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劳作教育的异化归因及应对策略

2017-01-28王生雨

职教通讯 2017年14期
关键词:劳作高职教育

王生雨,陈 烨

高职劳作教育的异化归因及应对策略

王生雨,陈 烨

劳作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是随时督导与修正学生的技能行为与创造意志的一种理性力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劳作教育的内容和比例相对较少,而且效果也不甚理想。高职学生蔑视劳作、刻意耍滑,对劳作的技术和技巧产生狭隘的偏见。教育工作者只重外表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却对学生的生活、命运、境遇缺乏必要的关注与了解。整体性的缺失使得劳作教育严重偏离了真正的发展方向,造成了其后续发展无力。势之所在,理之必然,分析劳作教育异化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对劳作教育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高职;劳作教育;异化;多样性衍生;创造性转变;共荣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总结人类社会生活经验时,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而时下,这句话带着不动声色的捉狭,揭示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中的失职。而本该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劳作教育,正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在帮助学生磨炼和验证人的本质和意义。

一、劳作教育异化的现状分析

“劳作”原意译自德语Arbeit,泛指身体的劳动。而后被诗人勒新和哲学家康德用于精神工作,所谓“头脑的劳作”“书籍的劳作”“精神的劳作”等。劳作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是一个很新的名词,恐怕许多人都未必了解其内涵。从狭义上理解,在学校设一门课程,注重受教育者实际的操作,培养其劳动的习惯,使其抛弃轻视劳作的心理。从广义上,劳作教育是一种思潮,其表现为直接经验的注重与积极的应对,从做中学,能做能行。

在今天,国内的高职劳作教育表面喧嚣,实则沉闷。尽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花样百出,却只是对教育中某些方面的缺陷进行修正和改良,而未从内部自律发展的驱动力出发,思考劳作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技术革新和技艺崇道共存的结构相反,高职的劳作教育,一方面,重虚文,降低了劳作价值;另一方面,瓦解了与纯粹劳动的分界,存在被庸俗化、工具化的状况。很多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劳作教育的意义、内容、要求、形式没有清晰的认识,把其孤立于专业技能。劳作教育化作书斋思辨,看似面铺大了,却忽略了求证。其中,学生的劳作异化就体现了现今高职劳作教育中的单相意愿。

(一)缺乏积极主动性

许多学生把劳作贬低为手段,单纯的体力工作,他们将脸皮绷得紧紧的,盲目进行,缺乏计划。从被分配劳动任务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未曾思考劳动成效,只会在单一环境反复单一动作。而这种重复性的肌肉紧张,容易使人疲劳,不良情绪的诱发在所难免。劳作没有成就学生,学生反而通过劳作变成一个“空心人”,迷恋捷径,懒散又不屑。

(二)思想的极端化

中国的高职教育仍不乏受到所谓“精英教育”的影响,这引致部分学生的心中只有完成任务,不择手段,其成功是俯伏于打败、获得等功利性基础,其实质是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过于计较劳动成果的得失使得劳作中的他们心情败坏,同时,他们的“责任意识”匮乏,除了干瘪的技能和僵硬的知识,他们没能习得做人的良知,行动者的尊严或重要性。劳作越多,自身的丧失也越多。

(三)不珍惜劳动成果

这些学生是随波逐流中的一员,盲目而骄傲地将窃取劳动成果和浪费成果,作为生活的准则。但这份不劳而获,既让他们畅饮欲望之酒,却也给他们喝下其中的渣滓。按照千篇一律的大纲教学,学生背诵书本知识,考试就能及格,待考试及格就能拿到文凭,鲜有考虑社会需求及竞争机制。而现实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的教育秩序也会发生转移和变化,尤其是对职教工种的重新界定。学生会面临被主流专业忽视的尴尬,既对前景不甚明了,也因昔日的辉煌仍然揣着沉重希望,在原地立定跳远。

二、劳作教育异化的归因

首先,高职教育以一元化的劳动为主,学生的既定认知,被固定在某种社会分工或职业上,在一定的尺度上发展自己。而简单的打扫清理被认作是无形的折磨人的东西。其次,高职的劳作教育忽视情感和思想的成分,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强迫的、非自觉的劳作。而教导者对劳作本身的理解不深、热情不高,更拔高了学生的负面能量。最后,由于劳作教育缺乏健全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劳作教育成了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内容,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气焰。

当然,劳作教育的异化也不乏学生的错误性认识。一是认为闲暇比劳作更让人幸福和有意义;二是劳作成果的占有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归属。

一些学生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劳作与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无关,所以把劳作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畅想着劳作之外的惬意生活。那么这种非难果真在情理之中吗?18~25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与人和社会交往碰撞的重要时期,在这段过渡期,最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闲着无事是很多学生的闲暇状态。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自身懒惰或游手好闲,极容易引发学生“劳作本能”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劳作本能”是维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本能促使人们对生产效率和一切有用的东西怀有好感,憎恶金钱或劳作上的浪费……不管一笔开支实际上是多么无端的浪费,它也必定要找到某种貌似合理的借口,说明它在表面上有一种怎样的用途。”[1]这样,学生虽然乐于休闲,却也总会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的无所事事心存愧疚,时常因就业难和竞争激烈变得压抑紧张,也会对他人的游手好闲不屑一顾。消磨精神的最终结果是人的失序、失控、失落、失败,以至“无精神”的状态。

这个过程也会衍生另一个认知,一个人是否活的有意义,主要以他占有劳作成果的多少来评价和衡量,往前一步,是消费的能力。对这种不成熟的低水平的固恋而言,即使是巧取豪夺也是一种有能力的象征。[2]人性和物性都被换算为在市场上可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这种脱离理性调控的思想和行为,将引致报复他人和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3]解决个人的生存自立也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也罢,必定需要让其整个身心参与到劳作学习中来,使劳作成为一种谋生手段,一种取得威望的源泉,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三、劳作教育异化的应对策略

