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探索
——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

2017-02-01谢静辉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山区博物馆儿童

谢静辉

一、博物馆教育以及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概念

博物馆“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博物馆的各项职能中,“教育”不但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还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简称国际博协)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界定进行了修订,而且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1。国际博物馆界的发展趋向表明现代博物馆已从过去以收藏和研究为主,转变为今天以教育和服务为主。当代博物馆早已不是单纯的文物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而是一个具有更普及、更全面功能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以说少年、儿童的能力塑造、智能培养和素质的养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儿童教育的程度也可以昭示出一个国家未来所可以企及的高度。儿童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就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也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责之一。

二、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受教育人口及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力资源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单纯的学校教育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而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具有教育资源的直观性、丰富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等特点,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国外,博物馆被一致认为是“连接社会的课堂”,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避免了传统空洞的说教。博物馆教育具有实物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这正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学校课堂上单调的书本学习,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训练,将儿童禁锢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中,难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而儿童来到开放自由的博物馆,了解各种文化遗存,探寻世界奥秘,用心动手参与其中,体会探索的乐趣,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校教育内涵,也有助于转变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山区,学校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作为非正式教育的博物馆刚好可以弥补不足。

(二)引导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博物馆对儿童的教育,不只是对儿童知识的教育,而且应该包括儿童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公共意识教育等。儿童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以及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从而正面引导儿童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儿童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公共意识教育,也有利于他们公共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传承文化的接班人

儿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博物馆通过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实现由“文化传承人”到“文化传播者”的蜕变,成为未来的继承人。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博物馆未来的忠实观众。因此,有效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让儿童感受历史,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是在培养传承优秀文化的接班人。

三、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实践

“从博物馆可以学到什么,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什么能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人们是否能在博物馆中学习,博物馆能否理解观众的真正需要,这些都关系到博物馆的生死存亡”2。面对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种种困难,中国客家博物馆近几年积极探索,在儿童教育工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现结合中国客家博物馆近几年来儿童教育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几点措施和建议,希望能使山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越做越好,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一)赢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宣教人员完成,但还需要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如活动海报、宣传册的设计制作,活动时需用的文物资料等,都需要其他部门支持。所以,在策划活动前,应认真做好各方面的调查,用准确的数据作为活动策划的依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赢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策划儿童教育活动前都会先做调查和分析,设定预期目标,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赢得馆领导的支持,与各部携手共同完成活动。

(二)活动策划应“因馆制宜”

目前,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经验较少,这种情况下,可以学习其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但切忌盲目跟风,不着实际。山区博物馆的软硬条件和大型博物馆有着不小的差距,儿童观众由于受当地博物馆文化环境的影响,需求也会大有不同。所以,在“模仿”的同时,要找准博物馆自身的定位,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会带来负面影响。策划的活动应结合博物馆自身、当地的实际情况,操作性要强,更要“接地气”,同时,还要突出“乡味”,彰显地域特色。只有高质量,有特色的儿童教育活动,才具有吸引力,观众的参与意识才会逐渐提高。

例如在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客家博物馆结合本地的制陶工艺举办了“瓷娃娃新生之旅”DIY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体验简单的陶瓷修复过程,从而唤起他们爱护文物的意识。(图1、图2)

图1

图2

活动以网上报名的方式,邀请了30名儿童观众参加。孩子们首先了解了陶瓷修复的基本知识,然后动手修复破损的瓷器。最后将孩子们修复的作品进行评比,颁发纪念品和证书。“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方向,充满神秘感的文物修复让孩子们有了全新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这种具有“乡味”的动手活动,受到了参与者的极大欢迎。

(三)提高宣教人员的素质

在基层博物馆,宣教人员身兼保洁员、管理员、讲解员等多项工作是普遍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相关的经费,博物馆免费开放,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山区博物馆宣教人员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儿童教育的开展,对宣教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其次还要善于学习,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素质,以更好地完成儿童教育的工作。

(四)借助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创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

“去博物馆参加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发达城市的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中,博物馆是集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场所,这是近几年来我国博物馆宣传教育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之一。而在山区,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博物馆是看或者放古董的地方”。在儿童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观众参与热情不高的情况。特别是在推广儿童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经常遭遇“活动免费,无人问津”的尴尬。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由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所以,山区博物馆要注重宣传,特别要突出宣传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努力提升影响力,从根本上扭转观众对博物馆功能的认知,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习惯。

