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7-01-27傅玉芳步杰荣吴陆保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农村教育

傅玉芳,步杰荣,吴陆保

(1. 丹徒开放大学 教务处,江苏 镇江 212028; 2. 丹徒区辛丰社区 教育中心,江苏 镇江 212141)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傅玉芳1,步杰荣1,吴陆保2

(1. 丹徒开放大学 教务处,江苏 镇江 212028; 2. 丹徒区辛丰社区 教育中心,江苏 镇江 212141)

冷遹是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之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知行合一、做学合一、农工商合一、富教合一”四个方面。冷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职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对当代农村职教发展以及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冷遹;职业教育;历史境遇;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冷遹(1882—1959),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军事家、政治活动家,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之一。有关冷遹辛亥革命与统一战线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政学两界的高度重视。但冷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方面,鲜有被作为专题加以探究。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理论体系是以黄炎培为主要代表的职教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术界对黄炎培先生全方位研究的同时,才开始关注冷遹、江恒源、邹韬奋等诸多职教社先贤的思想; 另一方面,冷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影响极大,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光芒为其所掩,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拟探究冷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意义。

1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及黄炎培领导的职教运动和乡村改进运动中,结合中国国情,开展职业教育试验与实践的基础上,冷遹职业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并与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邹韬奋等诸多职教社先贤的思想和观点汇聚成以黄炎培为主体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理论体系。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这是他们职业教育思想的共同内涵。黄炎培在职教运动中偏重于“面”上布局,前期偏重于城市与工商业,后期关注农村与农业,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手脑并用”;冷遹在职教实践上偏重于“点”上把握,专注于农村与农业,偏重于蚕桑业,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从劳力上劳心”。两者都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传统价值观念的视角入手,突破儒家只重培养“人之为人”而轻“人力”的教育思想偏向。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爱国重农、兴教尚学、精技致用、创业富民”特质,集中体现在四个“合一”上。

1.1知行合一

冷遹职教思想强调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而且是一种自我教育。冷遹职教思想由立德、立身、立言、立功等几个方面构成,统一为“立人”的实践。他推行的“知行合一”,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认识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注重养成习惯、训练道德和培养价值观念。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强调“以求由行致知,由个性之发展,而获得服务社会之知识”[1],养蚕熬夜、栽桑下田,忠于职守、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训练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黄墟乡村师范学校以“精业、强身、学圃、学农”办学方针强调“从劳力上劳心”[2]20,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加民众夜校和家庭识字处的工作,通过熟悉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这种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做法,在当时颇具领先性和开拓性。

1.2做学合一

镇江女子职业中学是冷遹创办的第一所正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紧扣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先后设立了蚕桑、师范、会计等科,学制依专业特点而定,以实际需要确定修学时期,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强化实践教学,讲究学以致用,走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实战与实效的办学路子。蚕桑科教学完全按蚕桑产品季节性强、周期长和蚕桑生产的节奏安排,除专业课教学外,有百余亩桑园供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学生进行由催青到制种的实习,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闲时进课堂,忙时进桑园、蚕房或缫丝车间,实训内容包括栽桑、采桑、养蚕、缫丝等蚕桑生产的所有环节,通过实干实战求实效,蚕桑科学生育制的“金山牌”优良蚕种对外销售,促进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社会服务中。此外,女子职业学校强调历事炼心,要求学生一律穿自做的布鞋,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1.3农工商合一

