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要素及特征探讨

2017-01-28徐泽虹

法制博览 2017年25期
关键词:群体性网民信息

徐泽虹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030

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要素及特征探讨

徐泽虹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030

近些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由利益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又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深入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新挑战。

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网络话语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的迅速性、虚拟性、信息丰富性从空间、地域等方面销蚀着主体间的隔阂,我们进入到一个虚拟与真实相互的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在高网络普及率前提之下,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双微交流模式的出现,加快了事件的传播速度。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要素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网络社会的形成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截止到2016年6月,网民规模达到7.17亿,普及率高达51.7%,网民规模居于世界首位。从2005年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从1.1亿增加到5.17亿,网民普及率也从2005年的8.5%增加到2016年的51.7%,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进入到“网络社会”。

(二)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

转型期正是利益转化的时期,社会矛盾不可避免,稍微忽略某些细节,都可能会招致大量网民的聚集和热论,进而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陕西“表哥”的落马,不得不说:那“微笑”的细节被媒体拍到,进而被网民发现其罪证的原始“手表”;“房姐”“房叔”的相继落马说明社会转型时期的贫富差距导致不同主体间的矛盾。

(三)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法律知识、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利益的案例事件通过互联网广泛的传播到公民群体中,公民对于公民权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当遇到自身利益受损,积极采取法律手段、舆论手段进行维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近些年来,单个薄弱主体遇到强势主体发生利益冲突之际,常常采用网络舆论来争取声援,群体性事件逐渐从现实的阵地转战到以虚拟与现实并存为阵地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上来。

(四)社会不公的心理因素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产生社会不公心理的核心要素,譬如:血友病吧事件、魏某事件、莆田系事件都显示出中低收入群体对大财团“百度”“莆田系”的敌视的心理。公民内心产生社会不公的心理,往往会产生网络舆论的出现。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瞬间爆发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具有瞬间爆发的特征并且在爆发之后会到得集中性的高度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或者违背社会公共心理的取向,一般会通过网络的平台进行有倾向的发泄。具有爆发瞬间性、关注集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可以凝聚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的力量来与事件客体进行博弈,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传播无边界性

网络本身就具有跨区域性的特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信息可以打破边界效应,网民接受信息并不是以地域或者文化区域为边界进行选择性吸取,通过网络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一般群体性事件由于信息并未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只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正像国内学者周光辉说到:“网络时代的到来即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推动因素,也是重要的发展标志。”

(三)爆发集中性

因为网络的虚拟与正式互存,社会关注事件时间会相对集中在时间发生后的几天之内,网民通过网络对是事件关注的核心因素是社会心理“集中效应”,导致网民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相对集中且持续时间短,尤其信息一旦被主流媒体加以引导,事件信息内容更会走向真实化、规范化、及时化,网民个体的感性认识力度就会下降,理性认识就会上升,对事件就会淡化,在辅以其他新信息的传播,往往就会使事件的关注度下降,此时,如果能够及时回应并处理得当,就会使事件聚集群体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进行削弱,网民个体会从回应模式及结果中到得社会心理的平衡,从而降低事件的关注度。

(四)自媒体主导性

双微时代的到来让全国世界各地海量信息更加迅速的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等方式进入到社会个体的视野中,可以更有效地、更快地、更广范围地民意表达、利益诉讼及维护。双微时代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新闻报道者,可以让很对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的传播到世界各个覆盖网络的角落,让信息难以掩盖,迅速传播。但由于存在非理性的原因一旦传统主流媒体的快速介入就容易受到其引导。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和国家的回应[J].政治学研究,2001.2.

[3]代群等.网上群体性事件成新题普通人可一呼百应[J].瞭望新闻周刊,2009:22.

[4]代群等.网上群体性事件成新题普通人可一呼百应[J].瞭望新闻周刊,2009:22.

D

A

2095-4379-(2017)25-0293-01

徐泽虹,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群体性网民信息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