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尔克孜族舞蹈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

2017-01-24阿衣加玛丽吾不力哈斯木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舞蹈民族

阿衣加玛丽·吾不力哈斯木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柯尔克孜族舞蹈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

阿衣加玛丽·吾不力哈斯木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古代柯尔克孜人的文化生态是指柯尔克孜民族及其游牧先民们更多的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游牧、采集、劳动、战争、婚嫁等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态和舞蹈艺术,柯尔克孜族舞蹈既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柯尔克孜族舞蹈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本文主要在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环境、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柯尔克孜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做了探讨。

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生态;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一、柯尔克孜族概况

聚居在我国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柯尔克孜先民,最初居住在我国北方叶尼塞河流域,柯尔克孜族仅在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对其族称有不同的音译。我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目前有18万余人口,大部分居住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部分散居在伊犁特克斯、黑龙江,新疆南疆乌什、阿克苏、博乐、精河、巩留、塔什库尔干等县级牧区。柯尔克孜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属于粘着语类型。有36个音位,辅音22个,元音14个,长元音是柯尔克孜语的特征。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 柯尔克孜人民自称“草原人”,他们继承了游牧民族共有的文化,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业。柯尔克孜族的物质生活同经营畜牧业有密切联系,衣、食、起、居都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这种草原风情浓厚的生活方式让柯尔克孜族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因草原自由奔放的生活,他们有着各种节日欢庆,并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托尼”之礼用于送给客人或敬神等正式场合,“托尼”代表了柯尔克孜族最神圣的物品。柯尔克孜族的重要标志就是 “卡勒帕克”,柯尔克孜族不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穿坎肩。古代的柯尔克孜族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迁入天山以后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柯尔克孜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有史诗叙事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寓言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积累形成。柯尔克孜族人民具有勤劳勇敢、爱憎分明、追求美好生活等淳朴、善良的精神风貌。在柯尔克孜族史诗中,最具有代表性、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英雄史诗《玛纳斯》。

统计入组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宿迁市人民医院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因打鼾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者,入组321例男性患者,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为(61.2±10.5)岁。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所有患者被分为OSAHS组(208例)和对照组(非OSAHS)(113例)。OSAHS诊断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3]。排除标准:已经确诊OSAHS并且长期使用正压通气治疗者、其它类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包括中枢性及混合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口咽鼻部严重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影响呼吸肌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环境

柯尔克孜文化早在公元5世纪,柯尔克孜人使用鄂尔浑——叶尼塞文的基础上兴起,可以清楚地看出古柯尔克孜人依据大自然的变化、生产生活的各种形态和动态创立了自己的文化,柯尔克孜人民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游牧民族主题的发展史长达一千多年),并且融入了汉文化、喇嘛教文化、萨满教等,创造和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具有柯尔克孜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一样,在艺术发生之前,古代柯尔克孜人更多的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游牧、采集、劳动、战争、婚嫁等生活场景,来获取快感。狩猎文化踏向草原游牧文化是柯尔克孜族舞蹈的渊薮。柯尔克孜族发祥在叶尼塞河流域山林之地,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拟兽舞蹈”成为了柯尔克孜先民首选的表现内容,在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喇嘛教等,迁入天山以后也就在16世纪中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但直至今天,在许多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背后,在他们信仰的底层,依然可以看出曾经在其先民身上发生过影响的喇嘛教与萨满教等宗教信仰的痕迹。在历史中柯尔克孜族崇拜太阳、自然、天地、图腾等。这种宗教观念让柯尔克孜族认为天空出现打雷闪电现象,便是神箭手放出的箭,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皆有神灵,生活的所需都是太阳和天地的恩赐,所以对太阳和天地顶礼膜拜,这种膜拜的形式是柯尔克孜族舞蹈的雏形。后来演变到,萨满教巫师在驱魔治病时用火把跳舞,这种舞蹈叫“巴克西比依”,还有各种节日里,人们欢聚在一起举行拜火仪式,这种火的崇拜就体现在了柯尔克孜族舞蹈上。因此,柯尔克孜族舞蹈的起源可以看作是对自然、太阳、天地崇拜的演变。

