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历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2017-01-24高亚龙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高亚龙

(莆田市委党校,福建 莆田 350000)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历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高亚龙

(莆田市委党校,福建 莆田 350000)

加强党性修养,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成功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本文梳理了党性与党性修养的内涵以及党在各时期对党性修养实践,并提出应从常态化教育、制度建设以及个人修养等三个方面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 党性修养 思想教育 制度治党

一、党性与党性修养

在党的建设中,“党性”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如何准确理解党性和党性修养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新形势下进行党性锻炼不可回避的问题。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党性修养锻炼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此必须重新科学的认识党性与党性修养。

(一)党性的概念及其内涵

笔者认为,党性应包含两个层面,即政党的党性和党员的党性。所谓政党的党性习近平同志对其有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1]政党的党性主要通过政党的纲领、章程、宗旨、组织、奋斗目标、根本制度等表现出来。如何来理解政党的党性?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分别是阶级性、纪律性和人民性。

首先,阶级性回应的是“为了谁”的问题,是党的凝聚力和根本立场的体现。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建党伊始,就指出:“共产党人应向全世界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共产主义的幽灵。”列宁更指出:“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2]而我们党的党章的开篇就明确规定了共产党的理想、目标和性质,这是我们党最根本的组织原则也是我们党吸引有志之士为之不断奋斗的鲜明旗帜和力量源泉,“两个先锋队”的概括,一方面表明了党的鲜明阶级性;另一方面,也阐述了阶级的新变化,在阶级变化的今天,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有了新的内涵。党的阶级立场,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通过为人民服务和谋利,团结群众,凝聚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其次,纪律性回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是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执行力的体现。共产党之所以有生命力,除了其具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高尚的奋斗目标外,还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建设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党对党员的要求上,党一开始就严格的吸收各阶层的先进分子成为党员,并在日常中重视党员的素质的提高,“三会一课”制度、党内政治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等都保证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最后,人民性回应的是“依靠谁”的问题,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党。其“人民性与党性”从来就是统一的。一方面,人民性是党性主要来源和根基。党决策的制定和奋斗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的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只能由其中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来体现。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和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才能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智慧,形成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群众的实践。

而党员的党性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的话那就是要求党员站在党的立场去思考和行动,把党性原则外化为党的纪律进行严格要求。党员的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党性的实践性;二是党员与个性的统一。党性的实践性主要是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关键,[3]这就要求党员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改造自我和增强党性。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全面论证了党性和个性的关系。一方面个性是党性的基础。毛泽东指出:“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4]党员应在党性的原则下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党性高于个性。毛泽东说:“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党性,也有个性。这种个性必须是与党性统一的。”[5]党员应在党性的原则上来发展个性,当个性与党性发生矛盾时,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性。

(二)党性修养的概念与内涵

在延安时期,刘少奇针对党内存在一些问题,首次提出党性修养概念,所谓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身最本质的改造,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6]从而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其中党性修养的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政治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根本

政治方面修养的目标就是使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每个共产党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础

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权利,而不可避免地尽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7]政治上的清醒与鉴定、精神上的高尚,也离不开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这就需要共产党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论素养和认知能力,优化思维方式,保持头脑清醒,指导工作实践。

3.思想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关键

作为共产党员,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需努力培养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严格按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严格的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4.专业素质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必要条件

党员干部不仅要有理想,更要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而实现理想是需要真才实干的。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学习中行动和在行动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并且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

5.作风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

领导干部不仅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更是各项方针路线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对社会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领导干部的作风是风向标,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人民群众中领导干部作风具有引导性,好的领导干部作风会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党的伟大事业,以良好的党风促进政风民风。相反,一个坏的领导干部作风,会影响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将催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6.组织纪律修养是党性修养的保障

党的纪律是党的战斗力和执行力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和服从党的纪律。在我们党内,党员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讨论党内事务,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但是,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肆意妄为。党员干部要做到坚持“四个服从”,与组织上保持高度集中统一、行动上保持步调一致,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历史实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对党性修养建设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思想建党阶段、运动整党阶段以及制度治党阶段。

(一)思想建党阶段: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责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党的二大明确了党的性质,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而是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8]但由于党还处于幼年阶段,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掌握得不够,对中国革命的特点缺乏正确地认识,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一切从本本出发,从外国革命经验出发,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致使党内存在着各种思想的错误,不可避免地导致党的政治路线的错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直接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特点,注重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党性建设的路子。那就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它对于党的发展壮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城市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广大的农村由于反动势力的薄弱,为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和行动空间。随着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快速发展,党在农民中大量发展党员,党员成分十分复杂,党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何在农村斗争的条件下保持党员的党性,成为党面临的新课题。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9]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方针,要求从党内教育做起,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囿于共产国际的脱离实际的指示以及党内的斗争的激烈,忽视正确的意见,导致在1927年到1932年五年的时间里,党内连续三次出现了背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党性原则的“左”倾错误,重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为此,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为党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号召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这就首先要在思想上整顿,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保证党员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更在思想上入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10]而随后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冲破了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教条主义束缚,确立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树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使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普遍的、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和增强党性的教育。