中华职教社自1920年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起,就开始对如何办农业教育进行探讨。随着“采系统计划”“定分区制度”设想的提出,当时在职教社负责农村服务部工作的冷遹,带头创办了“益民种场”等四个实业的“蚕桑区”,进行垦荒、植桑、制种实验。通过创办镇江女子职业中学,培养蚕桑技术基层推广员,推广先进技术,产、教、研的结合拉动了当地蚕桑业发展,使江苏丘陵山区的养蚕业和制种业迅速崛起,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国经济委员会为此在杭州专门成立了由冷遹负责的“全国蚕丝改进会”。随后,冷遹在杭州组建了丝绸公司,在嘉兴改进了丝纺织工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至抗战前夕,中国蚕丝业已开始出现中兴局面。在振兴祖国蚕丝业方面,冷遹通过“蚕桑”产业的加粗,引发向丝绸纺织业的加长与丝绸贸易的延长,形成产业链,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规模化发展、工业特色化运作、商业集团化联盟的成功之路,相关经验也被冷遹移植到黄墟农村改进之中。

1.4富教合一

农村改进是职教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模式。“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就是遵循“富教合一”的方针,创立了乡村建设的乡村职业教育——农民富裕化模式。“富教合一”是指一方面传授致富方法,一方面让人获得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这种跟着致富的方法是一种平民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成果上的显性化。在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冷遹指导乡亲们3年内垦荒约17 ha,栽桑6万余株,年饲养蚕种800多张,4年内植树30万株,改善了经济条件。尤其是试验区自办的经济林场,大胆搞起了立体化农业试验,为农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他还从外地引进金针菜、除虫菊等经济作物和良种畜禽鱼类,免费供农民种植、养殖,使农民年收入增长30%以上。冷遹在1946年4月中建农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言强调“改造生活的第一大事是造产,也就是造富;改造人便是第二大事,来纯化生活的观念、思想与习惯”,“要积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农民工作是改造农民生活的工作,也是改造人的工作”。这也是冷遹对“富教合一”最直白而朴素的诠释。

2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而又简约质朴,其产生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实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全社会都应重视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士而轻农工商”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仍作为难以摇撼的根基存在于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当前,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高,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教育的陈旧观念还没有被彻底打破。职业院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没有被普遍认可,一些地方院校专升本之后,连“职业教育”都不愿意提及,总觉得降低身价。“劳力”职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依然存在。类似教育的缺失,可以追溯到社会和文化的根源,而文化的缺陷恰恰是一个民族教育的硬伤。当一个社会的文化缺陷体现到教育层面时,就难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彻底改变有缺陷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的人才观,就很难发展好职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文化变迁都是复杂的,经济虽然是基础,但是科学、技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等等,都是交互发生作用的”[3]415-416。社会文化的转型是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变革,是深层次的变革,本身就具有艰巨性。教育和社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社会通过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影响教育的环境、行为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通过文化的传承,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价值观的培养,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华职教社以及黄炎培、冷遹等职业教育先驱们主导的职教运动和乡村改进运动,无疑触动了所属时代与社会的神经。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政府背离民族意志,政府缺位的教育改革只能是一片“忙乱”。一个没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没有代表人民利益政权的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无异于空中楼阁。

中华民族经历近百年的苦难和屈辱,终于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目前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变迁却渐进缓慢,观念更新障碍重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仅有批判反思维度下的追问,缺乏富有学理性的应答和制衡世俗化极端发展的重要机制,单向而抽象地呼唤“劳工神圣”,只会产生美好而茫远的幻觉。只有广大民众觉醒,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的改造,社会文化的转型才可能实现。因此,当下的职业教育既需要有传统观念影响下逆风出列的勇气,也需要新时代召唤下顺势而为的智慧。在世界文化东移与中国文化重建的价值多元与变化急剧的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树立正确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这既是教育的担当,又是全社会的责任。

