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听障人士舞蹈创编方法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舞者人士残疾人

蔡 杲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广东 广州 515000)

探究听障人士舞蹈创编方法

蔡 杲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广东 广州 515000)

听力障碍是残疾人五大残障类别之一,听障人士除了听力功能丧失或减弱以外,内心与其他健全人一样渴望生活、渴望艺术、渴望美好的未来。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社会对待残疾人的行为和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不可忽略的是,当下社会对残疾人艺术的重视远远不够,他们均等享有公共文化艺术的基础比较薄弱,与其艺术相关的理论研究更是寥若晨星。论文将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和大量实践,对残疾人舞蹈中听障人士舞蹈(俗称聋人舞蹈)创编方法作理论总结,为听障人士舞蹈的实践创编提供参照。

听障人士;听障人士舞蹈;舞蹈创编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公布的《世界残疾报告》称,残疾人数量持续增长,全世界超过10亿人带有某种残疾,约占世界人口的15%(2010年全球人口估计),其中近2亿经受着相当严重的功能困难。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结果显示,我国共有8296万残疾人,占总人口6.34%。有残疾人的家庭总户数达7050万户,约占全国家庭总户数17.8%,残疾人家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83%,与之相关的人数达到3亿之多。而且有些数据我们应该重视,我国的残疾人口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在增长,即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残疾人,每40秒钟左右就会增加1名残疾人。

听力障碍人士除了听力功能丧失或减弱以外,内心与其他公民一样渴望生活、渴望艺术、渴望美好的未来。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社会对待残疾人的行为和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不可忽略的是,当下社会对残疾人艺术的重视远远不够,他们均等享有公共文化艺术的基础比较薄弱,与其艺术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艺术作品更是寥若晨星。大部分人们只知道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演的《千手观音》这一个由听力障碍人士表演的舞蹈,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与现象。

由于生理原因,听障人士在认知事物时,十分依赖视觉,这可能使其仅了解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笼统、单一,往往容易导致语言发展受到某种逻辑思维的限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舞蹈时内在表达则过于空白。但他们在视觉上往往有超越一般人的天赋,观察敏锐、直观感强烈、模仿能力较强。在认知的习惯上,优先考虑具体的形象思维,善于记忆特定的事物,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感记忆,与健全人没有明显差异,甚至还优于健全人。在舞蹈创编中要认真关注听障人士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舞蹈创编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创编、教学质量。

一、听障舞蹈表演者的特性

(一)听障人士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的认知,经过自身储备的知识多次加以联系,最终通过语言、肢体、情感得以表现。听障人士的思维模式与健全人的思维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无法听到外界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手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学习。由于自然手语(主要用于听障人士之间的交流)常常缺乏完整的句子结构和文法手语(主要用于官方翻译和课堂教学)的词汇数量有限(最新《中国手语》修订版收录词汇共5000多个),无法避免地局限了听障人士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点”思维

当前,听障人士的语言思维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在沟通交流时聋人一般只用到主语和动词且前后语序混乱,语言的发展受到制约必定会使思维模式的建构受到影响。举例说明,如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感谢信:“学校离我的家大约89.8公里好远,乘车两个小时太久。老师想拿饼干送我,对我说乘车我肚饿,吃了,没想到老师关心我,让老师拥抱我,之后心里好痛容易泪哭,拿出纸巾给我,我擦干眼泪,感激地望着老师,老师笑,接着拥抱,我感觉太幸福了!”这段话是由高三毕业的听障学生所写,在一般人看来以上语句全是病句,语序颠倒、句子成份不全、逻辑关系混乱、词语单调、用词不当等,但在听障人士的人际交往中这种表达是常态,几乎是每个听障人士都会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的表述中只有重点词和关键词,因此呈现出来的是较为单一的“点”思维模式,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在舞蹈中聋人容易做到单个动作的展现而缺乏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的起承转合。

