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视觉造型艺术交互模式再观照

2017-01-24韩易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语境

韩易明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新媒体语境视觉造型艺术交互模式再观照

韩易明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后现代艺术之综合性高于以往任何艺术风格时代,当世界审美模式逐渐浸入信息化新媒体时代的无界交互状态中,视觉造型艺术家以及他们与世界相联系的作品都将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介入式的鉴赏环境而发生彻底的改变。如何理解新媒体模式下的视觉审美,如何借用此新模式完善中华传统视觉艺术之沿革,将是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旨在观照这一阶段中视觉造型艺术创新发展新模式,寻找新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新自觉。

新媒体;视觉造型艺术;交互模式

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论是创作还是观看,都同时进入了新媒体复杂综合的无界环境中。当视觉造型艺术进入后现代阶段,传统视觉思维也不断接受挑战。艺术家与观众,在新的交互模式语境下相遇、相知、相融。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观众的距离逐渐模糊,界限逐渐被打破。首先要研究传统的视觉造型艺术审美方式与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化审美模式的异同。进而探索中华传统视觉艺术文化保护与修复、宣传与推广所面临的机遇。拓展之观照中国当代艺术品及跨媒体艺术展示的新局面。

一、视觉造型创作与造型的视觉传达途径观照

(一)传统视觉造型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纵观

传统视觉造型艺术讲究形象真实可识别。虽然美术史历经了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形态发展过程,但几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视觉造型艺术都尽可能将艺术家要表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表述到极致,等待观众去主动接近,去接触与认知。

从艺术创作的时间次序上,传统造型艺术创作全部完成时间确定在观众观赏之前。当观众开始审阅艺术品时,艺术品已经具备了所有成熟的语言系统。传统视觉造型创作本身是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家将以最大可能独立完成作品,并且将其视觉作品最大可能创造成为一件完整的、整体的并且可以长久保存下去的固定形态。例如文艺复兴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年轻时雕刻的《哀悼基督》,人物形态完整,细节精准,至今犹如新创。这件雕塑作品就这样静静地驻在展厅中,历经无数观众对其瞻仰,跨越五百多年而不衰。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并不会去征求任何一位观众的意见,从而再对其作品进行修改。雕塑也不会主动与观众交谈,而是淡定地等待审视。

形象真实可识别、视觉语言完整且准确、创作过程不可介入、作品被动等待观赏者的认知,这是传统视觉造型艺术的部分特点。艺术家的审美超前、个性强烈且坚持,艺术品的品格独立,观众的审美滞后,也是传统视觉造型艺术的部分特点。

(二)视觉传达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创作探索反思

视觉艺术的现代性表现在其传播的高效性以及表述语言的广泛性。艺术是一种语言,这是19世纪以来现代主义艺术家得出的非常准确的结论。伴随着照相机的发明,西方艺术家们意识到,架上艺术面临着死亡。因为非常具体而形象的绘画艺术可以瞬间被照片取代。视觉艺术的本质,从抄袭自然,再现生活转而变为概括自然,表现生活。视觉艺术作品从追求让观看者明白所画内容,到追求令观众看懂创作者所传达的理念。与此同时,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请来了当时名震世界的一批意象抽象绘画大师作为基础课的设计教师,将艺术视觉传达理念转述至设计基础理念之中。视觉传达成为视觉造型艺术的一项新技能、新手段、新目标。

(三)新媒体语境的视觉传达语法环境展望

继往开来,在跨越至后现代艺术语境下的新生代艺术家和视觉设计师,创作的重心已经从传统艺术模式中的艺术家主导而观众跟随,转变至现代艺术的平等传达关系,继而发展成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创新与碰撞。新媒体时代,即为信息化媒体以及所有交互界面和传统媒体并存的复杂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视觉艺术与造型设计的语境是交互的、动态的、不确定的。在这种语境下,艺术家不是权威者,艺术不再是一种凝固的模式,而是在艺术家和观众二者间随时产生,伴随交流的波动而变化。

总而言之,视觉造型艺术已经从孤立确定的艺术叙述模式,跳入了艺术家借由视觉艺术造型作品形式与众多不同领域观赏者之间的广泛交流对话的互动海洋中,一方面展示着艺术家面对无限艺术延展可能的观点碰撞和艺术新方向,考验着自己的胸怀。另一方面,观众们面对着活跃生动的艺术作品,以介入式的观赏交流模式融入到特别的艺术审美心理之中,锻造着自己的世界观,游弋在艺术的海天之间。