2.2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是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石,担负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把“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列入职业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将人才队伍分为6大类,其中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2012年第三届国际专业技术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为28%;技能型人才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为70%;农村实用型人才达1800万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最终目标将是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关键是具体路径如何选择。2016年党中央在宏观政策方面指明了我国农业、农民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不仅旨在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旨在解决“怎样种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从依托劳动力数量转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改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广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帮助大批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过程中,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的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演进,是推动中国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后工业化国家发展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迈进,是提升中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更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备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意识等有利条件后的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宏伟事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下总揽全局的因时制宜,而且是涵盖教育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华职教社领导的乡村改进运动,既是一场区域现代化的实验活动,也是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倡导职业教育下乡、知识分子下乡,通过“划区施教”和“富教合一”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实践,将职业教育推广到农村,训练农村民众的职业技能以及改进农村的生产状况,是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巨大的示范效应。黄墟改进区把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工程,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将农村教育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教育以促成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行动参与,推行“做学合一”“知行合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技能训练,更注重养成习惯、训练道德和培养价值观念,从而使教育生产力得到有效提高。黄墟改业区的工作对于农村现代化改造起到了全面性的支撑,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冷遹开辟了“蚕桑区”,进行规模化发展;改进丝纺织工业,组建丝绸公司、开展国际贸易,从农业引发工商业,再从工商业促进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工商合一”思想,以及农林牧渔结合、种殖养殖一体“立体化”发展的创意,为更多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职业农民就业空间和就业规模具有借鉴意义。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定位于中等及以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以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是时代的必然。

3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特色,也是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一指示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多年实践的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由此引发的对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空前热烈的探索,成为建设“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学术基础。目前,教育部以院校为牵头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人社部以企业为牵头试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正在推进,这标志着我国校企合作开始由学校与企业的“自主探索”发展到由国家相关部门“引导探索”的新阶段。在高等教育历史性地跨入了大众化、高职占“半壁江山”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需要有一种宏观的理论视野和开放的研究态势。一方面,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失为一条捷径。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国外先进经验的形成有其历史传统、社会观念、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原因,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表现不同,因此,借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制度与方法进行本土化; 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华职教社“划区施教”的改进试验,是把职业教育融入农村现代化轨道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从中可获得批判和审视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资源。冷遹在江北盐垦公司自办“南通农学院农科附属农垦培训班”,这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办校”形式;在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自办“三益蚕种场”,这是“引企入校”形式;在黄墟试验区自办农场成为地方产业特色型实训基地的“办校进场”形式;在“永安蚕种场”创立产学研一体化是“企业办校”形式;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办“黄墟园艺学校”是一种混合式“学徒培养”形式;与江苏省立医院联办“镇江农村医药学校”是一种“订单培养”形式。这些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在“建教合一”“建教合作”的理论指导下与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理实结合”学术意义。“凡是真正有作为的教育思想家所提出的教育取向,无不伴有实现这些取向的相应的技术路径,无不具有这些教育家所亲身经历的亲自设计、亲自指挥的教育实践或教育实验的支撑。”[4]现代职业教育正迫切地呼唤一大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去完成职教先驱们未竟的事业,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事实和社会文化土壤中才会有生命力;教育鲜活的实践品性决定了只有扎根自身教育家园的教育探索,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创造力,乃至产生与形成当代中国的教育学。

冷遹以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为实践与探讨职业教育花费了大量心血。尽管社会现实不可能赋予其理想实现的条件,但冷遹与诸多职教先驱们在职教运动和乡村改进运动中实践的理念及实验,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

[1] 镇江文旅产业集团.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小史[N].镇江日报,2015-06-02(4).

[2]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冷遹先生纪念文集[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3]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 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53.

〔责任编辑: 刘 蓓〕

StudyonthecontemporaryvaluesofLengYu’svocationaleducationthoughts

FU Yufang1, BU Jierong1, WU Lubao2

(1.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Dantu Open University, Dantu 212028, China; 2. Education Center, Xinfeng Community, Dantu 212141, China)

Leng Yu i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are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ity of learning and doing, unit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ty of wealth and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Leng Yu’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till play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illuminating us on how to develop moder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etter solve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the countryside”.

Leng Yu;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ic circumstances; education thoughts; contemporary value

G40

B

1008-8148(2017)04-0015-04

2017-03-26

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JSS-L-2016023)

傅玉芳(1973—),女,江苏镇江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步杰荣(1965—),男,江苏镇江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