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手束悗疗法探讨

2017-01-16黄智远樊效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冲脉灵枢内经

傅 平,黄智远,樊效鸿

(1. 来凤县民族医院,湖北 来凤 4457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成都 610075; 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理论探讨】

发手束悗疗法探讨

傅 平1,2,黄智远2,樊效鸿3△

(1. 来凤县民族医院,湖北 来凤 4457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成都 610075; 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为依据,发掘出“发手束悗”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法,其操作核心在于重力压迫脐旁腹主动脉和腹股沟股动脉并快速松手,使热感产生和下传。对于该手法的中医治疗机理,依据《内经》冲脉等条文入手,认为寒气客于冲脉,痹阻血脉,需用温热驱寒治血脉。又由于冲脉是巨脉不能针刺,于是施以手法使热气通、血气行。其治疗机制的现代研究方面,主要是改善病肢微循环、调节交感神经网络,加快脊柱椎管内外的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等,从而激活组织的自愈力。

发手束悗;文献研究;治疗原理

“发手”“束悗”二词均出自《内经》,分见于《灵枢5百病始生》和《灵枢5杂病》。从《内经》原文来看,“发手”是上古时期一种独特的导引按摩治疗手法,却未被后世继承。而在我国四川、广西、吉林等地,“束悗”疗法在民间多有流传[1]。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廖品东教授在本科生等教学课堂上还进行过相关的教学示范,长春中医药大学也进行了相关国家级课题的申报[2]。但不论是“发手”还是“束悗”疗法,数百年的时间均鲜有文献记载。近二三十年少量的临床报道对其理论研究很少[3-4]。笔者不揣愚陋,对这一古老手法进行初步的理论和操作探讨。

1 《内经》渊源和沉浮演变

《灵枢·百病始生》记载:“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显然,“发”毫无异议是治疗性动作,“手”变成医者使用的“工具”,治疗的部位应该在“伏冲之脉”。近现代解释伏冲之脉即是腹主动脉,关于这一点学界少有争议[5]。故此可以看出,“发手”是《内经》时代秦汉时期在腹部的一种治疗性导引按摩操作手法。如《内经》还有“发针”治疗性操作一样,如“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素问·离合真邪》这种手法除了这一处记载外,《灵枢·刺节真邪》也提到了大血脉的治疗手法:“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至缺盆中”,不过此处未命名而已。此后中国古代文献中再也未见到类似明确的“发手”记载。

这一疗法经后世演变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至少在清5《按摩经》之“古法二十四式推拿”[6]中可以窥见端倪,并在最近被骨伤科和推拿科部分学者根据《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的记载命名为“束悗疗法”[7-8]。其主要施术部位已经不是腹主动脉,而变成了腋动脉与股动脉。如韦以宗等指出,医者通过手指按压患者病变部位相应的体表动脉,使其暂时性阻断,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病目的,是结合现代对微循环的研究成果而创立的一种针对慢性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方法[7]。

笔者查阅《中医辞海》上中下三部(1995出版)[9]、《中华推拿大成》(1995年出版)[10]、《中国推拿》(1999年出版)[11]、《中国推拿百科全书》(2009年出版)[12]等书均未见明确的“束悗疗法”记载。另外以“束悗”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中搜寻,得到与之相关的文献未超过15篇。

故笔者以为目前命名的“束悗疗法”一词需要斟酌商榷。仔细阅读《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时,发现原文“四末束悗”的意思是四肢末端有紧张、束缚、僵硬、麻木、烦热、痹痛的感觉。当然,《说文解字·束部》指出“束:缚也”。但在《内经》原文中,“束悗”确实不是一种疗法。这也是文献学查找笔者尚不能明确其最早出处的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即便要在推拿按摩理筋手法中新增一个古代医学名词,“发手”不容置疑(查《中医辞海》无“发手”一词[9])。因为它的治疗目标就是使“热气下达,如汤沃之状”,而不只是有个“束悗”疗法。当然,鉴于目前“束悗”疗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推广,二者合并称之“发手束悗”疗法未尝不可。

