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六奇墓出土陶俑的二次保护修复研究

2017-02-01习阿磊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粘接剂陶俑文物

习阿磊

一、引言

吴六奇墓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虎山下,1962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墓主人是清初的高级武官,清代广东的传奇人物之一,客家人2。由于他积极配合清政府镇压反清复明势力,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三晋官衔,一品荣封,死后御赐“一品典式”营造其墓,颁给御制碑文,并遣官祭葬3。墓中出土陶俑和家具、炊具、赌具、案与轿等模型器共135件,均为清代早期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其反映的内容,还是服饰造型的种类,都极其丰富多彩。墓中发现的官衙场面和起居用具类陶器,正是墓主人生前封建时代官府衙门和生活的再现。其陶胎的烧造、表面加工工艺、造型艺术都较好的体现了当时的制作水平。其中陶俑为广东迄今所见的唯一清代墓俑,不仅展示了广东明清时期墓葬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研究和认识广东明清民间工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保护修复的陶质文物共计127件,均为吴六奇墓出土,现藏广东省博物馆。这套反映清初将军总兵官生前坐堂、出巡和内庭生活情景的陶器,人物神态生动,造型逼真,是清初精美的工艺品。其中47件陶俑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一组侍女俑(13件),均作捧物侍立状,头或梳单层平髻,或梳双层高髻,上身内著长袍,外着描金线或红色对襟夹褂,手持盏或果盒、宫扇、巾被等,侧列于桌、床、架之间;一组男侍俑(3件),均作袖手侍立状,头戴瓜皮式帽,上身内穿窄袖长袍,外着描金线宽短袖对襟夹褂,足穿靴,立于厨灶和炊具旁;一组衙吏俑(31件),有吏侍俑、衙差俑、传令俑、仪仗俑、乐俑等,分别环立在衙座之后,身份不同,造型和服饰也各不相同。吏侍俑,头戴旗牌帽,上身内著窄袖长袍,外着宽短袖饰朱彩或阴方形花纹对襟夹褂,或缚腰带,或系朝带,足穿长筒靴,扶带而立;衙差俑,头戴船形红毡帽,身著绘彩或描金线的宽袖长袍,腰束宽带,肩披坎肩,足穿长筒靴,扠手或扳手而立;传令俑,皆穿窄袖长袍,外加宽短袖对襟夹褂,头或戴瓜皮式帽,或戴旗牌帽,或戴平顶笠形帽,分别作捧文书、捧宝剑、捧大伞或背弓矢之状;仪仗俑,服饰分两类,一与衙差同,一与传令同,均作持杖状,惜仪仗多遗失;乐俑,衣著与衙差同,帽为瓜皮式帽,手持笛、箫等乐器。陶俑多加彩绘,均为馆藏二级文物。这批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了使这些文物得到有效保护,获得更好的展出效果,文保中心于2009年对该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

图1

二、文物保存现状与主要病害

图2

图3

该批陶俑文物出土时大多破碎,出土后虽经过简单修复,但修复质量较差,很多粘接部位尤其是头部与身体粘结存在错位变形的现象;有的粘接处残留多余粘结剂;部分粘接材料老化,修复处再次断裂;此外,陶俑出土时未进行彻底清理,表面仍存有矿物质与凝结物等污垢,覆盖了部分彩绘。经详细观察分析,该批陶俑粘接错位的地方有35处,粘接处再次断裂的有10个,粘接剂污染有34个,空鼓开裂、局部陶衣与彩绘剥落、起翘、脱皮的有21个,普遍存在表面凝结物与污垢病害,个别存在局部缺损(部分病害照片见图1、2、3),严重影响了陶俑的美观。

为选取合适的化学试剂与施工工艺,有效去除污染陶俑表面的粘接剂残余,分离粘接错位的陶俑,特从该批陶质文物粘接部位提取粘接材料,分析其成分(分析结果见图4、5)。

图4 黑色胶结状红外分析谱图

图5 琥珀色胶结状红外分析谱图

所用仪器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红外显微镜联用仪(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ometer coupled with infra-red microscope)型号:EQUINOX 55。分辨率:优于0.2cm-1;波数范围:4000-400 cm-1;显微镜附件:4000-600 cm-1。生产厂家:德国Bruker公司。

