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色与素描技法在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以“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为例

2017-02-01申翔鹏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明度调和配色

申翔鹏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有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承载着历史、艺术和科学等价值。目前我国保存有大量陶瓷文物,但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学习一定的色彩原理与素描知识,使知识结构多元化,以便提高陶瓷文物的修复效果,精准的还原文物原貌,将古代瑰宝传承下去。

一、色彩属性

目前,文物修复人员对陶瓷文物进行人工补配色时以目测观察为主,配色过程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为配色和素描技法在陶瓷文物修复中的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如果对色彩的属性关系有较深了解,就更容易调和出接近文物本体的颜色。

(一)固有色与环境色

对陶瓷文物的固有色和环境色的观察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陶瓷文物的修复效果。文物的固有色是由物体本身的光学特性决定的,物体的固有色是指在光谱齐全的光源照射下,物体对照射在其表面的光进行吸收、散射、投射后,所表现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所谓环境色,简单的讲是指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作用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1。

(二)色彩的基本属性

色彩有三种属性:色相、明度、纯度。色相起源于以彩虹色彩顺序排列的可见光谱;明度即色彩的深浅关系;纯度或饱和度是指色相的色性强弱。色性弱的色相几乎是无彩色或是灰色,色性强的色相接近光谱色的鲜艳程度。

在陶瓷文物补配色过程中,色彩的属性变化至关重要。Munsell色彩调和法则2认为,按照一定秩序变化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可以使得混合后的颜色更加和谐。通常陶瓷文物所进行的颜料调和是减色混合,减色混合类似于色彩的层层叠加,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混色比母色色性要弱、明度要低3。利用三原色可以调和出其它所有颜色,三原色分别是红、黄、蓝。

Munsell色彩系统部分示意图(图1)可以清楚的展示色相、明度、纯度的相互关系。图1中轴为明度(value),分为10个等级,1为全黑,全白为10;距轴的距离代表颜色纯度(chroma),其数值从中间的0向外随着色调的纯度增加;环绕着中轴的纬度线是色相(hue)。

图1 Munsell色彩系统部分示意图

二、配色与素描技法在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修复中的应用

在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的修复过程中,从补胎到描绘花纹,从补配色到恢复釉面质感,均运用了配色与素描的基本技法。

(一)文物信息和背景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是“南澳Ⅰ号”沉船打捞陶器。出水陶器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最具特色的是外腹部上的装饰,有贴塑双凤、花卉的图案,并铺以刻花,其精细与繁密程度比较少见。陶器胎体夹有细砂,胎质灰白,器身施酱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处浸釉,按釉色而言,呈酱褐色色调4。陶器的烧造窑口主要是景德镇窑和漳州窑。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色为柿黄色或芝麻酱色5-6。明代中晚期在福建漳州窑烧制有大量酱釉陶瓷器,主要用途为外销7-9。研究文献资料10、11表明酱釉陶器胎体主要化学成分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钙(CaO),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铁(Fe2O3)、氧化镁(MgO)、氧化钾(K2O),含有微量的氧化钠(Na2O)、五氧化二磷(P2O5) 、二氧化钛(TiO2)。

(二)配色与素描技法的应用

在完成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的前期拍照、清洗、脱盐、加固、补胎工作后,着重介绍后期补配色与描纹等环节。

1、补配色

图3是补配色的过程图。图3(A)是打磨好的白色胎底,陶瓷修复人员的目标是将白色胎底补配成接近周围釉色的颜色。用调和法将不同的颜料进行调和后补配色,在调色盘中分别混入不同比例的赭石色、象牙黑、钛白,调和后开始上色。

图2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

首先判别冷暖色调,绘画艺术家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需要对文物本体色调有一个大致的判断,那就是冷暖色调12。补配色的颜色要尽可能接近周围的釉色,根据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褐色的釉色,判断为暖色调,所配色调也须是暖色调。

