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中等生”群体培养策略研究

2017-01-27黄梦菲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等生教育领域灰色

黄梦菲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烹饪系,江苏 扬州 225009)

职业学校“中等生”群体培养策略研究

黄梦菲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烹饪系,江苏 扬州 225009)

通过分析职业教育领域“灰色学生”的现状、特征,提出职业教育领域“灰色学生”群体的具体培养措施:变“无记名”为“实名制”,实现与“灰色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变“管教”为“激励”,强化正面引导;变“笼养”为“散养”,放手自管,让“灰色学生”自己“发光”。

“灰色学生”; 中等生; 教学管理主体

“灰色学生”在我国现行教学评估体系中被称为“中等生”,他们在班/年级中占据绝大多数,却长期得不到教育管理主体的关注和肯定。职业教育领域的“中等生”群体“灰色”状态尤为突出。加强职业教育领域“中等生”群体培养,对提高我国当下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职业教育领域的“灰色学生”群体及其现状

所谓“灰色学生”,指那些“没有明显个性特征,没有音乐、舞蹈、体育等各方面的特长,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条件一般,各方面能力都一般的学生”[1]。“灰色学生”处于班/年级内最容易被忽略的地位。这种情况的形成,显然与我国许多学校长期以来奉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职业教育领域的“中等生”群体,其“灰色”状态尤为突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多半来自普通中学的所谓“落榜生”,这使得他们在进入职业中学以前就已经背上了“差生”的黑锅。进入职业中学以后,文化课学业压力相对减少,少部分学生凭借其突出的技艺特长重拾自信,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眼中的“佼佼者”,另有少部分学生不思进取的学习状态则更加变本加厉,成为令教育工作者头疼的对象。但大多数学生处于由“普高”向“职高”的转型阶段——原先的学习方法不再适应,也没有突出的技艺特长博人关注,一度处于困惑难解的状态。因此与普高学生相比,职业学校“灰色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迷茫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及其评估体系在普通高校教育序列中的“弱势”地位导致。职业教育领域的毕业生会更早地面临求职、就业、薪酬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就读期间更难于安心学习。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他们留给教育管理主体的共同印象就是“两难”,即“难教难管”。难教,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缺失; 难管,表现为品行端正程度与独立性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做好“中等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制约我国当下职业教育整体水准的一个关键因素。

2 职业教育领域“灰色学生”的群体特征

“灰色学生”群体虽然常常遭遇教育管理主体的忽略,但他们在班/年级集体中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由于“人多势众”,“灰色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与品行等级往往决定了整个班/年级集体的学习风气与品性水准。考察其作为班/年级“多数派”的群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不稳定性突出

所谓不稳定性,即可变性与多变性,其实质是一种可塑性。换言之,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学习周期内,“灰色学生”的“灰色”程度是可变且多变的,其变动的方向,总是指向正反两极。笔者曾对自己执教的烹饪专业一年级的“灰色学生”群体做了专项跟踪调查:第一学期初,语文成绩在60至70分之间的学生有228人(占年级总人数458人的49.7%),期末时,其中30人跨进了 “优等生”的行列(占灰色学生总人数228人的13.1 %),21人沦为“差生”(占灰色学生总人数228人的9 %)。到第二学期末,“优等生”与“差生”的人数比例仍然大致相等,但原先 “优等生”中的7人掉落到“差生”行列,而原先 “差生”中的9人却上升到了“中等生”行列。由此可见,所谓“灰色学生”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他们既可以通过努力向优等迈进,也可能退步滑入后进。事实上,正是“灰色学生”群体的总体流向,决定了一个班/年级学习风气与成绩的优劣程度。

2.2从众心理明显

“灰色学生”群体的从众心理较为明显: 既容易受正面激励的感召,也容易为负面诱惑所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在职业教学管理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笔者曾对自己执教的烹饪专业中专班一度流行的“奇装异服”现象做过一项心理干预实验。入学之初,班上50名同学仅有4名同学衣着言行十分“另类”,他们穿戴“赶潮”,言行举止乖张出格。在他们影响下,一个月后班内有12人程度不同地加入其中。对此,笔者不动声色,请一位曾经在全国职教系统厨艺大赛中获得金奖且被某国家机关录用的毕业班学生来班上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心得。在这样一位从他们中间走出来的“成功者”的正面感召下,这一股“另类”风气一个月内在班上烟消云散。由此可见,对于“灰色学生”群体的教学管理而言,重要的不是“不许”他们做什么,而是推荐给他们怎样做到“更好”。

2.3潜在“亮点”精彩纷呈

“灰色学生”身上同样也具备了与“优等生”们一样多的个人“亮点”,只是由于所谓“优等生”们相对耀眼,“灰色学生”们自身的个人“亮点”被盖过,暂时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他们大多学习刻苦,可能只是暂时的方法失当而劳而无获;他们多半品行端正,可能只是一个阶段内找不到明确的追随目标而陷入犹豫彷徨。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他们“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导致他们表现平平,从而得不到班集体和老师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更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其“最终在绝望中走向放弃、沉沦,成为被忽视、被忘却的弱势群体”[2]。

