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2017-01-28顾卫杰

职教通讯 2017年14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国际化办学

顾卫杰,柴 京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顾卫杰,柴 京

国际化发展战略在高职教育短短的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借鉴、交流合作,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到了世界前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调整刻不容缓,高职教育面临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下一步,唯有更好地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学者们凭借拉丁语在不同国家间交流合作,缔造了“知识无疆界”这一传统;从17世纪开始,英国、德国、法国的大学模式被美国所借鉴;二战后,美国的大学模式又被全世界效仿。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化发展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重要文件中,对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领导、专家学者开展关注高职教育的国际化,部署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人才。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引领高职教育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国际资本、国际化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流动与传播,发达国家为了重新整合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一些产业、工厂搬到欠发达中国家。[1]同时,欠发达国家也需要吸引外资、引进管理理念来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管理人才。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我国是制造大国,“中国制造”早已走向世界,但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依托先进技术优势才能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国际化标准工艺流程、符合国际操作规范的国际化人才。

(二)自身发展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

高职院校在经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办学实力大为增强,但在运行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理念制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提升内涵、如何特色发展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的最紧要任务,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我们走向国际化,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要让劳动者具有创新意识、职业迁移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中融入国际化元素,加强学生对国际化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世界大家庭中的成员交流与合作。

(三)国际竞争迫使高职教育置身世界职教体系来考虑未来发展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开始突破国界、放眼世界办教育,尤其在高职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教育互动越来越多,不断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新形态,但同时,国外的教育机构也纷纷进入中国,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迫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置身于世界职教体系中来考虑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接收国际化的高职教育,并且要整合优势,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主动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化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与部署

(一)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国际化这一概念在高职教育领域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只是一些院校层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活动描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丰富。[2]加拿大学者奈特认为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需要院校的支撑,并整合到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中;杨德广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3]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活动只是载体、手段,不是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必须把形式丰富的国际活动融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中,将跨国文化、观点、理念整合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学校政策制定、管理模式创新的各个方面,才能彰显学校的国际化办学。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学校的发展战略是根据学校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全局发展的、较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策略。[4]一个院校在战略定位时必须明确国际化所处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进行资源分配。对于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可以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活动的系统性”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有些学校认为,当前阶段国际化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有些学校认为,当前国际化办学只是有益补充、是点缀,学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核心”和“辅助”;有些学校认为,当前的国际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系统地规划与实施,有些学校对当前国际活动期望值不高,依赖程度也不高,学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系统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系统”和“随机”。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核心—系统”型、“核心—随机”型、“辅助—系统”型、“辅助—随机”型。(1)“核心—系统”型。学校主要是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较高,与国际上知名高职院校交流较多,已经初步完成了硬件扩张和内涵建设的提升,致力于打造国际影响力,已经在职业教育世界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2)“核心—随机”型。学校有很强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却限于办学规模、办学经费等限制,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全面,但国际化发展潜力较大;(3)“辅助—系统”型。学校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较高,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但由于学校办学基础较弱,硬件建设、内涵发展没有完全到位,暂时无法将国际化发展提升到战略位置;(4)“辅助—随机”型。学校办学基础差,学校发展缓慢,很少有国际交流活动,努力取得突破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构成要素

1.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与机构。在学校发展战略中,必须对国际化提出清晰的要求与任务,明确国际化与学校其他事务之间的联系,在安排各项任务时融入国际化元素,同时,设立负责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独立部门,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国际化经费统筹、制度设计和方案实施。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活动。与境外同类高水平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合作开发优质课程与教材,服务在华国际企业,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鼓励师生参与境外交流、境外实习、留学深造,做好师资互派、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工作。多元化开展短期交流、来华语言进修、学历教育等项目,输出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3.国际化发展的保障要素。筹措专门的资金用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健全国际化办学管理制度,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师生国际交流、留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流程,规范国际合作办学工作。

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发展实践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常州科教城内,位于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区域长三角地区,现为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之一。

(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

学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规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准确对接国家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建设内容,构建了“开放、融合、创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立足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专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工程”“合作办学工程”“留学生教育工程”“智力引进与师资培养工程”“国际技术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在专业与课程、留学生教育、培养与引进国际化人才、师生国际交流、学术交流和国际技术培训等方面展开工作,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学校“五大工程”的部署与实施

1.专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工程。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护等专业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发国际化教材,促进专业建设、科研合作,提升专业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专业和在华德资企业合作开设中德“双元制”班,已培养学生80余名,建成了AHK专业教室和考试中心,30余名学生通过AHK机电一体化毕业考试,形成了双元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与德国博世力士乐、曼恩机械、日本久保田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共计培养160余名学生。

2.合作办学工程。不断丰富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与形式,推动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的发展。立足欧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探索互认课程、互认学分的合作培养方式,通过交换生计划、海外实习项目或“3+0”“2+1”等模式来推进合作办学。学校与韩国新罗大学、澳大利亚南岸技术学院、美国华盛顿湖理工学院等学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提升了合作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渠道。

3.留学生教育工程。依托品牌专业的影响力,努力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依托机电—亚龙国际师资培训中心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招收留学生,并构建了留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4.智力引进与师资培养工程。做好国(境)外专业带头人和教师的聘请、管理与服务工作,按需聘请国(境)外专家来学校任教。强化校内教师的国际化意识,鼓励与支持教师申报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类出国项目,重点做好江苏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做好规划、考核、跟踪培养等工作。

5.国际技术培训工程。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开展国际化培训项目,学校建成了“机电—亚龙国际师资培训中心”,开发了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生产线系统安装维护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与日本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了机器人培训中心,联合开发了工业机器人编程员培训项目,与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FANUC数控系统PMC编程”等培训项目。

(三)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学校已将国际化发展写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下一个五年中的目标与任务,强化国际化办学意识。学校成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专门负责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健全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关制度,完善操作流程。在校园中营造国际化氛围,做到各类标识双语化、社团活动国际化。

[1]黄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45-48.

[2]王燕.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9):17-20.

[3]洪海星.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8-30.

[4]张海琳.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及趋势探究[J].高教论坛,2014(1):45-47.

[责任编辑 李 漪]

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0163);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十三五’期间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SYB-068)

顾卫杰,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柴京,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化办学。

G717

A

1674-7747(2017)14-0001-03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