2.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人们习惯用以往成长的经历、曾取得的经验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去了解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听障人士在舞蹈时惯性思维的问题尤其突出,一般健全人演绎不同的舞蹈首先是感受音乐情绪或舞蹈质感的不同,但听障舞者只是感受到不同舞蹈动作的连接,如某些肢体动作相似,他们则先用惯性思维进行思考和展示动作,而忽略舞蹈动作本身。

在学习一个新的舞蹈时,听障人士首先学习模仿新的舞蹈动作及动作顺序,其次由老师告知与舞蹈动作相对应的音乐节拍:用数字代表节拍、附点用实心拳表示,手语老师指挥的每一个数字(拍子)或动作都代表着某个相对应的舞蹈动作,熟悉动作与节拍之后听障舞者才能知悉舞蹈动作的质感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老师在讲授新动作时动作不宜过长、过多,尽量在1-2个八拍以内不停重复训练5次以上,方可进入下一组新动作,练习过程中必须在短时间内强化聋人的身体记忆。聋人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忘性大,编导如在听障人士记忆动作后修改舞蹈动作,则会比较困难,因为听障人士一旦熟记动作后肢体已形成固定记忆,看到手语老师的指挥动作则会习惯性地反应出原先的舞蹈动作,修改动作会造成听障舞者的记忆混乱。

3.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是指以感知事物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单凭自己的直觉、联想和个人感觉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听障人士在丧失或减弱听觉能力后,主要是依靠视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进行感知活动,其中视觉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个时候,听障人士往往容易只看到事物的外在表象,把思维固定在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对象上面,所认知和了解到的全部也许只是局部,而且受“第一印象”或“刻板印象”所牵引,不去了解更深一层的本质意义和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缺乏事物内部联系的逻辑关系。因此听障人士很多时候不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对事物、问题的理解认识较为肤浅,也难以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许多的局限性,有时还会导致出现固执、执拗的现象,他们一旦认定了就难以改变,在思想上表现出主观性与片面性。

(二)听障人士的学习特点

由于生理原因,听障人士在认知事物时,十分依赖视觉,这可能使其仅了解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笼统、单一,往往容易导致语言文字发展受到某种逻辑思维的限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视觉上往往有超越一般人的天赋,观察敏锐、直观感强烈、模仿能力较强。在认知的习惯上,优先考虑具体的形象思维,善于记忆特定的事物,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感记忆,与健全人没有明显差异,甚至还优于健全人。

1.从死记硬背转到直观感受

听力障碍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因此他们的直观形象记忆比较快,保持的也比较好,也容易回忆出来。相反,在缺少语音的帮助下,他们对语言材料则不太容易记住,保持和再认相对要差,直观形象的意义缺失。听力障碍学生背课文时常常感到鼓噪无味,机械识记多,意义识记少。

2.将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中使用论证、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过程。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一般健全人从小到大的教育培训方式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然后在一定程度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相互转化,从而使逻辑建构更完善。但在听障人士中却有所不同,由于听觉障碍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发展上的滞后性,同样影响到听觉障碍人士的思维活动。这反映在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较长时间地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特点。如以下一段话:“远处的角落里突然响起悠扬的琴声,此刻我的心才回归到心灵的沃土,仿佛没有一丝波澜、平静如无风的海面,丝毫看不到先前的波澜壮阔。”由于“悠扬”“波澜”“丝毫”“波澜壮阔”等词语无法用手语准确表现,因此大大限制了听障人士对文字的理解,一些难度较大或抽象的词语一般都要用其他基础词语或形象词语代替,所以他们的抽象思维很难得到培养和训练,所以在对听障人士的舞蹈创作和教学中只能将形象思维充分发挥到最大作用。

3.听障人士的表演心理

人们首先通过感知、表象、记忆、想象、意志、情感、推理、判断等心理与思维作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目的是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其次,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多重矛盾,我们应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比如在研究表演心理的过程中,演员把所塑造角色的心理揣摩透了,其他方面如导演的二度创作、观众的审美等诸多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同时,知识的积累和内心感悟是一个在认识上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进步的取得需要长期努力,当外在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达到澄明感悟的境界。

