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效果

2017-01-20陈立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持续性肝癌导管

陈立梅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效果

陈立梅

目的 探讨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 按照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时间,将114例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分为研究组(改进后)与对照组(改进前)。分析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清洁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辅以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效果显著。

肝癌;中心静脉置管;持续性质量改进;感染

当前,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应用的普及,其带来的导管相关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2-3]。为深入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控制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4例颈内静脉置管肝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颈内静脉置管肝癌患者,共114例,时间为2014年1月- 2016年2月。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组114例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0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4.8±5.6)岁。按照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时间,将11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2015年2月~2016年2月,改进后)与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改进前),各5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感染管理,包括常规消毒、及时复查相关指标、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质量改进,内容包括:

(1)计划阶段:成立专业的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小组,及时归纳总结以往肝癌患者实施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措施,并分析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总结护理缺陷。

(2)实施阶段:针对以往护理管理缺陷,制定针对性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护理措施,内容涉及皮肤正确消毒、导管接头消毒、更换穿刺点敷料等,加强相关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3)检查阶段:定期对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及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4)应用阶段:按照新发病例护理管理不足,制定针对性预防处理措施,并增加到新的管理规范中,形成良性循环,以切实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2)观察两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清洁次数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为5.3%: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细菌定植。对照组则为17.5%:4例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39)。

2.2 两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清洁次数对比

研究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清洁次数分别为(2.3±0.8)次/周、(2.9±1.2)次/周,对照组则为(1.4±0.5)次/周、(1.4±0.4)次/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4、7.500,P=0.000、0.000)。

3 讨论

肝癌是一种多发恶性肿瘤[4]。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在肝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满足其输液、输血、中心静脉压测定、肠外营养支持等多种操作需求[5]。但置管过程中护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导管相关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6]。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质量评估及系统检查,提出一系列创造性、针对性护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7]。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在中心静脉置管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能在全面分析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改善护理质量,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8]。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辅以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效果显著,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此外,两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清洁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显出在肝癌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辅以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辅以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效果显著,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1] 柴爱娟. 持续质量改进对长时间留置透析导管感染的影响[J]. 医院管理论坛,2015,32(4):50-52.

[2] 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等.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4):3344-3346.

[3] 林秀娟,肖龙,林红燕. 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4,35(11):1736-1738.

[4] 章亚颖,赵锐炜. 应用PDCA护理模式对晚期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23-125.

[5] 张海珍. 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60-62.

[6] 蔡汝珠,何晶晶,陈盈,等. 肝癌患者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致局部水疱的原因和对策[J]. 护理学报,2013,20(8A):59-60.

[7] 刘梅,蒋敏君,石春凤. 肝癌术后中心静脉置管拔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6):545-546.

[8] 刘莹. 中心静脉置管脱管分析及护理体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17-218.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EN Limei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enous center.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 management improvement, 114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improved)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improvement). The two group management effec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number of dressing replacement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was great.

liver canc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fection

R472

A

1674-9316(2017)02-015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2.094

吉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吉林 长春 130052

猜你喜欢

持续性肝癌导管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持续性与间歇性蓝光照射的疗效比较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