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强省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融合培养体系研究

2017-01-28温宇

职教通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湖湘工匠实训

温宇

制造强省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融合培养体系研究

温宇

构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相融合的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等培养平台;以教师、企业专家为培养主体,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具有湖湘文化特质的工匠精神,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制造强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工匠精神;湖湘文化;融合培养;制造强省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主动对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是湖南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是实现湖南省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1]湖南省将以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为目标,按照高端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推动制造强省建设。制造强省的核心是“湖南智造”,其主要内涵包括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制造强省战略中,坚持以创新驱动攻克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是根本出路,校企融合培养适合湖南本土企业发展的人才是核心,工匠精神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融合培养的意义

(一)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制造强省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其内涵主要表现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湖南智造”包括“智造”+“质造”两方面的含义。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生产,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目前,湖南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不是因为缺乏顶端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注做产品并做到极致的精神,部分企业甚至追求投资少、见效快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二)融入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是打造企业文化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工匠精神”塑造靠的是中国制造的品质革新和百年传承,关键要靠精工制作的企业。文化和社会经济互为影响,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受当地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将湖湘文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融入企业,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三)制造强省离不开具有湖湘文化特色工匠精神的“三湘工匠”

职业院校作为卓越三湘工匠培养的“摇篮”,需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校习期间与企业联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注重在培养体系中将湖湘文化和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服务湖南区域经济,服务湖南制造强省战略。

二、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方面

对工匠精神与制造强省的核心关系(即“适应”)没有明确定位;对工匠精神培养主体的研究较零散,大都笼统地认为培养主体就是“职业教育”如何培养;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融入湖湘文化特色工匠精神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系统研究,对如何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适应湖南产业转型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

(二)实践层面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许多职业院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学生专业精神、人文素养、职业态度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的较少;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梳理,在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自身短期利益的实现,真正从社会进步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工匠精神的作用的较少,结合湖湘文化的实质进行思考的更少,在课程体系、育人环境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举措;[2]尚未形成与湖南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思路与框架。大多是学习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课程模式,未能结合湖南的产业特点和工匠精神、湖湘文化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完善,导致人才培养思路欠清晰,摇摆不定。

三、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

在制造强省战略背景下,在对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归纳总结了工匠精神、湖湘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共同特征。“工匠精神”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理念,同时,还包括了令人尊敬的职业操守、传承发扬的企业文化、严谨守纪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技能传授。“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品质。在机械装备制造业,“工匠精神”体现一种大国匠心和卓越品质,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更是一种发展的持续力和信心。[3]对于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种工匠精神更融入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彰显“制造湘军”“三湘工匠”特有的湖湘精神。突出表现为:在对待工作、对待产品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同时,心忧企业发展、与企业共进退;大胆改革、善于创新;攻坚克难、不放弃不抛弃,以及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精神实质。

四、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构建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相融合的培养体系,学校和企业互为既独立又协同的培养平台,着力打造融入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的课程教学系统、培养主体系统、育人环境系统。

(一)课程教学系统构建

学校学习分为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两条主线,将湖湘文化、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以课程学习、项目实训、现实体验等形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

(二)培养主体系统构建

课程教学系统、培养主体系统和育人环境系统的构建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5]企业与院校之间不仅仅是人才供需的关系,而是积极构建湖湘文化特质的工匠精神培养培养体系,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管共育是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基础。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院校起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全过程接受湖湘文化、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逐步成长为卓越三湘工匠打下坚实基础。企业是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体,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在学生深入本土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期间会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可以接受到企业的文化、具体的实训项目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在制造强省战略背景下,以湖湘文化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培养主体系统,包括院校教师(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企业专家(院校聘请的技能大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湖湘文化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主体责任。

(三)育人环境系统构建

在工匠精神培养的初期阶段,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学生中学阶段深受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对社会、对企业缺乏基本认识,加之院校文化的自由、开放、包容与企业文化的纪律、严格、独特之间的冲突,对企业认知产生了较多疑惑。因此,学校应打造以融入湖湘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6],构建工匠精神培养的环境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投入。(1)硬件环境。将工匠精神、湖湘文化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如可在建筑物、道路、教学场所等地方融入;(2)软件环境。形成人人重视技术技能学习、人人尊崇技能大师、人人彰显湖湘文化精神的育人氛围。[7]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引导他们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作,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的不懈追求的品质,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敢于拼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9):9-16.

[3]付守永.工匠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4]彭琪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特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6-9.

[5]聂杜鹃.从多元主体共同谋划角度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职业,2016(30):34-35.

[6]王平.在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中实现高职教育创新实现高职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5):169-171. [7]胡斌武,陈朝阳,吴杰,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5-46.

[责任编辑 李 漪]

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造强省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的融合培养体系研究”

温宇,女,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G717

A

1674-7747(2017)14-0010-02

猜你喜欢

湖湘工匠实训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匠神形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