其次,图3(C)中横向纹饰区域上方的颜色自右向左由深褐色、赭石色、浅褐色组成,形成由浓而淡的效果,是采用分染技法的原因。分染是一种由浓而淡的配色技法,适用于色相相同,而纯度、明度的变化层次在三种以下的状况。图3(C)中横向纹饰区褐色线条的多次浓淡渐变是分水技法。分水适用于色相相同,而纯度、明度的变化层次在三种以上的状况。

再次,图3中横向纹饰区域色调由图3(B)的白色到图3(C)的浅褐色的过渡,是运用色彩叠加法描绘的。色彩叠加法是将颜料分层涂色,每层厚度要薄,颜色要均匀,层与层之间相互叠加,使得叠加后的色彩比起单纯减色调和的更加润亮有层次。

然后,图3(B)横向纹饰区域中,用笔将调和好的浅黄色平涂在白色胎底上使其进入暖色调,逐渐加深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必要时混入相近色相的颜料。

最后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直至接近周围釉色。值得注意的是修复的效果要有釉色的润亮感,使修复效果保持空间、层次感,切记单板的平涂。要遵循可辨识原则,所修补之处和周围釉色有一定色差。图3(C)为配色完成图。

2、描纹

首先,在图3(B)中描绘褐色花纹时,先用铅笔描绘出原始纹路,当花纹上色时,再判断冷暖色调,用黑白灰技法来控制单色线条的明度。黑白灰技法是在文物补配色过程中分别找到最深色、最亮色、中灰色作为参照色,所调之色在明度上均不可超过参照色,由浅入深进行描绘。切记刻画的线条要生动,避免机械、单板的效果。

然后,完成花纹的描绘时,发现缺少文物本体原有的色点、色斑肌理,这时用弹拨法,牙刷蘸取颜料,用手拨动牙刷的毛边,使得颜料弹射到釉面进行修补釉色,使其接近周围釉色肌理和质感。

最后在图3(C)横向纹饰区域中描绘大小不一的深褐色斑点,调和饱满厚实的颜料进行厚涂,营造粗糙的质感,这就是厚涂法。图3(C)为花纹描绘完成图。

将丙烯酸树脂光油进行稀释,用毛笔蘸涂的方式进行平涂,使得修复过的釉色与文物釉面光泽、质感一致。

图3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腹部花纹修复前后图

4、修复完成

图4为文物正面修复前后对比图。酱釉堆博物馆修复标准。

图4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正面修复前后对比图

三、配色与素描技法总结

以下将通过对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的修复过程进行的分析,归纳出配色与素描技法的特点、步骤和注意事项,总结其一般规律,使技法与陶瓷文物修复相结合,以期提高陶器文物修复工作的水平。

(一)配色技法

1、分染

分染原指工笔绘画一种技法,特点是将颜色由浓而淡的过渡,适用于色相相同,而纯度、明度发生变化的层次在三种以下的状况。例如青花瓷器上的花瓣,用调和过的颜料完成对花瓣的平涂后,再用蘸上稀释剂的小笔将花瓣深色边缘抹淡,达到由浓到淡的自然过渡13。难点在于配色过程中颜色明度级差的把握,须多做颜色明度、纯度的级差练习。

2、分水

分水技法是传统艺人在青花瓷描绘时常用的技法。特点是在陶瓷补配色修复过程中,在修复色相一样、但纯度、明度的变化层次超出三种时使用。在陶瓷补配色过程中,将不同料水分别上色,以达到浓淡不同、亮暗分明的效果14。难点也是颜色明度级差的把控。

3、厚涂法

厚涂法是一种油画技法,特点是使大量颜料高出画布或画板表面,使画面产生一种肌理效果。当釉面缺失仅有几毫米厚度的凸起纹饰,又难以补配时,就可以利用厚涂法进行修复。要注意的是所涂颜料稀释剂的配比量要少,才能形成厚涂。

4、色调的冷暖

冷暖色调的特点是冷色和暖色的身份是可以互相变换的,通过比较,红色相对于绿色是暖色,而绿色相对于蓝色又变成暖色。以“南澳Ⅰ号”出水陶器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为例,其酱釉色调为深褐色,被视为暖色,在修补色时所调和的颜色要偏向暖色。

