泽宇

“吃瓜群众”溯本清源

文-宋泽宇

前排出售瓜子汽水小板凳,

围观热门人人有份,

我们都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2015年8月的一则公路新闻中,一辆货车与私家车在合肥市区某十字路口相撞,货运拉载的一车西瓜中途滑落,记者赶到现场时,路边一位私家车主正在和围观群众一起吃事故散落下来的西瓜,被问及事情经过,他急忙摆手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来吃西瓜的。”一起没有人员伤亡的普通交通事故,因为这一反应逗乐了众多网友,抱着西瓜一脸不知所措的“吃瓜群众”表情包立刻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网络用语“吃瓜群众”,指对一件事情不了解、持围观态度且观点不明朗的人。而对于“吃瓜群众”本身,由于网络词汇来源往往具有多面性,许多人认为,这种抱着西瓜的“吃瓜”表情包其实并不是“吃瓜群众”的真正来源。这里的“瓜”应当指代瓜子,意为前排嗑着瓜子看戏的观众,从“前排吃瓜子”到“吃瓜群众”,是早期论坛留言方式的衍生品。

与今日微博一类媒体平台相似,早期论坛中的留言评论是网友表达观点、与文章、事件产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一些热门话题之下,众网友跟帖留言、各抒己见,产生自然连锁反应。其中,许多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不了解,秉持着拧汽水瓶的“谢谢惠顾”心态,往往在一众正经回复中抛出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逗乐或闲扯,重在参与其中。网友逐渐乐于用“前排出售瓜子汽水小板凳”这样的留言抢占回复位置、与话题互动,当“吃西瓜”的新梗问世后,“嗑瓜子”看戏与“吃西瓜”围观的人一道被统称为“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等于围观?

区别于观众、看客等近义词,对事件具体情况不清楚、对他人评论不关心、不表达意见是“吃瓜群众”的主要特征。事件怎样发生、有什么发展、结果如何,并不是网友使用“吃瓜群众”一词想要表达的重点,他们发表言论,更多意在对关注事件本身的围观行为进行调侃,与早年流行的“打酱油”、“酱油党”有异曲同工之处。

众多“瓜众”之中,“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更好地概括了这种规避事件内因,重在娱乐的本质:冯小刚炮轰万达为哪般,网友回复:我只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罗一笑事件你怎么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感到很受伤......对于这种方式,网友Joker表示:“生活压力这么大,每天接触的信息量也很多,上网本身对工作了一天的人而言就是休闲娱乐,大家恐怕都没有时间精力对网上发生的每件事一探究竟。久而久之,遇到热点新闻和话题,调侃一下表示围观,更适合放松心情。”

而“吃瓜群众”有调侃之意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是不明真相本身。时事新闻与突发事件已普遍通过网络传播,其中多数内容与普通网友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接收到的信息几经转手,已然距离真相相去甚远。没有渠道、也无从得知属于当事人的“秘密”,那么,不明真相,反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围观的发生便显得理所当然。网友借“吃瓜群众”表达对各类热点事件关注的同时,调侃自己的不明所以,以这种看热闹围观的方式,打趣自己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与态度。

相较于“不明真相”,另一类“瓜众”则更具群众属性。在一些形式相对简单、能够挖掘娱乐性的热门事件中,因果关系清楚明了,“吃瓜群众”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事件参与者。“‘吃瓜群众’目睹了整件事情的发展”、“‘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里的“瓜众”几乎等同于所有普通群众,可以用任何形容词修饰,应用于任何事件当中。

在这一点上,“瓜众”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围观现象与心态的表达方式,不明所以的群众属性在指代事件主体中代替了你、我、他和大家,意在表示自己或他人:“不做‘吃瓜群众’,换个角度认识大数据”、“珠宝店高价差迷惑‘吃瓜群众’”......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刚刚发生了,那么你在看到新闻的时候,已经是个躺枪的“吃瓜群众”了。

“瓜众”也分很多“档”

根据关注的事件类别与围观方式、程度不同,“吃瓜群众”也是一个风格迥异的集合体:

点赞党:“吃瓜群众”中数量最多、最庞大的群体,点赞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击键盘,轻轻点击屏幕就能表示关注。“瓜众”看到什么,只要一秒钟就能完成围观。

路过党:“‘吃瓜群众’来报道”、“你们吵你们的,我只是个‘吃瓜群众’”,不在意自己的言论是否能引起反响、引发关注,自然是身为“吃瓜群众”的必备心态。这类“瓜众”大多会将具有明显导向性的言论自动过滤,不为他人意志裹挟,“世界如此热闹,我吃我的瓜就好”。

中立党:“吃瓜群众”虽然以围观为主,在对事件的认知上却不免有所倾斜。理性客观是这类“瓜众”的围观态度,但需要站队的时候,这类“瓜众”往往“身立正中,左右皆敌”,容易成为立场鲜明的讨伐对象。

万能党:上知天文地理,下能砍天扯皮,这类“瓜众”往往被与“公知”、“专家”等形象对立起来,对事就要发表评论,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沙发党:除了前排,还是前排。不管是论坛、贴吧还是微博、微信,平台变了,“瓜众”留言的方式还是没变。参与话题讨论、体现存在感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给我沙发!

水军和粉丝党:不论“瓜众”与否,水军与粉丝始终坚决对立。他们不分年龄、职业,一个对爱豆爱得专一又毫无保留、一个视刷一帖多少钱而经常走错战场。相同的是,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最敬业“吃瓜群众”非二者莫属。

群众为啥而“吃瓜”

不论“吃瓜群众”如何分门别类,“瓜众”的围观心态与群众属性始终不变。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并在过程中进行价值衡量与道德判断,从这一点出发,“看热闹”的“瓜众”现象显然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瓜众”并非“麻木不仁”、“事不关己”的看客,恰恰相反,这种围观往往是获取个人认同、甚至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式。那么,“吃瓜群众”都在看什么,随着获取信息方式的飞速变化,看的内容与方法必然有所改变,现在吃的瓜,还和过去一样吗?

鲁迅曾在《药》中提到围观夏瑜就义的一群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相较于此类单纯的“瓜众效应”,自媒体交互的成熟显然为“吃瓜群众”打开了一扇实时互动的大门。一波接一波热门事件之后,“瓜众”们的围观欲早已不再停留于过去的“看”,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成为形成围观态势的新要素。

王俊凯2014年庆生微博转发量过亿,从大数据看,这条微博的转发层次为200层,覆盖人数高达110亿,其中有效转发5719万次。而对转发者和评论者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数据显示,重庆是两者占比最多的地区,同时,海外也有大量用户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流量。这其中,女性粉丝占比69%,规模远高于男性。

数据来源:新浪微分析

近年来,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帮助下,那些违背伦理道德、引发舆论批判的人或事经常在“吃瓜群众”的关注下无处遁形。王宝强离婚案,马蓉微博关注名单、互动账号无一例外被扒得一干二净;某殡仪馆网络直播火化全过程,一众网友瞬间刷屏弹幕进行批判;三星爆炸、宋冬野吸毒被抓,“易燃易爆”和“董小姐歌词”的段子立刻讽刺性地流行起来......

而关注2016年11月热点事件排行榜,双十一购物节以5600万全网信息量排名第一,关注热度高达49.72,在11月9日到11日零时之间到达峰值。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

2016美国总统大选排名第二,信息量630万。多地出现雾霾天气、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王源直播16岁生日见面会、林丹出轨、第53届金马奖等皆榜上有名。对11月所有事件类别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可知,民生新闻在热点事件中占比最大,达24.9%,时事热点和体育娱乐位列二、三位。

如果说,曾经的“吃瓜群众”需要通过新闻、媒体获取信息,那么现在,每个“瓜众”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热门话题与事件的源头。从只能在官方消息中关注的“大事”,到身边任何一件琐碎的“小事”,“吃瓜群众”已经能够参与到一切大小事件当中,就此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吃瓜群众”。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

猜你喜欢

围观西瓜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大小西瓜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朋友圈,欢迎围观
当夏天遇上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