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功能

2017-01-24曾馨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文化

曾馨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论文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功能

曾馨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文学与文化是人文科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文化二者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文学文化研究意味着文化在人们的日常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学文化的兴起与对象功能的研究,使文学与文化的本质与价值意义得以显示出来。

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意识形态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谓是现代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文学研究对象广泛,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纷纷加入了文学文化研究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普通民众受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学的喜好也日益热切。大众文化日益普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加重,这些都与文学文化的再度兴起和功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文学文化的功能,势必要把文化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全面地了解其本质与功能。

一、关于文学文化研究

文学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化是什么?文化在人类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时人所展现的一种姿态,是一种属性的展现。”文化说到底是“人化”,文化不能离开人的存在。从人文观来看,文化意味着伦理道德、标准秩序以及社会需要的规则尺度。研究文化要从“意义”上来认识,而不是单纯地看到文化所展现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人存在的世界,海德格尔提出现代之本质是世界成为图像而人成为主体。世界在以人为中心的情况下成为了图像,人即等于价值意义。

在人类世界里,文化被区分成两大类,即俗文化与雅文化。俗文化指民众的日常生活,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重复,二是琐屑。这类日常细节往往能真实地反映民众的生活与文化状态。相对于俗文化,雅文化的形成标准更高更严,需要符合等级社会的标准和尺度。尽管文化有分类,但是文化的核心不排除任何一种特例和个体性。不排除个体性,同时追求集体性、普世性。在这种集体的交流与碰撞中,文化才能实现其共享共通的功能。

相比起文化的普世性,文学更具专业性。文化是社会大众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和接受的事物,但是文学却仅限于部分群体。文化在不断变化中,使文学从“审美”走向了“文学性”。审美是一种间接的、转化的、有自己独特规律的意识形态。正因为从文化走向受众更专业的文学,文化也就产生了许多理论和流派。对于这些文学流派和现象,文化研究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文学家借助理论来理解现实,向大众阐释现实;同时指导世界,干预现实。有的文学流派,他们关心自己文学创作笔下的世界,笔触的视觉并没有和现实紧密地联系,作品与现实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比如20世纪80年代国内文坛上兴起的寻根文学创作热潮,被一些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是一种退化。这种退化不利于文学的再发展,甚至有可能阻碍文化的正常发展。

文化研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化的研究和文化研究。一个是将人类社会的文化直接作为研究对象;另一个则是以一种文化眼光的研究视觉来看待现象与事件。文化学家更多的则是要关注后面一种,即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那么何谓文化研究?有学者指出,“文化研究是对人造物的、对人生产活动创造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意义的内在梳理”。归根结底,文学研究是文化事业回归的拓展。在过去,文学作品为政治服务,是国家政治的附庸和注脚。后来它脱离了政治的束缚,却又被金字塔内的研究者们僵化,提出了要“close reading”的理论,表明要将文化研究“放到括号里”“放到密闭的实验室中”。这种文化研究的视觉割断了文化与作者、读者包括这个时代的关联,使得文化研究走进死胡同,无法找到其意义和价值,无法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度发掘。

二、文学意义上的文化阐释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成为整个人类世界的一个梦想。启蒙运动的基础是“理性”,而理性存在的客观要素则是科学与进步。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现代科技,这个技术包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水平层面的要求。进步则从时间和内涵两个层面来看:时间上就是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年轻比年老好,进步的口号是“抓紧机会,活在当下”;从内涵而言,进步的意义是要能不断发现有价值、有技术含量的物品。启蒙运动影响了文学界,揭示了面对文学也应要有科学的手段与进步的态度。唯如此,文学的发展才不落窠臼。

在文学阐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人文性与科学性的斗争。如自然中美的存在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古典美,特征为永恒、宁静;还有一种是现代性或者说现实美,特征为瞬间、偶然。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推崇古典美,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对知性与理性、崇高与美的论述,表明所谓理性的美最终会战胜感性的美,“主观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力最终会向自然界的“客观合目的性”转向,认为古典与理性的美才是永恒与亘古的存在。但是在波德莱尔这里,现代性也是美,它是对现实的和解,即使刹那芳华,存在过即为永恒。波德莱尔认为“美”所含的现代性存在于现代世界,反对崇古抑今的美学观。正如阿多诺所提出的现代性美学理论“现代性使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是新事物的堆积。”所以说,现代性与传统的双重冲击下,文化阐释更要求阐释者们不能偏安一隅、故步自封,既要继承传统,接纳精髓;又要体会现代性的当下性和现在性。

文化阐释者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显在,又隐藏在日常生活与言语之中。阐释者需要警醒自己不能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所操控,要时刻站在民众与文化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民众切身体会并且接受这种价值,这种文化阐释才是稳定和安全的。

三、文学文化研究的对象与功能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然而文学作品既包含文学文本,也包含非文学文本。文学研究需要把二者联会贯通起来,既考虑到写作者的主体性,同时将文本内在特征与读者关系连接起来,做到不把文本封神,也不贬低文学文本,将文本当成一般的文学材料,客观中立地进行文化研究。

文化对象的民众是分类的,其种族、性别、居住环境都不同,甚至于有殖民与被殖民的区域群体。面对这些不同主体,文学研究者的态度也应该是变化的。因为文化研究者不仅是孤立地解决文学问题,也需要要解决人和社会的问题,要避免绝对主义,认识到个性与个体特征的存在。从历史上看,人类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而非单一静止滞步向前。在文化阐释过程中,既要避免绝对主义,又要杜绝相对主义,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阐释文化。任何历史必将通过叙述与记录留下痕迹,追寻前任的踪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与实践,才能最好地找到文化研究的手段与方法。

消费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了分离。高精尖的精英艺术文化,其市场价值有可能赶不上通俗化的文化产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内部结构一般呈现金字塔形,越往上走越精英化,那么相对而言受众也就越少。二是评判标准的不同。因为科学产品接受的是学科审判,面向对象是专业人士,高精尖的产品价值不会因为接受者的多少而产生变化。而文学产品既要接受专业学科评判,又要接受公众评判。毕竟文学作品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大众来买单。学科评判下优秀的文学产品,不一定能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而变成“阳春白雪”;大众喜爱的通俗文学,其文学价值和作品内的时代背景意义,也未必能通过专业的学科评判。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真正使文学作品可以被解读并且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这个词的概念已经被扩大。对文化研究者来说,文化不只是传统上所谓的精致艺术与通俗艺术,也包括人类日常生活的意义与活动。文化是对文学内在规律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寻求,如果偏安一隅容易有所偏颇。从整体上看,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化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等文学学科,目的是进行文化现象的挖掘与研究。文化研究者需要时刻密切关注社会中的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联的。文化研究关心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活动,而日常文化活动则是指某个文化中的人群是如何去进行这些事情,而这些行为与社会背后的文化意义息息相关。这些都是文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1]海德格尔,孙周兴.世界图像的时代[D].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康德,宗白华.判断力批判[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赵炎秋.学科视野下的文学与市场[D].文学评论,2014(6).

G122

A

曾馨丹(1993-),女,2015级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专业。

猜你喜欢

现代性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谁远谁近?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