3 职业教育领域“灰色学生”群体的培养措施

3.1变“无记名”为“实名制”,实现与“灰色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

对教育管理主体而言,首先应抛弃成见,深入了解研究其个性差异,通过自述、交谈、家访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获得具体资料,这是培养“灰色学生”必要前提。换言之,教学管理主体必须在“灰色学生”群体成形之初就放弃过去惯用的“无记名”培养模式,采用无差别的“实名制”模式建立个人档案。

1) 与学生个别面谈,与每位家长建立有效的互通互信手段。个别面谈和与家长通信是最有效的了解学生的手段,也是最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格外关注的途径。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灰色学生”群体数量众多,个别面谈和逐个联系家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这些“灰色学生”大多数不愿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且习惯于在教师面前伪装自己,所以个别面谈并不是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注重观察和倾听,谈话“简而精”。大多数“灰色学生”群体不善于表达自己,有了困难宁愿放在心里自己纠结也不愿意寻求帮助。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注意观察每一名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如果有学生来寻求帮助,一定要悉心接待,密切关注,注意倾听,给予建议。教育时要简单精要,切中要害即可。

3) 适当安排“眼线”,注重学生之间的互推互助。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家长和教师会产生逆反心理,但对于同龄人却有着更多的认同。因此,对于与师长有沟通障碍的学生,可安排班上的同学或他的朋友与之谈心,尽量了解他的想法,打开他的心门。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材料,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发现他们的某种才能,进而精心设计适合他们的个体目标,促进其确立适合的学习、生活路径。按照笔者的个人工作经验,虽然开展这项工作在初期耗时费力,但在此后的教学管理中,不但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而且往往事半功倍、杜绝后患。事实上,对于“灰色学生”群体而言,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最抵触的),正是那种“不教而诛”的训诫方式。

3.2变“管教”为“激励”,强化正面引导

瑞典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进行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心理学期望效应测试研究。对于“灰色学生”群体而言,这样的心理学期望效应更为明显。“灰色学生”群体在班/年集体中虽然不会表现得太过出格,但长期被忽视被遗忘的窘境却使得他们格外敏感。课堂上回答问题后受到老师不经意的一个表扬,偶尔一次课后作业拿到了高分,甚至是课堂之上老师刻意送出的一次亲切的对视、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问候的话语,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潜能。

对于他们的“激励”,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缺乏自信的学生,鼓励和夸奖是激励的最好途径,而对于眼高手低的学生来说,夸赞只会让他们飘飘然,适时嬉笑怒骂的警示反而更为有效;对于偷懒成性的学生来说,敦促他们努力是重点,但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授之以渔”。还有部分过于内向不愿意甚至害怕和老师交流的学生,不妨安排与之亲近的同学送去关照和鼓励。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被关注、被期待,以此激起他们的自信和努力。同时,应加强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积极向上的人和事,努力帮助他们塑造更加积极自立的人格。

3.3变“笼养”为“散养”,放手自管,让“灰色学生”自己“发光”

我们要主动改变过去刻板的“笼养”管教方式,大胆放手,让“灰色学生”学会自我管束,及早跨入自信、自立与自强的“英才”行列。一要将“自信、自立、自强”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中,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敢于将“灰色学生”推荐出去。多数“灰色学生”的不积极并不是“不行”,而是胆怯。第一次参加或许是处于“半推半就”状态,但有了参加比赛的经验,他就会知道曾经以为“非常可怕”的比赛其实“不过如此”。所以可能第二次,只要老师稍加鼓励,他就会很乐意去参加,并且积极准备。到了第三次,就会自告奋勇,而且自信满满。二要给予每位学生平等参加各项活动和各项评奖评优的权利。“灰色学生”长期被忽视,他们对于公平的渴求更为突出,只有当每一次活动和评优的机会公平地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才会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会有所回报的,因而产生努力“发光”的动力。

4 结束语

“灰色学生”在多数教育工作者心中是最让人放心的学生,“这些‘灰色学生’很本分地做着学生的本职工作。”[3]但他们缺少独立的见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一味地随大众、随大流,又缺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勇气。因而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类学生反而才是“问题学生”,是“最不让人放心”的学生[4]127。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灰色学生”群体长期得不到教育管理主体的关注和肯定,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这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疏漏。如何给予“灰色学生”们起码的关注与激励,如何点亮教育管理领域的“灰色地带”,无疑是当下教育工作者们思考与践行的当务之急。

[1] 郭晓峰,李文玉.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2):133-135.

[2] 陈荣燕.关注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灰色学生” [J].林区教学,2009(12):28-29.

[3] 吴艳英,李娟.高校辅导员与“灰色学生”的沟通危机及应对策略研究[J].校园心理,2012,10(4):251-252.

[4] 丁钢,徐铭,王桂龙,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 吕凤子“崇爱尚美”文化育人思想的传承与实践[M].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刘 蓓〕

Researchonthestrategiesofcultivatingaveragestudentsinvocationalschool

HUANG Mengfei

(Cooking Department, Yangzhou Higher Commerce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225009, China)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y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training in terms of “grey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hanging anonym to the real name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grey” students groups; changing “discipline” to “incentive”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guidance; changing “cage style” to “backyard style” education to let “grey students” show off themselves.

gray students; average students; subjec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G715

C

1008-8148(2017)04-0019-03

2017-05-24

黄梦菲(1990—),女,江苏苏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及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等生教育领域灰色
浅灰色的小猪
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领域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框架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中学化学教学中万不可忽略中等生
感觉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