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及时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可能滋长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为党执政后的党性修养可能面临的问题打了“预防针”并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实践证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复杂革命环境下指导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前进的成功经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丰富与发展,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也为党进行党性修养的提供了有效、独特的途径和方法。

(二)运动整党阶段:采用运动式治理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党如何在新的条件下保持革命精神,巩固执政地位,领导现代化建设,是党执政后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保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防止党员干部以功臣自居,滋长官僚主义、沾染不良风气、贪图享乐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查处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一系列的腐败案件,表明了整党治党的决心。但由于历史惯性的思维,更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党仍然以革命党的方式领导现代化建设,进行运动式整党。虽然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经历了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开展了错误的整党实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运动整党,为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也为之后的党性修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一方面,不能过于依赖党的思想建设。不能把它作为万能的法宝用于解决党内的一切。不能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统统归结为思想认识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党的制度化建设。邓小平强调:“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11]虽然运动整党是一种集中解决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突出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自我净化行为。但其容易流于表面且一经发动就难以规范,容易发生过火行为,容易被党内把持一定权力的坏人所利用,即使及时发现予以纠正,对党的事业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

(三)制度治党阶段: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思想建党是第一代领导人重要的党性锻炼的形式,而“制度治党”则是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汲取“文革”教训后提出的重要治党概念。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承继历史经验基础上,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逐步完善了党性修养建设的途径。

1.思想建设方面:全面开展党性学习教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进行了10余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如十二大后开展的整党活动,十四大后开展的“双学”活动,十五大之后开展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讲”教育活动,十六大之后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十七大之后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十八大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以后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等等。尽管每次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力地推动着全党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党性建设的加强,为党在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理论概括。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12]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党性修养建设探索走出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3]一方面,通过思想建设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价值支撑,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并建立对制度的敬畏感,形成制度理性、制度自觉和规矩意识。另一方面,以《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的出台为标志,通过逐步建构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从而保证为思想建设提供良好的秩序和环境保障。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的启示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中历久弥新的命题,是伴随每位共产党员终生的必修课。而党在各时期增强党性修养的历史实践更为我们当前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笔者认为因从常态化的党性教育、制度建设和个人修养等三个方面来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一)健全常态化的党性教育长效机制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基础

党性修养的提升,并非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党性教育来实现。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形式和平台,使党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为此要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和锻炼的长效机制。

一是党性意识养成机制。“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14]学习是获得党性知识、提高党性修养的根本方法。为此要重视理论学习,以党员权利保障、党员能力增强、党员责任落实、党员行为约束等作为内容系统地学习,有效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党性修养。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对党的价值目标的高度认同、自觉践行以及内化为对党的忠诚。

二是党性锻炼实践机制。党性锻炼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党员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党性实践与岗位实践、党性的考核与岗位考核、党性激励和岗位激励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党性锻炼。使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道德,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以出色的业绩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并通过业务发展目标激励,为党员创设合理的业务发展目标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宣传学习榜样激励,树立和宣传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学习榜样等方式,使得党性的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是党性修养锤炼机制。党性修养锤炼机制的基础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从制度上保证数量,从内容和形式上提高质量。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利用组织优势锤炼和提高党员的党性。

(二)推进制度建设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

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15]

一是注重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设。一方面,重视制度要素的建设。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形成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为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制度要素之间系统性的有效衔接。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防止制度成本虚高以及制度内耗和价值贬损。

二是加强制度执行力。执行力是制度运转的基础,为此必须做到制度一经出台,就严格执行,而不能是“制度上墙”成为摆设。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反对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从严管理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与约束,使领导干部做到法无例外。要强化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等规避的行为,让违反制度者付出应有代价,增强制度的威慑力。

(三)增强个人修养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

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16]这就要求党员自觉以党的先进性要求为标准,处理好自律、他律和律他三者的关系。一要注重自律,自律就是要以党性为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自觉进行党性修养。二要重视他律,他律是个人成长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要依靠党的纪律约束、法律约束和自觉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三要敢于律他,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正面帮助、敢于监督惩恶,彰显扶正祛邪风尚。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律他是职责,三者统一于一身,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摘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3.

[2]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2.

[3]毛泽东选集 (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26.

[4][5]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6:340,417.

[6]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99.

[7]列宁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84:367.

[8]中共中央文献选集(1921-1925):第一册[M].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0.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77.

[10]毛泽东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J].党的文献,2004(1).

[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95,333.

[13]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8.

[1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6:334.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5.

[16]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人民日报,2008-5-13.

责任编辑:夏明珠

2017-05-15

高亚龙,福建省莆田市委党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