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列潮州先贤的何如璋

2017-02-01郑少斌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先贤潮州书院

郑少斌

饶宗颐先生在《潮州先贤像传》中,记载了在潮汕历史上三十位勋业显赫、文章彪炳、道德崇高之先贤的事迹,其中有两位是客家先贤——丁日昌、何如璋。丁日昌在潮汕地区的行迹及事功,史料较为翔实,广为传颂。而关于何如璋在潮事迹,则多语焉不详,如饶公在书中也只有一句话:“主讲韩山书院讲席,旧疾发,卒于院舍,年五十四。”

一、首任驻日公使,蒙冤谴戍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嘉应州大埔(今梅州市大埔县)人,清同治年间进士。我国清代首任驻日公使,作为参赞的黄遵宪随同出使,在任期间不辱使命,争公理、抗强权,敦睦邦交,出色地完成任务。诚如饶宗颐所言“中国使臣之驻日,自如璋始”。可以说,何如璋在我国外交史上有着开拓性意义。随后,何如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颇有政声,但中法战争后被当作军事失利的替罪羊,革职充军塞北张家口。为此,黄遵宪1885年自伦敦致函何如璋:“公前在日本,后在船政,他勿论,为国家省糜费无数,而修善获祸如此,遵宪念之,每为三叹。” 后来又有诗云:

百年有几相逢日?一别重来十二年。

海水萍踪仍此地,岁星荔实忽周天。

长江浪击轰云炮,绝漠寒深大窖毡。

公正南归吾北上,欲论近事恨无缘。

黄遵宪追忆十一年前跟随何如璋东渡赴日的情景,又伤怀近事。这首诗的第五句指马江之战,第六句指塞北遣戍,全诗情真意切,眷念绵绵而深沉。

二、执掌韩山书院,育经世致用之才

1888年秋,何如璋戍期届满,释回故里。随后,何如璋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延聘,出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三年时光。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何如璋能够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可见其过人的学识和教育才能。何如璋在潮期间的事迹,就目前所见资料,当以其子何寿朋写于1918年的《先府君子峨公行述》最为详尽。

关于何如璋在韩山书院的教学,何寿朋写道:“校士除文艺外,以道德经济相勗勉。”这里的“经济”,应为经世济民之意。我们可以理解,何如璋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不仅传授四书五经六艺,还要培养经世济用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可从何如璋的著作《管子析疑》中得到印证。他在《管子析疑序》中指出:“《管子》综贯百王,不名一家,要厥指归,皆可施于实用。苟得王者之心以行之,虽历世可以无弊。”“(管子)因时立制,本《周官》之法而会其通,不泥古,不随今,施之一国而有余,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俟之百世而不惑。”这表明,何如璋之所以推崇《管子》,就是要宣扬管仲经邦治国的主张,讲求实用而不空谈义理,因时变通而不泥古不化。具体到其所处的时代,就是要提倡适应历史潮流,培养爱国实用人才,推动社会的变革进步。为此,何如璋执掌韩山书院三年间,主张西学,致力介绍传播近代科学文化,“士亦心倾相附,列门墙者多腾达”。这与十年后丘逢甲执教韩山书院“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可谓一脉相承。

何如璋在韩山书院的门生中,最著名的为海阳谢锡勋为潮阳陈宗卢、饶平李香溪。其中谢锡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人,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将乐(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知县,嗜学博览,尤工填曲,诗如万斛之泉,著有《小草堂诗集》。大埔籍粤东近现代卓越的学者、诗人、潮汕学界一代宗师温丹铭编撰的《潮州诗萃》,辑录谢锡勋的诗歌一卷。饶宗颐先生在为《潮州诗萃》作序时回忆说:“我家旧有《潮州诗征》稿本十数册,密行批注,传出谢锡勋之手,未遑董理,惜乎经乱亡佚,无从踪迹”,饶公语中不无遗憾。

三、关心时务,惠及韩江流域百姓

何寿朋在《先府君子峨公行述》中写道:“粤督李瀚章遇有要,每驰牍相询。府君知无不言,李公亦言无不从。而潮嘉当道对于地方应兴应革诸大端,辄视府君之言论以为从违。”继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是李鸿章之长兄,虽不如李鸿章那样闻名中外,也历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算是个务实的地方高官。李瀚章对何如璋也十分赏识和倚重,每遇有要事,常常来信相商。何如璋则知无不言,所提意见多为李瀚章所采纳。潮州、嘉应州的官员,对于地方发展变革的要事,多征求何如璋的意见。由此可见,何如璋在当时的潮嘉地区有着崇高的社会声望。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当时在潮州地区威风显赫的一位人物方耀。方耀(1833-1891年),字照轩,普宁市洪阳镇人。行伍出身,以镇压太平军发迹,曾任潮州总兵、广东水师提督。他在潮汕地区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如修筑炮台巩固海防设施、疏通韩江水道重修水利、建立医院,还“设乡学数百所,郡邑立书院 、延礼通儒,开设韩江书局、校刻书籍”(《潮州先贤像传·方提督耀》),倡办了金山书院(今汕头金山中学)、潮阳六都书院(今六都中学)、普宁三都书院(今三都中学)、揭阳蓝田书院(今揭阳新亨蓝田中学)、澄海蓬砂书院(今汕头市外砂中学)、饶平瑞光书院(其址今为饶平县委县政府驻所)等,对潮汕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方耀逝世后,其治理过的不少地方立祠崇祀,其事迹见于《清史稿》。此外,方耀还做了一件轰动整个潮汕地区的事,那就是奉命清理潮属积案。“数年间,讯结积案千余起,惩办著匪三千余名,征收旧粮百万余石,起缴炮械千余件,严办著匪乡四十余处,饬拿著名土豪八十余人,均经悉数严治,并无漏网。”(《潮阳县志·七邑清积案记》)方耀清乡办积案历经十来年,剿杀了不少罪有应得者,当然也有无辜而遭错杀者。何如璋主讲潮州韩山书院后,方耀在办案过程中经常征询何如璋的意见,何如璋都会明辨是非曲直,使得“无辜立予省释”。所以,“韩江流域之人士,迄今犹讴歌不衰”。

更值得一提的是,何如璋出使日本及在潮州韩山书院时,何寿朋都追随在身边。或许受到父亲的影响,同样进士出身的何寿朋不仅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饱学之士,一生也与潮汕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执教潮州金山书院、任潮安县知事,曾竭力反对奸商包办潮桥盐贩卖、反对金山中学校长舞弊、揭发潮属将吏勒种罂粟抽捐等,积极同腐败黑暗势力作斗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尤其重要的是,1899年冬,何寿朋与丘逢甲在潮州创办东文学堂,后迁汕头更名为岭东同文学堂,担任总教习,开设了经、史、国文、东文(日文)、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等课程,讲授近代科学,宣传新思想,开创了近代粤东新学先声。1902年,何寿朋与杨沅(梅县人)、温丹铭等人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这是近代粤东地区创办最早、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坚持“主持公论,开通风气”,启发民智,为近代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先贤潮州书院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
在历史长卷中品读先贤的传奇人生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