2 作用原理的经旨发微

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人体结构没有改变,病的本质也没有变[13],要认识“发手束悗”如何治疗疾病,“需要重新认识血脉”(血管)[14-15]这一经脉理论的雏形。通过《内经》原文比对,冲脉循行与胸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的走行几乎一致,这也可能源于古人的解剖实践。黄龙祥通过文本研究考证出经脉理论源于血脉理论,而冲脉又是我们理解和诠释《内经》血脉和经脉的突破点[14]。

笔者以为,从《内经》原文揭示发手束悗治疗原理应该是一条较好的路径,故从脉理、病机、治则、治法、操作、目的等方面进行剖析。

脉理:“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素问·举痛论》)。”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灵枢·逆顺肥瘦》)。”

从以上《内经》原文可以看出,冲脉(或称为伏冲之脉)循行在腹部和下肢,与督脉、任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等密切相关甚至难舍难分[14-16],也是古人认为的病邪寒气和治疗热气通行的路径。

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方能进一步认识冲脉病候和证治。

病机:因为冲脉被“寒气”客之(《素问·举痛论》),导致“血气凝结”(《灵枢·贼风》),于是“不通则痛”,发为“痹痛”(《灵枢·阴阳》)。治则:“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灵枢·阴阳》)。”用温热驱寒,立法已经明示。治法:“决之血脉(《灵枢·阴阳》)。”此条在原文紧承上句“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指出治疗需从血脉入手。操作:(1)脉之细者,予以九针劫刺;(2)脉之巨者,予以发手束悗。冲脉属于巨脉,揣动应手,禁不可针。“发手束悗”治疗可以通调冲脉气血,从而温濡腰腹下肢肌肉。

目的:“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素问·举痛论》)。”“火气已通,血气乃行(《灵枢·刺节真邪》)。”由此可以得出,古人在“发手束悗”治疗这一类寒邪痹病上早已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论证,只是年代久远,后人需要洞悉经旨也。

3 现代认知中推求新论

目前报道的“束悗疗法”和临床实践中“发手束悗”治疗的慢性损伤性疾病,与血液循环均有明显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损伤造成血循环障碍,大量的红细胞等瘀积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使病变部位的代谢功能难于实施, 肌纤维等各种组织缺血、缺氧而肿胀,进而肌肉中的筋膜紧张,反作用束缚包裹的肌纤维和穿行其中的血管神经,静脉回流进一步受阻,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被激惹持续兴奋,冲动从脊髓中枢反射后再次驱使已经疲劳失能的肌纤维,导致肌肉慢性持续的类痉挛状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发手束悗”治疗,首先是明显改善血液循环,通过动脉被暂时性阻断后再放通,打破病理性的恶性循环,动脉腔内血流形成较高的内压力及冲击力并促进远端静脉和淋巴回流,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内及外周血管内有害物质的降解排泄,利于衰老的红细胞排出,起到加快代谢和疏通血管的功效[4],并能改善肢体组织营养,促进创伤组织修复[8,17]。循环的改善和肌肉弹性的恢复,外周阻力随之降低,继而减轻肢体的瘀血状况,使肢体潜在或显著的瘀肿消退[4]。

其次,“发手束悗”中重力压迫大血管,对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刺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能显著抑制血管周围包绕的交感神经网络异常兴奋和激惹状态,降低其紧张度,调节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促使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可抑制体表软组织及内脏的痛觉传导,以及增强其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18],恢复体内外部环境的平衡[19],消除肢体疼痛肿胀等。

再者,“发手”过程中能使热流自上沿脊柱下传,脊柱椎管内外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脑脊液循环,从而发挥出脊髓具有的极强抑痛和镇痛功能[20]。

