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遗址与器物

2017-02-01孟凡辉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埔县龙窑大埔

明代广东瓷业有了空前的发展,流行龙窑和馒头窑,是广东历史上又一个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此时期梅州各地窑口大规模烧制日用瓷和外销青花瓷。其中仿龙泉青瓷范围最广,窑址分布在大埔、梅县、蕉岭、兴宁、五华、平远等地。梅州烧制的仿龙泉窑青瓷,制作精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行销不少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在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以及阿曼、日本均有发现。据嘉靖《大埔县志》载,大埔物产有“瓦器、碗、碟之属”,主要产地有高陂及周围光德、桃源、平原、洲瑞等乡镇,随后又扩展到三河、枫郎、双溪、古野等地。

大埔县三河镇余里窑遗址

图1 余里窑遗址出土器物

位于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下村山尾陲。发现龙窑4座,另有作坊房址、土灶、柱洞、灰坑等,出土大批窑具和青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盘、杯、碟、瓶、炉、灯盏等,瓷胎厚重坚密,呈白色或青白色。纹饰以素面为主,部分有菊瓣纹等花纹,碗、碟上多印有“福”“禄”“寿”“德”等吉祥文字。通过出土器物类型、纹饰及烧造技术来看,余里窑烧造时间为明初至嘉靖时期,生产仿龙泉窑青釉瓷器。

大埔县光德镇窑仔下遗址

位于大埔县光德镇澄坑村窑仔下,因历史上多有陶瓷窑而得名。1982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处采集有四五寸白碗、三四寸平底碟、小壶、高足小杯等。瓷质洁白,瓷胎厚重,釉厚,呈灰青色,色泽透明,内底及器底未施釉。判断为明代初期窑场遗址。

大埔县光德镇九子畲窑遗址

位于大埔县光德镇九社村,从采集到的瓷片来看,主要生产青花瓷器产品,工艺较为精致。瓷坯主要采用轮制成形,产品造型式样、大小基本一致,釉色淡青,釉质晶莹剔透。烧制采用阶级窑和龙窑,均用匣钵装烧,装饰线条粗犷流畅,纹饰题材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熟知的事物。判断为明末清初时期的窑场遗址。

图3 九子畲窑遗址

平远县仁居镇仁居窑遗址

位于平远县仁居镇差干河边,发现龙窑遗址。采集到明代晚期的仿龙泉窑瓷器和清代的仿龙泉青瓷以及青花瓷器。

清代遗址,梅州大埔、梅县、兴宁、蕉岭、平远、丰顺、五华等地都有窑址发现。这个时期主要采用龙窑烧瓷。大埔是清代岭南最主要的青花瓷产地。明末至清初时期产品,瓷胎、釉色等与前期厚重的风格迥然不同,胎、釉、青花纹饰等,都明显受到饶平窑的影响,大埔瓷业衰落。从康熙、雍正年间至清末,是大埔瓷业大发展时期。高陂和临近的光德、桃源一带,窑址密集,数量众多,规模很大,方圆范围数十里。器形有碗、碟、盘、杯、炉、壶、瓶、器盖等。青花纹饰大致可分为山水、花卉树木、动物、宗教图案和文字等。

鸦片战争后,因与国外通商通航,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陶瓷行商从国外引进新产品进行仿制,又从日本、德国、英国输入钴蓝、铬青、玛瑙红等彩瓷颜料,丰富了产品装饰,增加了花色品种,经瓷工们精心研制,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日益发展。

民国时期,大埔陶瓷业较之明清更为扩大。据调查瓷产区的光德、平原、桃源等乡镇,村村都兴办窑业,每村有窑户少则三五户,多则几十户,最多的一百多户,全县大部分乡镇均办有窑业。

猜你喜欢

大埔县龙窑大埔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活着”的龙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大埔县陶瓷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9007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