二、传统视觉造型艺术品修护与推广模式的新观照

谈到传统艺术,中华传统艺术首推中原文化图式。河南洛阳是中原文化腹地,十三朝古都旅游胜地。以洛阳龙门石窟彩画艺术为例,微信模式的推广与数字修复技术为中原旅游及中华文化保护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文物主管部门设计的龙门石窟微信公众号为所有安装微信软件的游客提供了雕刻图像宣传欣赏,也提供了微信购票功能,免去了游客长时间排队等候的过程。龙门石窟的开凿从北魏开始,至今能保存下来的较完善的作品主要以石窟造像雕刻为主,彩图壁画自古在龙门石窟中就占据不多的比例,而今能展现给观众的也所剩无几,当观众面对石窟进行观赏时,洞窟内的彩色壁画多数已经严重褪色。好在,每一个提供游览的洞窟前方栏杆上都挂有可微信识别的二维码,识别后都有对该洞窟作品色彩形态的严谨修复和语音介绍功能,协助观众了解文物的面貌。

再如,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是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典范,但传统画料缺失,绘画工艺也面临失传。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修复、还原彩画的真实感和造型立体空间,将传统视觉造型艺术输入科技的新鲜血液,弘扬传承中华视觉绘画历史风貌。管理方面成功利用APP界面设计,拓展了苏式彩画的审美形式,提高了便利度,观众在鉴赏时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中华视觉图样之美。

总体而言,有了信息化的技术语言,利用新媒体视觉语境,许多珍贵的传统艺术形态找到新的继承主体,在新时代艺术展示模式中焕发了生机。

三、当代视觉艺术品展示与展厅作品宣传互动模式观照

“从2016年开始,‘科技介入’成为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在各大展览中,新媒介艺术已经形成了高调展开的状态。从近几期的各大视觉造型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出,信息交互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审美鉴赏及评价模式。

例如杭州举行的纤维艺术三年展上,地面上的屏幕在观众俯视时扫描其衣服颜色和其他信息,形成独特的纤维视频形态,不同的观众着不同服装将“创作”出完全不同的视觉形态。这也可以称作为二次创造。这样的创造,是新技术的艺术新思维,同时也是观众参与到视觉艺术创设领域中的交互新模式。例如该展览的另一件作品《杭州管道》,其完善沿革了观众观赏艺术的全新体验。观众是在一个巨型编织甬道中观看整个长廊,这种攀爬以及休憩的每一个停留和行进体验,都是观众在参与作品的过程,也是其进行互动式审美的尝试。设计师设计该作品时利用了数字媒体创设了一个可以提供给受众二次创作和体验的通道,一个审美新天地。再例如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利用音乐以及影像艺术,引导观众进入一个跨媒介的巨大构造中,迷失在不同维度的境遇,体会受众与艺术品共存的独特交互式审美境界。

新媒体视觉语言环境给每一件艺术品多种类多维度审美入口,将艺术品与观众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打破了艺术家与观众的孤立状态,使得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交互碰撞,灵感互通,将艺术的界限拓展、将艺术的偶然性无限放大。目前的展览环境中,多种类具有创新的跨界作品越发受到大众的欢迎。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造型艺术创作不同与以往,这是一个充满着新机会的创意海洋。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新媒体信息化技术,应当放眼长远,更应注意设计观众的审美过程。观众的观赏和体验丰富了艺术家对于创作之初的艺术理念之设定,艺术的确定性被打破。不论是视觉艺术家、视觉造型艺术还是展览方以及观众,开始的不自觉迷失将会渐渐被自觉的文化反思而代替,从而在新媒体交互模式中理性地自我观照并逐步推进创意。

[1]黄文卿.跨媒介,“更好玩儿”的艺术如何改变设计方法论[J].美术观察,2017.

[2]邢蓬华.移动界面的情感化交互设计[J].美术观察,2017.

[3]米满宁,陈冲.古代彩画在APP界面的设计应用探究[J].美术观察,2017.

[4]吴倩,王闻道,薛阳.美国公共艺术激励性区域规划新旧政策的对比研究[J].美术,2017.

[5]米满宁,陈冲.古代彩画在APP界面的设计应用探究[J].美术观察,2017.

G642

A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S150221)。

韩易明(1983-),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美术设计类绘画基础教学。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劲松壶”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