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7-01-16万媛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口角面神经面瘫

万媛媛

(海城市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海城 114200)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

万媛媛

(海城市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海城 114200)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海城市中医院针灸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30)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n=30)基于对照组加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低于观察组96.7%,对比(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

周围性面瘫即贝尔面瘫与面神经麻痹,因茎乳孔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后导致的面神经麻痹现象,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面神经疾病。据调查我国周围性面瘫发生率约为(26~34)/10万,常规治疗后遗留程度不一的后遗症者占1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自尊心,且加重医疗负担。祖国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纳入“口眼歪斜”范畴,应用针灸疗法历史悠久,WHO(世界卫生组织)亦于1996年认定周围性面瘫为适合采用针灸治疗的64种疾病之一。但部分医师提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会导致面神经水肿加重。现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探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海城市中医院针灸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30)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n=30)基于对照组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中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为21~65岁,平均(39.4±6.2)岁。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为20~63岁,平均(38.8±5.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突然发病,有吹风史或面部受凉史,单侧面神经麻痹。耳后乳突部存在疼痛感,面部表情肌处于瘫痪状态,前额皱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且眼裂变大,口角歪斜,面部向健侧歪。运动面肌时症状加重。进食时患侧齿颊间隙残留食物残渣,刷牙或饮水时水从口角处漏出。下眼睑外翻外溢泪液,示齿时口角歪斜至健侧,吹口哨或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部分伴随听觉过敏或舌前2/3味觉减退。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10毫克/次,3次/天;第6天起中午不服用,仅早晚口服,10毫克/次;第8~9天为10毫克/次,1次/天;第10天为早起顿服5 mg,疗程为10 d。观察组基于此加用温针灸,取穴包括患侧颊车、阳白、下关、太阳、地仓及颧髎,取健侧合谷。应用0.35 mm×40 mm针灸针,艾灸1段长度为15 mm,1壮为燃烧1段。急性期发作7 d内轻柔刺激,进针后不采用补泄手法;7 d后强化刺激,平补平泻,得气为宜。温灸针每次用于下关穴,2壮/次,1次/天,疗程为6次,间隔1 d后再开展下1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判定本次疗效[2]:面部表情自然,可完全闭合眼裂,鼻唇沟两侧处于对称状态,口角正常无歪斜,额纹正常,HBm量表为Ⅰ级,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在20分以上,社会功能评分不超过10分为基本痊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可闭合眼裂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基本正常,额纹改善,HBm量表为Ⅱ级,FDI评分在15分以上,社会功能评分不超过15分为显效;面部表情不自然,可闭合一半眼裂,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与额纹有所改善,HBm量表为Ⅲ级,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在10分以上,社会功能评分不超过20分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如下: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基本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比P<0.05,χ2=18.64。

3 讨 论

现代医学提出周围性面瘫主要诱因为病毒感染或风寒等致使局部神经血管痉挛,神经水肿缺血后髓鞘脱失,更有甚者轴突变性后诱发,其治疗关键为及时将神经损伤修复,抗炎、消肿及避免神经变性等。祖国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纳入“口眼歪斜”范畴,主要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经筋与经脉,病变后皱眉无力、难以完全闭合眼裂及口角歪斜等。因脉络空虚,正气缺乏,风邪后气血阻滞,难以濡养经筋,筋肉纵缓后发病。学者[3]指出阳维脉及少阳交会于阳白,针刺该穴位可止痛通络,疏经散风;足阳明胃经经过地仓,为口角流涎之要穴;颊车可通络开关,合谷可将循经感发出,刺激面部神经;太阳、下关可止痛通络。故而温针灸治疗该病可为对局部血液循环予以改善,消退或缓解局部炎性反应及水肿,防止再次损伤面部神经。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低于观察组96.7%,对比P<0.05,与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优良,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熊中慧,李茜,贺宏,等.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78-79.

[2] 韩燕,陶文剑,田青乐,等.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 (5):376-377.

[3] 倪瑛,黄钰玲,郑焱,等.温针灸足三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2):230-232.

R245

B

1671-8194(2017)13-0175-01

猜你喜欢

口角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视角与口角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两代人的不同
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