黑色胶结状物质,红外显示3440 cm-1有一个宽带峰,为OH的伸缩振动峰;2931和2856 cm-1有两个尖锐的峰,强度大,对称性好,为CH振动峰;1720cm-1为羧基的C=O伸缩振动峰;1635cm-1为醛基的C=O伸缩振动峰,且分别在1151-1466cm-1有四个特征峰,较尖锐。其主要成分是树脂,即紫胶树脂,光桐酸酯(9,10,16-三羟基软脂酸酯类),为较纯的虫胶。

琥珀色胶结状物质,由图分析可知,3470cm-1为-OH的伸缩振动峰,2960 cm-1为-CH2-不对称伸缩振动峰,2868 cm-1为-CH2-对称伸缩振动峰;1727cm-1为羧基的C=O伸缩振动峰;1463cm-1、1381cm-1分别是-CH2-的弯曲振动峰和对称变形振动峰,1281cm-1和1129cm-1分别对应的-C-O-C-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及对称伸缩振动峰,843cm-1为-CH2面内变形振动峰,3747cm-1为面外摇摆振动峰。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琥珀色胶结状物质可能为聚丙烯酸酯或聚丙烯酸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其中还有聚乙烯醇(酯类部分水解产物)。

通过对该批陶俑的粘结剂肉眼观察与检测分析,发现原粘结材料主要分为两种:黑色胶结状物质(虫胶)与琥珀色胶结状物质(聚丙烯酸酯或聚丙烯酸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此分析结果对保护修复中去除粘结剂污染与分离修复错位部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保护修复方案与实施

该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获批后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表面污染物去除、错位粘接处的解体及粘接剂污染的清理、渗透加固、粘接、补配与随色做旧等内容。

(一)表面污染物去除

陶俑出土后虽经过初步清理,但仍有部分粘土污物附着其上,有些彩绘被覆盖,需要进一步清理。清洗前首先参考方案记录对文物原状进行详细比对观察,记录文物现状并建立文物修复档案。

陶俑表面灰尘用棉签蘸去离子水进行清除;对于有机污染物采用乙醇、丙酮等试剂去除;较为坚硬的表面沉积物,采用去离子水、2A或3A试剂润湿,待其软化后,在放大镜下使用竹制刀、签、手术刀等手动工具细心清理。本着最小干预、防范风险的修复原则,对不危害陶质本身的表面沉积物根据方案进行了适当保留。

(二)错位粘接处的解体及粘接剂污染的清理

错位粘接处的解体及粘接剂污染的清理是本次修复中最为耗时与困难的步骤。因为陶质本身较为脆弱,清理不慎将会对陶器造成伤害。根据红外检测分析结果,黑色胶结状物质为较纯的虫胶,琥珀色胶结状物质可能为聚丙烯酸酯或聚丙烯酸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我们选用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清理或分离。

虫胶遇热会变软,清除黑色胶结状物质时,先进行局部加热,将原粘接剂软化后,使用手动工具将其分离,最后使用溶剂清理粘结面。因聚丙烯酸酯易溶于丙酮与乙酸乙酯,对琥珀色胶结状修复痕迹,我们采用丙酮、乙酸乙酯软化后机械去除。但琥珀色胶结状为混合胶粘剂,丙酮与乙酸乙酯软化效果不稳定,且部分粘结剂已渗入陶俑本体,清理过程非常艰难,是此次保护修复中最为耗时的步骤。

(三)渗透加固

起翘、脱落和表面酥松处的加固。在陶俑干燥的条件下,用1-3% B-72丙酮溶液采用喷涂、针管滴注、刷涂等方式,浓度由低到高,逐渐渗透加固。

(四)粘接

粘结材料选用环氧树脂,考虑到加固材料与粘接剂的结合性能,以及为保证粘接的可逆性,选用B-72对粘接面进行渗透加固后再增加B-72可逆层。

图6

在部分陶俑中发现头部与身体部位的断面中心位置均有一个小孔(小孔的原作用有待考证,有人认为此孔为陶俑烧制时头与身体分开烧制后连接两部分时所用)(见图6),为保证陶俑在展览和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对断面渗透加固后,在提前准备好的长短与粗细合适的竹签两端涂胶,再分别插入头与身子的小孔内(竹签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减少断面受力),从而使断面粘接的更结实。粘接时,对接力求准确,并采取适当的稳定措施,避免错位变形。

