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贫血及防控方法

2017-01-17吴己发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母源种鸡免疫抑制

吴己发

(灵川县定江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桂林 541213)

鸡传染性贫血及防控方法

吴己发

(灵川县定江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桂林 541213)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传染性病毒引起以侵害雏鸡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并因此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的一种疾病,鸡是病毒的唯一宿主,至今未发现其他禽类对本病易感,该病对养鸡业危害很大,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充分了解该病,减少该病带来的危害,做好防控是关键。

本病是由鸡贫血因子,一种未被分类的病毒感染造成的引起的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免疫抑制性疾病。所以也可以发生继发的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1 临床症状

本病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而其易感性的高低与鸡贫血因子母源抗体的存在密切相关。母源抗体一般可持续到3周龄左右,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只发生感染并排毒,但是不发病。

本病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不引起临床症状,出壳后2~3周龄的雏鸡发病最多,其中1~10日龄雏鸡最容易感染,死亡率最高,公鸡比母鸡易感染,母鸡感染后在3~14d内种蛋可带毒,鸡胚出壳后发病死亡,感染的公鸡的精液也可以造成鸡胚的感染,肉鸡比蛋鸡易感染,随着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下降,感染的鸡在20~28d后,可以逐渐恢复。成年鸡呈现亚临床感染,产蛋率、受精卵、和孵化率不受影响。

患鸡一般在感染后14~16d发病。病鸡的临床特征为贫血,血稀如水,血凝时间加长,红细胞比容值下降(严重时红细胞比容为6%~27%,红细胞、白细胞数减少,可分别下降到100万个/mm3和500个/mm3以下),病鸡沉郁、消瘦,鸡冠、肉髯、可视黏膜苍白,头颈部皮下出血、水肿,3d后开始死亡,死亡率不一致,翅膀下常见出血,呈蓝紫色,若继发感染则导致严重的皮肤炎,死亡率也随之提高。

2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是骨髓萎缩,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胸腺、法氏囊显著萎缩,严重的可导致完全退化,随着病鸡的生长,抵抗力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下降,心变圆,肝、肾、脾肿大,有时候肾脏褪色,肝黄染,有坏死灶,质脆。严重贫血鸡的胃黏膜糜烂或溃疡。部分鸡的肺实质变性,心肌、真皮及皮下出血,骨骼肌和腺胃黏膜出血。

3 防控措施

加强对种鸡的检疫,特别是进口的种鸡必须做鸡贫血因子抗体检测,了解病毒的分布以及隐性感染和带毒状况,严格淘汰感染的鸡只,严格控制鸡贫血因子感染鸡进入鸡场。

加强卫生防疫措施,防止由环境和各种传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使鸡群过早的暴露于鸡贫血因子中。鸡贫血因子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疫苗接种后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严格防范各种继发感染和双重感染。

在污染场,对产蛋前几周内的母鸡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防止子代鸡传染性贫血症的暴发,可以使用弱毒冻干苗饮水免疫,该法不产生免疫抑制。种鸡免疫可在12~16周龄左右进行,避免产蛋前4周接种,以免造成垂直传播,免疫接种后6周左右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其免疫力可维持至60~65周龄。种鸡免疫6周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用。也可以用病雏匀浆提取物饲喂没有免疫的种鸡,还可以用耐过病毒鸡的垫料掺合于没有免疫青年种鸡的垫料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4 结语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通过广谱抗生素控制相关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增加维生素用量。可使用抗病毒药和免疫增强剂治疗,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消毒。

[1] 刘云,卢群.鸡传染性贫血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2):60.

[2] 代红艳,张键.鸡传染性贫血的诊断与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6,(4):38.

猜你喜欢

母源种鸡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绵羊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滑液囊支原体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