“所有人的人生,都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听障舞蹈家邰丽华的自白。许多听障人士都会说到:“我们虽然听不到声音,无法用话语诉说,但是我们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灵活的双手,可以通过它们与人们交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和健听人士一样只是沟通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广东有一群听障舞者,他们一直用“舞蹈精彩地生活、用艺术充实心灵、用激情演绎生命”。每次当我走入舞蹈排练室为听障人士排练时,就像走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偶尔会伴有爽朗的笑声和带有情绪色彩的声音。在学习舞蹈中,他们会比一般的健全人学习更加困难,每次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手语老师会给他们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鼓动士气激励前进,事实证明也颇有成效。

二、听障人士舞蹈创编方法的理论依据

(一)舞蹈心理学的艺术想象对于听障人士舞蹈二度创作的启示

想象力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和艺术再创作的推动力,艺术想象是艺术形象的塑造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听障舞者在刻画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时需基于作品整体的构想,按照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的要求进行二度创作。

1.艺术想象的特点

艺术心理学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在艺术家头脑中以平时积累和储存起来的表象为材料,以围绕一定意象(主题等)构思出一定艺术意象为目标,经过对表象的分析、修改、夸张、虚构、强调和组接等加工作用,在意识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舞蹈中的艺术想象是舞者在舞蹈学习、舞蹈排练、舞蹈表演中建立起来的,它与学习、生产、社会实践密不可分。艺术想象是现实和舞蹈之间的桥梁,编导的创作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以及观众三度创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要依托艺术想象才能完成,它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对舞蹈内涵情感的理解、演员的二度创作、最后舞者呈现作品这些都需要艺术想象和关联想象进入,包括在普通的舞蹈基础训练时,也需要通过意象去感知体验。

2.艺术想象在二度创作中的重要性

艺术想象在二度创作中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调节。它是从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所感受到的事物里将与艺术作品相契合的共通点提取出来,并转化为实际作品,一个作品的诞生必须经历了无数的艺术想象和实践,艺术想象和实践交叉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进行二度创作之前,舞者首先要充分了解编导的意图,深刻体会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对作品深入剖析,把握舞蹈的风格、明白舞蹈的内在情感后进入二度创作,经过一番准备,可以让舞蹈艺术的魅力充分得以展示,舞者才能准确且较好地传达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

3.听障人士在二度创作中对艺术想象的运用

听障人士舞蹈是以听障人士为主体,以舞蹈表演为基本创作媒介的艺术,是针对编导的意图和创作而展开艺术上的想象和再创造,也就是说,听障人士舞蹈也是一种需要二度创作的舞蹈艺术。由于听障舞者身体机能的原因,因此在他们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编导的意图是个关键。

舞蹈《我,有一个梦想》是我创作的一个听障舞蹈的独舞,创作初衷是缘于曾经有一名听障舞者对我说过的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我突然醒来你们突然就可以听到我美妙的声音,然后所有健全人和聋人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手拉着手,一起把尊重传播到世界各地,把爱带给每一个残疾人,让所有的残疾人都能够幸福!”在创作舞蹈之初,我没有像给健全舞者排练创作顺序般先学习舞蹈动作,而是把我的创作意图告诉听障舞者让她有个艺术想象,然后再做关于“彷徨、害怕、痛苦、失落、无助”等面目表情和加以气息的训练,接着才能进入舞蹈的肢体动作创作。因为听障舞者几乎大部分人都没有进入到专业舞蹈学校学习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所以不能像健全舞者一样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做出快速的反应,所以他们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先有艺术想象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听障舞者在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上无法达到健全舞者的高度,所以除了仔细教授动作和“扣”动作以外,重要的还有对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表达的训练,需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与引导,让听障舞者通过艺术想象找准定位再进行二度创作。无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舞蹈创作排练中,这点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专家老师和观众在观看表演后,跟我说到:“这个舞蹈虽然没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但演员的表演能媲美许多专业舞者,面目表情和内心情感表达恰如其分、扣人心弦。”

(二)舞蹈心理学的舞蹈意象对于听障人士舞蹈形成的意义

“意象”一词早就见于我国古代的典籍。如《周易》就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象原是一种想象表象。是由创作者通过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把抽象物象到具体形象的一种艺术形象,按照字面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1.从舞蹈意象到舞蹈形象