4 讨论

笔者经过长时间学习和研究,实证出《内经》“发手束悗”疗法的操作,核心在于脐旁摸到腹主动脉,重力压迫1 min让患者感知是否有一股轻微的热感从颈部沿脊柱下传,后突然放手,热感将会继续下传至腹股沟甚至大腿部;最后在腹股沟处摸到股动脉,重力压迫1 min突然放手,此时热感将下传更远,并出现相应下肢温度较长时间的升高。

笔者以为,对“血脉理论”进一步的认识,是深度理解诠释“发手束悗”治病原理的基础。“血脉理论”不仅是扁鹊医学的千年精髓之一,也是经脉学说的起源[14],还可能是经络实质新近研究发现的“免疫+ 血管+神经三维时空交互网络”的核心[21]。“发手束悗”疗法,以“巨大的血脉、冲脉、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为作用靶位,激发气血经脉的运行,激活组织的自愈力[22],让今人重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及其手法医学的奥秘。

[1] 潘东华,陈文治,韦春德.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5-137.

[2] 陈林青,刘明军,卓越,等.束悗通经推拿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功能与 SOD 表达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5):135.

[3] 邹旭峰,石晓理,郁保生.《灵枢·杂病第二十六》杂病辨治原则初探[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509.

[4] 刘鹏,张燕,李跃宗.“束悗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880-881.

[5] 黄龙祥,黄幼民.图说中医·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

[6] 骆仲遥.中国推拿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4.

[7] 潘东华,陈文治,韦春德.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5-137.

[8] 何浚治,唐向勇,何天祥.束悗疗法在骨伤科临床应用探讨[J]. 西南国防医药,2001,10(4):237-238.

[9] 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02-103.

[10] 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309.

[11] 王之虹.中国推拿[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1156.

[12] 骆仲遥.中国推拿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4.

[13] 日·代文田志.针灸真髓[M].承淡安,承为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16-18.58.

[14] 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建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86.

[15] THOMAS W.MYERS.解剖列车[M].关玲,译.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1-10.

[16] 李磊,龙传香.冲脉循行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90-192.

[17] 旷时恩,旷晋.束悗疗法在骨伤科临床应用的探索[J].按摩与导引,2004,20(5):52-53.

[18] 傅平,胡涛,樊效鸿,等.超声引导下拨针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6):21-22.

[19] PHILIP RICHTER, ERIC HEBGEN.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Chains in Osteopathy[M]. Thieme: September, 2008:71.

[20] 张传汉,田玉科.临床疼痛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9.

[21] 罗明富.免疫+血管+神经交互联系网络及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J].中国针灸,2015,35(2):155-158.

[22] 高雨.高雨针刀笔记[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6:38.

ExplorationofFashouandShumenTherapy

FU Ping1,2, HUANG Zhi-yuan2, FAN Xiao-hong3△

(1.LaifengCountyNationalHospital,Hubei,Laifeng445700,China; 2.ChengduUniversityofTCMGraduateSchool,Chengdu610075,China; 3.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uUniversity,Chengdu610075,China)

Based on TheInnerCanonofHuangdi,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technique of “hand retraction and stagnation contraction" therapy as an ancient treatment.The key of operation is to firm pressure on the Aorta Abdominalis and Arteria Femoralis in the groin,then lift up hand quickly,inducing thermal flux and downlinking.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TCM researching,On the basis ofInnerCamonofHuangdiChongMai with such provisions, is the cold qi in ChongMai, veins blocking which needs warming treatment. This therapy can’t be used on large blood vessels such as ChongMai,So only to use massage guiding thermal flux in the blood vessels and running Blood and Qi.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modern research,mainly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limb microcirculation, adjust tension of sympathetic nerve network,accelerate the spinal canal,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irculation and ultimatelyto activate the healing power of the organization.

Technique of hand retraction and stagnation contrac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Treatment principle

R244.1

A

1006-3250(2017)10-1368-03

傅 平(1982-),男,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樊效鸿(1966-),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脊柱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18981883960,E-mail:fanxiaohongcd@foxmail.com。

2017-04-25

猜你喜欢

冲脉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中医名言拾粹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基于冲脉理论分析针刺对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意义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