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达拉氯吡格雷

王 洋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王 洋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HISS评分、AD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ADL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依达拉奉;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最易发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该疾病主要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局部血液供应出现中断,局部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发生坏死,使相应区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1]。临床多以恢复患者脑组织血液灌流、改善局部循环、修复受损神经细胞为主要内容。本文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62.15 ±4.77)岁;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15例,脑叶梗死10例,丘脑梗死10例,脑干梗死2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48岁,平均(62.87±4.92)岁;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15例,脑叶梗死9例,丘脑梗死11例,脑干梗死2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会议修订的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且均经MRI及颅脑CT检查确诊,无脑出血患者,且均在首次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无意识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调节血压、血脂、血糖及降颅压、活血化瘀、营养支持、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用氯吡格雷治疗,口服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天1次。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口服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天1次;将30 mg依达拉奉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①NHISS评分[3]。NHISS评分主要包括患者意识、言语、水平凝视功能、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手肌力、面瘫及步行能力等方面,分值为0~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ADL评分[4]。根据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及洗澡等自理能力,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1.4 疗效判断:根据NHISS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基本痊愈:患者NHI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NHI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NHI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HISS评分减少低于17%,或恶化、死亡。

1.5 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x-±s)、百分比(%)表示,且分别用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9%(35/37例);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0.27%(26/37例),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ADL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为(23.14±3.15)分,ADL评分为(58.47±3.22)分;对照组患者NHISS评分为(22.87±3.09)分,ADL评分为(59.11± 3.25)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为(8.69±2.86)分,ADL评分为(85.67±3.41)分;对照组患者NHISS评分为(14.85±3.01)分,ADL评分为(69.91±3.3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其发生与血管内皮损伤、脂代谢障碍、血小板聚集释放、脑血管狭窄及血栓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其缺血中心区域脑组织可出现不可逆损害及坏死现象,其中氧自由基损伤是导致患者脑缺血及脑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给予患者抗氧自由基损伤治疗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保护脑功能的重要内容。

依达拉奉属于临床常用的强效羟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是一种新型神经保护剂,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从而进一步缓解因自由基引起的级联损伤,避免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过氧化损伤。依达拉奉对脂质过氧化反应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缓解患者脑内花生四烯酸造成的脑水肿症状,避免15-羟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对氧化性细胞造成损害,缩小患者缺血半暗带面积,缓解神经症状,有利于其脑功能恢复。且经基础研究结果表明[5],实验大鼠在缺血或缺血再灌注后经静脉给依达拉奉,对其脑水肿及脑梗死发展有良好干预效果,可消除或有效缓解其神经症状,从而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氯吡格雷是属于抑制血小板凝聚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之一,能够与血小板受体二磷酸腺苷结合,且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可阻断由二磷酸腺苷释放导致的血小板活化,防止血小板大量凝聚,避免形成血栓[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协同作用理想,可有效清除羟自由基损伤,抗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凝聚,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稳定斑块。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为(8.69±2.86)分,ADL评分为(85.67±3.41)分,与对照组的(14.85±3.01)分,ADL评分为(69.91±3.38)分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充分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 顾群.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2):1079-1081.

[2] 李积军.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2):178-180.

[3] 田志强,牛延良,姜炎,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42-3744.

[4] 薛忠元,葛纪,宋洋.谷胱甘肽、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 5256-5258.

[5] 张建华,陈文斌.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5,9(1):38-40.

[6] 马明娟.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 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31-33.

R743.34

B

1671-8194(2017)13-0057-02

猜你喜欢

达拉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