舞蹈意象主要是来自于社会体验和生活感受,也就是说“舞蹈来源于生活”,而舞蹈形象则是“高于生活”。舞蹈的媒介是身体,舞蹈作品是通过千变万化的肢体语言而组建起来,用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意象为“虚”、形象为“实”,“舞蹈的‘虚’是全部建立在‘实’的人体动作的基础上,就舞蹈而言,应采取避实就虚,这对舞蹈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方式。”在听障人士舞蹈的创作中更应如此。例如,广东省残疾人艺术团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并取得第一名的节目《日出日落》,就运用了避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日出日落》并没有对“日出及日落”有着直接表现(这是避实),而是一直在表达向往美好、日出而作、人生充满希望等(这是写虚)。舞蹈虽没有过多的情节,但从头到尾节奏紧凑,而且服装设计巧妙,六名男舞者光着上身,下半身是条裙子(可两面穿)一面黑一面红,在舞蹈初始是黑色露在外面,在舞蹈高潮部分通过旋转和挥舞将红色那面展现(象征有希望的红日,紧扣题目),舞蹈的意境便立即形成,舞蹈《日出日落》是近几年来,十分难得的听障人士舞蹈作品。

2.舞蹈意象在听障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意象就是人在心里空间里通过艺术想象对感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新形象,这个新形象与原来人脑中的接近客观现实的记忆表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是产生艺术美的关键。舞蹈艺术并不像文学艺术一样,可以通过文字将内心情感细致描述出来。由此,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孕育,“象”是由创作主体的“意”进行改造和生发的,“外师造化”成为意象孕育的基本条件,“中得心源”才是起到决定性意义的关键,这也正与听障人士的学习特点相符合。听障人士在交流或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他们习惯是提取关键点重新组合成自己所能理解的范围,这也正符合在舞蹈创作中并不是用舞蹈去将文字的逐词逐句表述出来,而是通过关键点的提取再通过意象的整合,然后用肢体表现出来。例如我创作的听障人士舞蹈《空巢》,只是提取了关键字“空巢老人”这四个字来进行创作,让听障舞者将空巢老人这个群体的一些形态、表象和情感表现出来,从而让观众进行思考。

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意象的形成。意象孕育源自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悟,而意象的形成更多则是创作者内心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优秀的舞蹈作品形象,离不开科学地运用艺术创作思维。舞蹈意向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且意象的留白使得舞蹈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以及观赏性。

三、听障人士舞蹈创编实践方法

(一)舞蹈意动法

1.外在体验

舞蹈意动法就是将舞蹈意识转为舞蹈动作。在舞蹈创作和表演中需要大量的表象材料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基础,在看到产生一个意识的同时几乎可以转化为动作的表达,所以在对听障人士进行舞蹈教学、排练和创作中要培养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大量观看舞蹈作品、引导他们多读书去增加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让编导个人站在听障舞者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世界。

2.内在体验

内在体验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是编导根据听障舞者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创作,这是意动法的重要方面。即使编导和舞者在外在体验具有丰富材料,但是舞者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在体验,也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要注意对听障舞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的内心情感丰富起来。由于听障人士特殊的思维模式,根据其“点”思维的特点,在启发其内在体验时,语言要精简,可直接将情绪感受说明,做情感动作训练和情感表达。

3.艺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过外在体验和内在体验后,舞者要将两种体验的感觉迅速在大脑中,且不断地加强练习。要用各种表演方式去验证大脑中的意象,通过动作的表现来实现它的价值。听障舞者应该常在艺术实践中练习、验证意象的想象、动作的实现是否能相互转换、灵活运用,从而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形象导舞法

善于模仿是聋人的天性,用形象模仿的技巧来弥补动作表现的不足是听障人士舞蹈创编方法最突出的方法之一,尽可能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舞蹈中,我们会下意识地让听障人士集中精神地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认真做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及形象模仿得训练,特别是联系面目表情和模仿小品的肢体语言,他们天生在视觉上的优势足以令到他们能够在表演上惟妙惟肖。

