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早稻“中早39”在诸暨市陶朱街道种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7-02-01应峥嵘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农技站3118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本苗诸暨市播种量

应峥嵘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农技站 311800)

寿建尧 郦晓法 (浙江省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1800)

超级早稻“中早39”在诸暨市陶朱街道种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应峥嵘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农技站 311800)

寿建尧 郦晓法 (浙江省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1800)

诸暨市陶朱街道于2010年开始引进超级早稻“中早39”并进行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为促进“中早39”的进一步推广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在陶朱街道种植的特征特性,并通过7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从种子处理、播种、移栽、施肥、管水、防病治虫、采收等方面,总结了“中早39”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超级早稻;中早39;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位于浦阳江西侧,地处诸暨市区西部,街道区域面积94.98 km2,辖3个社区、22个行政村,拥有耕地面积1871.07 hm2,年种植粮食面积达1175. 33 hm2,发展早稻生产一直是该街道粮食生产的重点。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高抗、常规早籼新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9039),2012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5),2013年2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常规早稻超级稻品种。“中早39”于2010年开始在诸暨市陶朱街道进行试验示范,2010~2016年全街道推广面积达974.3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49.6 kg,表现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通过7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现将超级早稻“中早39”的产量表现及在陶朱街道种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以促进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

1 产量表现

“中早39”于2008~2009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两年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87.6 kg,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5%。2009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10.2 kg,比对照“嘉育293”增产3.9%。2009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07.77 kg,比对照“浙733”增产8.60%,比超级稻对照“株两优819”增产2.01%,均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继续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58.08 kg,比超级稻对照“株两优819”增产4.39%,达极显著水平。

“中早39”于2010年在诸暨市陶朱街道试验示范种植9.2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50.6 kg;2011年全街道推广种植82.4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35.3 kg;2012年全街道推广种植134.6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52.9 kg;2013年全街道推广种植170.8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60.7 kg;2014年全街道推广种植177.67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53.1 kg;2015年全街道推广种植183.87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27.8 kg;2016年全街道推广种植215.8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66.6 kg。7年合计在全街道推广种植974.3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49.6 kg。

2 特征特性

2.1 全生育期

“中早39” 属于中熟早籼类型,适合在诸暨市陶朱街道作双季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10~112 d。

2.2 植株形态

“中早39”株叶形态较理想,株高86~89 cm,茎秆粗壮,叶鞘叶缘紫色,叶片挺直、较厚、宽窄适中,叶色中等偏深,谷粒稃尖紫色、无芒。后期较耐高温,穗基部灌浆较饱满,转色、熟色也好。“中早39”分蘖能力中等偏强,移栽后大田期返青快,且整个生育期间生长旺盛。

2.3 穗粒结构

“中早39”主茎穗与分蘖穗发育进度较一致,抽穗整齐;每667 m2有效穗数21万~23万穗,成穗率70%以上;每穗总粒数122~130粒,每穗实粒数113~118粒,结实率91%左右,千粒重26.1 g以上。

2.4 米 质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8~2009年检测,“中早39”平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1.9,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3.5%,透明度3级,胶稠度40.5 mm,直链淀粉含量25.8%,米质各项指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5~6等。综合米质指标与“嘉育293”相同,适合用作工业用粮等。

2.5 抗病性

据2008~2009年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抗性鉴定,“中早39”平均叶瘟0级,穗瘟0.8级,穗瘟损失率1%;白叶枯病9级。“中早39”表现为抗稻瘟病,2009~2010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稻瘟病抗性为所有参试品种中最好,综合指数仅为2.2。

2.6 抗逆性

“中早39”对肥水要求中等偏上,且抗倒性好,一般产量水平不会发生倒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只要协调肥水管理、保持合理群体,也不会发生倒伏。苗期耐寒性和耐涝性均较强。

3 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选用谷粒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质种子。播前用使百克2000倍液或劲护1000倍液浸种,保证药剂浓度、水量浸足72 h,清水淘洗干净后即可催芽,以防止恶苗病发生。

3.2 适期早播

由于“中早39”苗期抗寒性强,可适时早播、早栽,以实现早收,确保连晚早播、早栽和高产。采用人工插秧、抛秧和机插秧栽培,于3月20~25日播种,采用地膜保温育秧。采用直播栽培,于4月5~10日掌握冷尾暖头播种。

3.3 稀播培育壮秧

人工插秧栽培,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为40~50 kg;抛秧栽培,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为150 kg左右;机插秧栽培,每盘播种量为125~130 g;直播栽培,每667 m2播种量为4.5~5 kg。

3.4 适时适龄移栽

人工插秧栽培,移栽期在4月20日左右,叶龄为4~4. 5叶;抛秧栽培,抛栽期在4月15日左右,叶龄为3.5~4叶;机插秧栽培,移栽期在4月15日左右,叶龄为3.5~4叶。

3.5 合理种植密度

人工插秧栽培,行株距为20 cm×16.5 cm,每丛栽4~ 5本,每667 m2基本苗数8万~10万苗;抛秧栽培,每667 m2抛65~70盘,每667 m2基本苗数8万~10万苗;机插秧栽培,种植规格30 cm×12 cm,每667 m2插25~30盘,每667 m2基本苗数8万~10万苗;直播栽培,每667 m2保证基本苗数9万~10万苗。

3.6 科学配方施肥

“中早39”需肥量为中等偏上,适宜在肥力和施肥量均较高的地区种植,但要掌握好用肥量和施肥方法。可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看田间长势补施穗肥,氮、磷、钾肥需科学合理搭配施用;做到基肥施足、分蘖肥早施、穗肥巧施,以达到前期促蘖争大穗、后期青秆黄熟的目的。抛秧、直播栽培的田块,应控制群体,以提高成穗率及防止倒伏。

3.7 科学水浆管理

“中早39”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灌勤灌,浅水活棵,促早发;中期适时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其抗倒能力;幼穗分化期灌水防低温;后期保持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以保持根系活力、提高籽粒饱满度。

3.8 科学防病治虫

“中早39”播前需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止恶苗病发生。大田期可根据病虫情报及时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9 适时抢时收割

“中早39”过早或过迟收割均会影响产量和品质,适时收割标准是全田九成成熟时,即每株稻穗上有85%~90%的谷粒呈金黄色时即可收割,以确保丰产丰收及连晚早播、早栽。

2017-01-24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编号:110201)。

猜你喜欢

基本苗诸暨市播种量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诸暨市学勉中学
诸暨市浣江小学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