(五)补配

根据方案对有准确参考资料的缺失部位进行补缺,补配与纹饰雕刻是文物修复中的重要环节,补缺材料选用与陶质强度接近的高强度石膏,并根据陶质颜色加入适当矿物颜料,用聚乙酸乙烯去离子水溶液调制石膏造型,固化后打磨修整,然后雕刻纹饰。

具体做法如下:用容器取适量高强石膏,另一容器中加入适量水溶性颜料,调配修补材料(操作前先做若干不同配比的试验块,按照与陶坯原件底色相似试验块的配比),然后固定外模至缺失处,用刮刀把调好石膏填入,抹平,再压上内模,压实、按紧,用夹具夹紧至石膏完全固化。石膏完全固化干燥后,再用手术刀、砂纸进行整修、打磨,使补配部分低于原器物0.05mm左右,以备以后随色做旧。

(六)随色做旧

图7

陶瓷修复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划分成三类:考古研究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和商品修复。考古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对损坏器物,经常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缺失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使其力学结构达到稳定,不会再出现力学的断裂,恢复器物外貌完整性,随色做旧不做太多要求。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要求,介于考古研究与商品修复之间,其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稍低一点。可使粘接、补配等修复痕迹从视觉效果上暗于器物本身的色调,让观众参观鉴赏的视线被原有部分吸引。尽量做到远处看不到修复痕迹,近观具有可辨识性。该批文物的修复主要是为了配合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修复过程采用了博物馆修复理念,故随色做旧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

作色时选用不易褪色的矿物颜料,并采用传统的弹色法和勾勒法,使补全部位与原器物在颜色和纹饰上达到总体上的协调统一。在色彩与纹饰补全后,为体现该彩陶的沧桑感,在补全部分再弹上陶泥进行做旧处理,使后补部分完全融于原器之中(详见图8)。

四、结语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护修复技术落后与材料的缺乏,造成了部分文物的保护性损害,给后续的文物保护修复造成了困难。本文详细介绍了陶俑的不当修复带来的新病害与二次保护修复的过程,尤其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原有修复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再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合适的化学试剂与保护方法对修复痕迹进行清除与修正的详细步骤,对陶器的二次修复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图8

文物保护修复不是一劳永逸之事,所有的保护材料都会有一个保质期,所以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使修复后的文物得到长久保护,针对广东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修复后的文物,需要有适合文物保存的环境。我们必须控制好库房或展厅的温、湿度;设计制作贮存盒、保存柜,使文物能够稳定的放置并防止文物再污染;还要定期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健康评测与保养维护,尽最大努力延缓或避免病害的再次出现。

注释:

1 杨豪.清初吴六奇墓及其殉葬遗物[J].文物,1982(2):39.

2 吴六奇祖先原居中原,后迁往宁化石壁,历承顺公、三郎公、太甫公之后,至明洪武初时,又由石壁辗转迁至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今丰顺县丰良镇),故可谓客家人。

3 杨豪.清初吴六奇墓及其殉葬遗物[J].文物,1982(2):43.

[1] 杨豪.清初吴六奇墓及其殉葬遗物[J].文物,1982(2):39-43.

[2] 王惠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62.

[3] 邓玉柱.明末清初吴六奇贡献地方社会事迹述略[J].韩山师范学院报,2013,35(5):36-41.

[4] 纪宝成.吴六奇·忠孝堂文集·吴氏族谱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89-391.

[5] 商全.清初“庄廷鑨明史狱”中的一件轶闻——查继佐与吴六奇关系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 2 ):51-70.

猜你喜欢

粘接剂陶俑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烧结温度对粘接剂喷射技术制备420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在乳牙龋齿充填中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文物的逝去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乙醇润湿对2种全酸蚀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纳米银改性正畸粘接剂的研究
陶俑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