三、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

柯尔克孜族舞蹈既有民族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它集中地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信仰、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形成了多样性。柯尔克孜舞蹈文化,从狩猎的模仿、巫术的模仿、图腾的模仿到萨满的模仿,正是一个从无观众、到假设观众、再到现实观众的发展过程,柯尔克孜族舞蹈具有十分鲜明的表演形式,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柯尔克孜舞蹈一直保持了民族的自娱性和群体性,舞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柯尔克孜人居住的毡房里顶部有个圆形的大窗,这种大窗叫“吐温独克”,是用来通风和采光的,《吐温独克》是与柯尔克孜族居住风俗有关的舞蹈之一。舞蹈是以“吐温独克”为道具的群体性舞蹈,动作多以托起“吐温独克”跑转圆圈为主,舞蹈动作体现出柯尔克孜人对白毡房的爱戴与敬意。刺绣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必备手艺,而且也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代表性工艺,对柯尔克孜族姑娘们来说,壁挂是贵重的嫁妆,婚前早做准备,而小伙子们往往会以壁挂绣制手艺的精美程度,来做为自己选择新娘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为了歌颂妇女们的勤劳便有了民间歌舞《萨衣玛奇克孜》。“萨衣玛奇克孜”意为,“绣花姑娘”,是体现柯尔克孜族妇女刺绣艺术的舞蹈之一。在舞蹈中,舞蹈动作单一,多用手臂来模仿刺绣的动作,整个舞蹈体现出柯尔克孜族妇女心灵手巧、勤劳刻苦的精神。柯尔克孜族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快乐的舞蹈元素,当节奏欢快的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姆孜音乐响起时,一群柯尔克孜族姑娘在草原上跳起酿马奶酒舞。《马奶酒舞》多以女性表演,表演柯尔克孜妇女在草原上自己挤马奶,自己酿了酒,自己喝醉了,她们那种醉态的形象,舞蹈动作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女性之美,陶醉于幸福的生活,整个舞蹈体现出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挤奶舞》是柯尔克孜族典型的劳动舞蹈之一,舞蹈表现柯尔克孜妇女挤奶、酿制酸奶和马奶的过程,主要动作有拍奶、挤奶、晃袋及“叉腰耸肩”“抓袋耸肩”“点步盘手”等。柯尔克孜族舞蹈这种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也是其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维系。

1)低密度负荷区10 kV线路的最大供电半径受到负荷分布状况的显著影响,居民负荷越集中于线路的末端,最大供电半径越小。

四、柯尔克孜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柯尔克孜族舞蹈作为草原文化中特有的历史呈现,主要是以其自身的创作和表现为坐标来传承其文化精神和审美功能,流传于“居欧尔噶毕”、“克摸孜毕”“加尔阔尔玉修”婚俗文化形式的舞蹈,是柯尔克孜族舞蹈中最具民族特色、也反映柯尔克孜族生态文化意义的舞蹈之一。这些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曾受到封建社会的严令禁止,但是民间跳传统舞蹈的习俗并没有从此偃旗息鼓,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依然在草原上不断衍生、一代又一代传承,成为柯尔克孜族草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歌舞艺术形式。传统的“吐温独克毕”“萨衣玛奇克孜”“萨尔达勒克孜”等舞蹈传承中,舞蹈编导们不断地创新加工,运用了多种表现形式,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的深索,把传统和现代化的舞蹈语汇融入到一起。现今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柯尔克孜族舞蹈作品,离不开历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同时也离不开创新,在保留原有柯尔克孜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元素,走向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传统柯尔克孜族舞蹈通过传承与发展的过程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忠实地记录着这一时代的变迁。一个遥远的历史走来的柯尔克孜人,不仅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新的艺术形式。

五、结语

在学习传统柯尔克孜族舞蹈的基础上去发掘新的知识,继承与发展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生态的同时不断创新与进步,柯尔克孜舞蹈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现今,对草原文化与柯尔克孜舞蹈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必将是未来柯尔克孜舞蹈艺术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责任和使命。

[1]董秀团.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柯尔克孜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菁葆.柯尔克孜族音乐舞蹈[J].海口经济学院艺术研究所,2009.

[3]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族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买买提艾山·托乎达力.中国柯尔克孜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G71

A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族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多元民族
家乡的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