(一)“多样性”衍生

劳作中的一套系统知识,是让受教育者得以生存的知识体统,而不是冗余之物。直面未来他们所处的社会境遇与社会生活,劳动者普遍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消沉也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更加自由而多样地选择自己的劳动岗位,因此,劳作教育存在的意义应是挖掘人的潜能,探索一切可能性。

笔者认为,在高职实行劳作教育不以开设一门劳作课程为限,提倡将所有课程劳作化,把与生活技能有关的实践活动纳入高职的各个教育环节,同步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活动。新生进校后就要配合入学教育重点抓好劳作教育和日常生活劳作的锻炼,并对严重缺乏体力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而逐步往上的高年级学生要抓好劳动态度的培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劳作教育的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课程中渗透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历史沿革与实际状况。

学生之职能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奠基于其思想上的自觉并依赖于所存在的环境。劳作教育需要通观全球的野心,关注那些控制着学生的结构性力量,如市场。在高职校园中,按“行业”“工种”设置专门的活动教室,可以是摆放各种机械设备及工具材料的劳作车间,也可以是创意市集、小商店、缝纫室,为学生辟出一片充满自由气氛的活动空间。如是,在教育中减少刻板地像机器人一般的习惯,减少陈规和旧框框,减少强迫性的标签。如果说技能的培养可以使“无业者有业”,那么劳作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有业者乐业”。

(二)“创造性”转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异化劳作中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和发展,可是不问怎样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问应该教他什么技术,把他打造成市场经济条下一颗耐用的齿轮。这是高职教育的初衷吗?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新增高校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服务业等急需人才。[4]学生只懂读书不懂用书,成就的也是因袭的不能创造的教育。因此,要突破既有的思维的窠臼,帮助学生逃离工具命运,呼唤劳作创新性的强势回归,乃是明智之举。

从事劳作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有效的劳作是能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质量和效率。在相同的劳作技能条件下,学生自愿在劳作产品中展现用心的工艺,其内含的劳作因子给学生带来意义,劳作就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耗,而是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性质,产品的质量将大不一样。不分什么科目,只认定一桩事业去做,注重观察比较;利用机会,创造机会;注重手脑并用。这样的劳作映射未来,每一位学生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我们促使学生负己之责,面临新挑战、新任务、新情境时,都能愉快地运用知识。往高里说,是在关心学生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没有人能够准确指导每一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一位学生最终将在什么领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就。只有在劳作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和目的进行操作,拳拳于心的知识,才能被激发,既鲜明,又完善。其效力经得起严格的鉴定和检验,学生也乐于自身的推广。教育者要做的只是在教育管理中适当采用鼓励性言语或眼神、微笑、手势、姿态等操纵学员的学习。教给学生在劳作的框架以外,把思想付诸行动的方法——智力技巧、自发性与生产应用是比知识积累更值得称赞的事情。

教育的关怀必须通过创造性设计嵌入存在中,翻越高墙巍巍的校园,劳作课程不再局限于学科、教材及学习计划,而是回归社会生活。在这个活动层面,学生的定位与其说是具有解决既定问题能力的专业人士,不如说是在创造性地把可能性与期望值联系在一起的学者。根据实用的原则,学生参与到现实案例的所有流程。在流程中,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是自上而下对生产、消费系统和给予新价值的再创造进行干涉。学生需要深入到问题的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新的品质计划。进而每一件产品都能成为关怀的实体,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知社会、感知生态。

(三)“共荣性”发展

《国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便是指,人参加劳作,就会因劳作昂扬节俭精神,增长才干,催生善良;相反,无所事事就会放肆,就会滋生作恶之心。劳作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劳作是作为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放大器在工作。劳作之种种价值,做工为分内事,无分贵贱。对那些对劳作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各类社会服务,让他们去体验各类更加敏锐、更有效、更现实的认识,以一种“温和”的却深入骨髓的精细控制,让他们更少地投射和以自我为中心。

“从心所欲不逾矩”,除了劳作收成自给有余,要从集体和社会利益出发,考量他人的合法需求。在劳作教育过程中,将“情境、协作、会话”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能培养学生共同工作的能力和精神。笔者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跟岗实习为例,专业相关老师与学生拟定“学习合同”的约定关系。在课程学习周期内,学生自由组队,共同接手一个项目,项目的内容、要求、目标、预算等由学生与甲方进行沟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定期形成一份报告,以每一次(或一阶段)的劳作实践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帮助精神世界的成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发展出一套通用的语言来支持互相之间的交流。学生必须像一个协调的群集一样共同工作,不仅要回应客户的需求,还要主动地参与沟通和行动的过程中去,进行不同因素之间的综合性权衡。他们的工作计划、现场情况、项目展示、客户满意度等,将成为合同是否生效的依据。这样的运作模式是一个测试项目,传统的技能被不断涌现的精神意志扩增,学生既为行动者也是反馈者。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规格和质量的人,是以学生生存发展的大命题在发问。时下,劳作教育方兴未艾,积极探寻融教育与改良于一炉的教学做方式,将学生的发展的终极指向定位于自我的完善,是对人的社会功能的一种诉求。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上活跃着这样乐群敬业、甚至安贫乐道的劳作者,才能赋予教育更为恰当及时的结实。

[1]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戴家芳.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6(4).

[3]刘延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7-01-24(3).

[4]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国发〔2017〕4号.

[责任编辑 秦 涛]

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劳作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97)

王生雨,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陈烨,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7)14-0036-03

猜你喜欢

劳作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题解教育『三问』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春暖劳作花相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