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制路径

2017-01-24程惠英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合肥发展

程惠英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合肥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制路径

程惠英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十三五”时期,加快构建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拓展双向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技术低碳化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是合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合肥在经济基础、创新能力、区位交通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此,合肥应建立思想理念转变机制、产业体系重塑机制、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供给质量提升机制,实现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合肥 现代产业体系 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业体系更新速率加快是世界产业的共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如何紧抓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拓展双向化、产业技术低碳化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是合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合肥应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生产工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一、建立思想理念转变机制,着力强化“三大思维”

一是强化全局思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新理念、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创造着巨大需求。合肥要置身于全球创新的大格局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阻碍创新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紧盯新一轮技术创新趋势,明确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抢占创新浪潮制高点。聚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目标,培育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平台,丰富创新形式,拓展创新范围,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模仿、追随向领跑迈进,把合肥打造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高地。

二是强化集成思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的内涵、领域逐步扩大,由科学技术创新向与之相关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在内的集成创新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合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不断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不优、创新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支持经济发展的体制转轨、人口红利、投资、自然资源、外资外贸等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合肥要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人才高地、环境优美的生态高地、独具魅力的文化高地、高效廉洁的服务高地”,就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强化集成式思维,摒弃分离式思维,实现观念、主体、载体的联动和聚变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发展轨道。

三是强化融合思维。“跨界”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将占据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因此,合肥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利于融合发展的理念、措施和体制制约中解放出来,用融合思维剖析问题,用融合思路解决问题,勇于求新求变,不断深化和升级对融合发展的理解认识。不断开拓融合发展的新领域,加大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努力实现以传统行业向“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转变,确保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动力、新价值、新业态。

二、建立产业体系重塑机制,着力优化“三大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第一,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以“工业4.0”为主要标杆或重要参照系,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框架指导下,结合合肥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努力把合肥制造业发展战略主攻方向调整到基于CPS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要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加快大数据挖掘,尽快实现工业生产从规模批量到定制生产、从全能性生产到网络性生产、从制造业信息化到制造业互联网化的转变,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工业变革的需要。第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更高水平有机融合,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积极发展电商物流,推动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合肥金融后台建设,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企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以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开区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依托,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培育扶持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大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其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整合区域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全面实施旅游业提升计划;发挥合肥市独特区位和生态优势,高起点规划发展面向长三角市场的养老服务产业,承接养老服务转移。第三,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蔬菜、畜牧、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推进粮食高产增效,做优区域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业态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产品供给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加快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

二是优化行业结构。第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今后要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应急产业等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加以突破。第二,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一直是合肥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也是合肥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和压力点。今后传统产业要以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以产品升级与企业功能升级为主要路径,以新产品研发、“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为抓手,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绿色化转变。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三是优化企业结构。产业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大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组织结构。合肥应大力支持行业内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培育打造骨干企业;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剥离生产工艺,建立专业化配套企业。扶持发展一批 “专、精、特、优”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合肥优势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名牌产品、重点项目,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关联企业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达到为大企业配套的水平,增强本地配套协作能力,实现规模效益、档次、水平上的新突破。推动开放创新,鼓励有实力企业实施跨国技术并购或引进先进技术,缩小技术差距,抢占国际市场;鼓励发展企业联盟,积极探索建立中外企业合作联盟。

三、建立产业集聚发展机制,着力建设“三大载体”

一是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区。合肥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群体效应,以加强园区集聚发展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以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拓展空间链为目标实施分工合作,以战略联盟为纽带实施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度,加快打造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光伏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高端数控机床、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二是打造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咨询、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知识产权应用服务平台,专家库和区域共享资源数据库等公共咨询服务平台,集会展、网上交易、电子流、支付等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中介服务、创新资源共享”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全省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创新成果发布的“总枢纽”、信息资源的“总后台”、科技中介服务团队的“集聚地”,打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行业龙头,在量子通信、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建议在合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若干“工业4.0”实验室,积极开展CPS系统、端到端工程、机器自组织网络、复杂流程与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和中试活动,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三是提升一批产业园区档次。对老工业园区,要采取“腾笼换鸟”、土地置换、土地回购、土地入股、联合开发等模式,鼓励老工业园区整体转型。引导新引进企业向产业园区转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集聚发展。坚持引进和倒逼结合,发布产业用地的导向标准,引导企业有序调整退出。加强综合执法和业态管理,推进企业调整转型,支持街镇、园区利用货币、实物、股权等不同补偿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支持依托主导产业、重大产业基地、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加大支持园区合作开发的力度,鼓励品牌园区以品牌为桥梁,通过委托管理、品牌输出、招商管理等“软实力”优势,与其他园区联动发展。园区要积极拓展孵化培育功能,注重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创业导师+研发中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孵化培育服务网络。

四、建立供给质量提升机制,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调”的文章。第一,谋划“加减法则”去产能。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结构调整优化,让生产要素逐步退出供给相对饱和、过剩和低效的产业,重新配置到有空间、有需求的中高端行业,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类处置 “僵尸企业”,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速步伐,推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同时,要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将富余的产能、技术输送出去,形成境内外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坚持“双管齐下”去库存。首先,去库存要与稳定房地产价格相结合。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十条新政”,加大非住宅去库存力度,精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合理增加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强化市场联合监管和舆论引导。其次,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规范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鼓励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强公租房分配和入住管理,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利用 “三种手段”去杠杆。要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政府、企业和民间要形成合力降低杠杆率。首先,要推进金融创新,加大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引导资本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其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动企业股权融资,鼓励开展资产支持证券业务。再次,全面加强金融和政府债务管控。强化金融机构和产品去杠杆,合理控制银行融资项目、证券投资业务和保险资金投资业务杠杆水平,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是做好“降”的文章。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涉企涉民收费、中介服务、管理服务等纵向沟通协调机制,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人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的“组合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三是做好“补”的文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关键是加快建立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短板,应加快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并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学校等,增加优质供给和服务。

责任编辑:汪晓梦

2017-04-10

程惠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合肥发展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