当前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观众对新媒体的关注度会更高。使用新媒体资源助力儿童教育,既是省时、省力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利用新媒体发布各类信息以外,还可将与活动相关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让更多的儿童观众受益,让未到现场参与活动的儿童观众分享成果,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博物馆,新媒体资源进行儿童教育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2015、2016年暑假,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面向社会招收30名9-12周岁的小学生,进行为期8天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成为小小讲解员。培训的课程包含语音训练、形体训练、讲解实际训练等。结合培训,我们还开设了一些趣味课堂。如我的姓氏故事、客家话绕口令比赛、才艺大比拼等,使枯燥的培训更生动轻松,自然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图3、图4)

图3

图4

学习之余,夏令营还组织学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主题公园展览,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体验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参观禁毒知识展览,了解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陶艺DIY则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在客家地区流传几百年的手工制陶技艺。夏令营活动结束时还为小小讲解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图5、图6)

“小小讲解员”的夏令营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与新媒体的助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第一时间对招募、面试、培训、结业的情况在网站和微信平台做了详尽的报道,让未参加活动的观众及时了解活动情况,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图5

图6

(五)关注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同样有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权利和需求。山区博物馆可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忽略了这群特殊的观众。关注特殊儿童,是博物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宗旨的一项工作。博物馆应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扩大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受众面。

2012年5月,中国客家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梅州市特殊学校的孩子。讲解员对每一个内容做了详细讲解,并让盲人孩子一个个轮流触摸展品,感觉它们的质地。同时也与学校的老师一起和孩子们在展厅进行互动。特殊的观众,特殊的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

(六)加强馆校合作

博物馆拥有比学校教育不同的资源丰富的展品和知识丰富的讲解员,相对学校的正式教育来说,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博物馆展厅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是新颖的教育形式,同时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思维探索,有利于好奇心培养。

目前,山区博物馆与教育部门联系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不利于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山区博物馆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时,要主动与教育部门和学校联系,切实考虑儿童的需求,与教育部门“强强联手”,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童教育活动的社会效应和实质效果。

201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客家文化知识知多少?”图片展,展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客家民系的来源、方言、民俗、民居等内容。文字内容通俗易懂,配上图片,这种展览更适合儿童观众。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客家博物馆与梅县新城小学进行合作,将孩子们请进博物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起了解客家人的来源,一起念客家儿歌,一起欣赏古朴典雅的民居。整个参观过程轻松愉快,让小朋友在了解客家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怀。配合展览,我们还策划了“有奖知识问答”活动,通过“看”“听”“动手”多个环节,提高了儿童观众的参与兴趣,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图7)

图7

中国客家博物馆于2013年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发挥基地的作用,中国客家博物馆与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名人故居、了解名人故事,在博物馆开展“开学第一课”的德育教育活动。博物馆传播 “真善美”的正能量,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这也是有效承担博物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四、对于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思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整个社会乃至全球各国关注的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3。

做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工作,是大势所趋。以上是中国客家博物馆近几年在儿童教育工作上的实践和探索,相对于国内其他博物馆来说,教育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对于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合理利用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在开展儿童教育项目时,首先要放下“姿态”,大胆走出去,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为己所用,打破被动局面,让社会各界都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助力。

(二)大力发挥优势,打造品牌项目。山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刚刚起步,而且困难重重,但也有优势,比如“竞争性”不强,观众相对没有那么“挑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在开展活动时,要取长补短,让特色活动成为品牌。

(三)在“复制”中改良。山区博物馆的儿童项目不能“盲目复制,生搬硬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汲取其他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地方特色,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取得更好效果。

(四)做好活动的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报告是积累经验和收集可靠数据的重要依据,多听各方的声音,做好总结,这样可以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山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应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山区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思考,把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1 [英]杰克 洛曼 [澳]凯瑟琳 古德诺 陆建松主编.郑奕著.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 [美]乔治E海因(GORGEE.Hein)著.李中 隋荷译:《学在博物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6).

3 刘玉珍 田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与设想[N].中国文物报,2012-3-2.

[1] 郭俊英 王芳.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委员会、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条例评选优秀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王芳等译.为了明天的课程史密森教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4] 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上海历史博物馆.城市记忆的变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 毛丽红.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研究[J].丝绸之路,2013.

[7] 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初探[J].博物馆研究,2011.

[8] 钱静.浅谈博物馆的儿童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4.

[9] 孙亚晶.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形式概述---从吉林省博物院谈起[J].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工作研究,2014.

猜你喜欢

山区博物馆儿童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博物馆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