5、弹拨法

弹拨法是油画中用于达到某种肌理效果的技法。其特点是可做到毛笔和喷枪难以达到的肌理效果。有些陶瓷文物釉面铺满色点、色斑,例如钧窑瓷器的釉面经常会布满色点。利用牙刷进行色彩弹拨的方式,将调和的颜料有层次的弹射在陶瓷胎面,可以做出釉面的肌理效果。弹射时要注意牙刷上的颜料不可过于稀释,否则弹射后的效果将是一个色面而不是斑点。

6、叠加法

由于陶瓷文物所进行的颜料调和是减色混合,这一调和过程所产生的混色比母色色性要弱、明度要低15,叠加法的特点是使得颜色更鲜亮。将颜料分层涂色,每层厚度要薄,颜色要均匀,层与层之间相互叠加,使得叠加后的色彩比起单纯减色调和的更加润亮有层次。

7、调和法

调和法是国画中常用的技法。调和法的特点是将颜色进行减色混合从而降低颜色的色性和明度,以达到想要的效果。用笔把不同的颜色在调色盘中加以调和,调和后再同时使用。例如在陶瓷胎体修复一处黄花的纹饰时,如果只是用藤黄的话,颜色则过于轻飘。这时用一些朱赭石调和一下,画面就会显得沉着了16。

(二)素描技法

素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17。素描写生训练,可以培养文物修复人员的造型能力,对陶瓷文物釉色明度、纯度的把控,对花纹的描绘有很大帮助。

1、目测定形。在进行素描练习的过程中,目测定形主要是训练观察和造型能力,从而提高修复人员对文物纹饰的刻画水平。经过素描训练,使训练者对形体比例的目测能力提升,对纹饰线条的刻画更加生动。

2、空间感。空间感是指画面呈现出纵深和前后距离的感觉。素描作画讲究空间透视,近大远小,强调近实远虚等关系、虚实结合等原理。空间感的做色理念会使釉色给予人们饱满、温润、层次的感受。

3、黑白灰。素描利用黑、白、灰三个等级来控制整个画面的明度,其特点是对颜色明度的控制。在陶瓷文物配色中也可以利用这三个等级来控制明度。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修复人员在修色中精准的判断颜色的明度,减少调色失误的概率。

四、结语

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责任。陶瓷文物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陶瓷修复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修复过程及效果来看,色彩与素描技法可以优化补色与描纹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文物修复效果,恢复文物原貌,并再现文物当时的历史、人文和科技水平。文物蕴含着当时的理念与智慧,做好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对文物知识的整理和加工、文物素材的提取和再造,对文创产品、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创新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 陈广州.虚拟绘制中颜色仿真与存储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CLELAND T M. A Prac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Munsell Color System: With Suggestions for Its Use[M]. 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2011.

3 (美)斯蒂芬·潘泰克、理查德·罗斯.美国色彩基础教材[M].汤凯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 广东省考古研究所 广东省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孤帆遗珍“南澳一号”出水精品文物图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4.

5 杨俊艳.千古流韵酱釉瓷[J].收藏,2013(1):60-65.

6 伍秋鹏.四川磁峰窑酱釉瓷探索[J].收藏家,2007(6):73-74.

7 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 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9 陆明华.晚明福建瓷器窑业的发展[J].南方文物,2010(1):104-109.

10 马燕莹、孙建、胡东波.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酱釉刻纹陶片分析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3-48.

1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2 陈路.《色彩的冷与暖》教学设计与点评[J].中国美术教育,2007(6):66-69.

13 杨李军.论工笔技法在元青花瓷绘上的运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2):23-26.

14 吴和龙.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J].景德镇陶瓷,2011(6):20-21.

15 同3

16 廖漫云、曾巧如.色彩在中国画中的使用及其运用技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1(6):42-43.

17 江文.再识素描[J].美术大观,2011(2):208.

猜你喜欢

明度调和配色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寻找古意的配色
调和γ-正规映射和调和γ-正规型映射
颜色三属性及其在图像调节中的应用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MIX&MATCH 清甜一夏 彩妆配色新风潮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清凉一夏!来双雪碧配色足球鞋如何?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