(三)情感导舞法

编创舞蹈时,要时刻注意舞蹈动作与手语老师的配合,手语老师指挥是否达到可行性和观赏性。在舞蹈表演时,除了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表达情感以外,还有肢体语言的情感抒发也不能忽略,三者相互融合统一,缺一不可并要在表演中从头至尾贯穿始终。听障人士在对于动作中所表达情感时由于自身的原因,会存在一定的迟疑,而手语指挥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舞动动作中所含有的感情要对于听障人士进行最为直接、有效的讲解,帮助他们对于整个舞蹈动作的情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给学生做动作示范时,老师需要夸大动作,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要夸张化,从而要聋生能够尽快抓住重点。在指挥节奏的时候,老师有时还需要“跺地板”“强调手势”“蹲下”“给重要信号”等夸张动作,尽力激发学生感受到情绪和节奏,从而转化到其的内在情感并抒发,能够将其自身的情感更加灵活运用。

(四)身体触碰法

在沟通交流中,肢体触碰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例如在我们婴儿的时候,身体的接触是我们最先接触并且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亲吻、拥抱、轻抚都会给人带来不可言喻的安全感,所以在与听障人士交流时这种最原始的沟通表达方式会比较有效,而且传递的信息更加直接,更易表达和令人感受深刻。在舞蹈《生命》的排练过程中,要让听障舞者感受到心跳的声音以及血脉的喷张和血液在流动,需要像触电一样的感觉。但是无论老师们怎么用沟通启发,领舞演员都无法领会到编导所的要求的感觉,这时我走到她的身旁,双手握着她的小臂,像拧毛巾一样使劲拧她的胳膊,接着紧紧握着手腕让血液慢慢流动甚至令到手掌变凉时再突然松开,用我的双手去让她感受到了用言语无法表达的肢体感受。在创作和导舞时,遇到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

(五)器械(道具)辅助法

器械(道具)辅助法一般是用于舞蹈课堂基础练习时,听障舞者有时无法正确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或体验不到准确的肢体感受,所以往往需要借助道具或器械辅助,最常见的道具是弹力带。比如双手扶把站立“一位”时,需要舞者找到腿部的外开旋转感觉,这时可以借助弹力带把腿部从内侧向外侧螺旋旋转,从脚腕一直缠绕至大腿根部,这时可以让舞者感到肌肉的提拉以及螺旋式地外开,可以明显地体验腿部肌肉如何外开旋转。听障舞者还有一个离不开的道具是——“大鼓”,听障舞者在日常训练中,通过老师敲打大鼓,使得空气和地板产生震动。地板的震动可以从学生的脚下,传递到中枢神经,然后再输送到大脑,让学生留下印象。老师“跺地板”的原因,同理可证。

由于听障舞者生理的特性,有时用对待健全舞者的沟通方式和排练模式不一定能够适用于他们,因此我们需要在创作、排练和教学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去因材施教,而不是千篇一律用同一种方法对待。

四、结语

现今对于残疾人艺术方面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成熟的机制支撑,而导致残疾人文化艺术发展停滞不前。欧洲早在18世纪残疾人文化就已经有一个初步形成的体系,中国仍还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多方探索,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特点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也可以作为一项技术帮助他们就业。残疾人文化艺术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在实现温饱的情况下发展精神生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必须动员全社会,毕竟残疾人团体是弱小的,因此要在社会的热心帮助下、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才立足于基层,大力发展残疾人艺术。

[1]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春玲.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锦云.表演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隆荫陪,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M].北京:北京艺术出版社,1993.

[6]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9]彭瑶.由《千手观音》探究听障人士舞蹈教学方法手段[D].北京舞蹈学院,2015.

[10]邓朴方.文明与进步的呼唤[J].求是,1992.

[11]中国残疾人联合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0804/ t20080407_387580.shtml.

J711

A

蔡杲(1989-),女,广东省廉江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舞者人士残疾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舞者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风中的舞者——蜡梅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WHEELS IN MOTION
我骄傲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