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普外科抗菌概率

谭 杰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

谭 杰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目的 分析与调查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诱发因素,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作为研究对象的306例患者,是我院普外科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统计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并调查与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究干预措施。结果 在这306例患者中,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有25例,概率为8.17%,没有发生感染的有281例,概率为91.8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相比,无明显差异;感染组的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感染组在不良心理反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Ⅲ类手术、年龄、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诱发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过长、高龄、体质量过高、出现不良心理反应、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伤口感染风险。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干预措施

随着无菌观念的逐渐增强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普外科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普外科仍会出现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术后切口感染位于术后感染的第一位。手术感染率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降低手术感染率一直是临床上的重点工作。调查与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的306例患者,是我院普外科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187例,女性患者119例;患者的最低年龄为23岁,最高年龄为66岁,平均年龄为(42.35± 9.63)岁。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11年)对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进行评估与诊断,对所有患者的下列信息进行准确记录:个人基础信息、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手术切口长度、是否实施Ⅲ类手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统计并对比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在上述指标上存在的差异。

2 结 果

在这306例患者中,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有25例,概率为8.17%,没有发生感染的有,281例,概率为91.8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相比,无明显差异;感染组的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感染组在不良心理反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Ⅲ类手术、年龄、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诱发因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总结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诱发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手术时间过长。由于切口部位的皮肤组织长时间受压,延长了切口的愈合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切口感染风险;第二,住院时间过长。长时间的住院提高了Ⅲ类手术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第三,高龄。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还有部分老年患者术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切口感染风险;第四,体质量过高。体质量过高的患者,一般脂肪层比较厚,切口的愈合能力比较差,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比较高;第五,不良心理反应。不良心理或情绪对伤口愈合速度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负面情绪有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这就提高了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第六,Ⅲ类手术。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比较长,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大,极易发生切口感染;第七,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抗生素过少,起不到抗菌作用,而使用的过多则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加,这两种情况都会提高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第八,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低。这是病理状态的提示,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受到感染的概率非常高;第九,白蛋白水平比较低。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需要很多营养,但分解白蛋白能力的提高,使得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感染。

3.2 干预措施:第一,尽可能地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实施者应当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应当轻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切口缝合应当松紧适宜;第二,对高龄患者应当完善术前评估工作,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并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第三,对体质量过高的患者应当采取皮下脂肪直切的方式,降低牵拉动作。第四,实施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应当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使患者能够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工作;第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最好在术前半小时应用,以保证药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六,营养干预。应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营养食谱,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加强营养补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与抵抗力。

综上所述,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诱发因素有很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伤口感染风险。

[1] 孙向东,陈慧峰,白杨,等.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J].医疗装备,2015,28(10):149.

[2] 杨锡瑶,惠锦林,李丹,等.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12):1560-1562.

[3] 朱萍儿,余慧,盛惠娥,等.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21-423.

[4] 王利锋,李铁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1-42.

[5] 黄迪君,倪红红,陆玲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6163-6164.

R619.3

B

1671-8194(2017)13-0122-01

猜你喜欢

普外科抗菌概率
什么是抗菌药物?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