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2017-01-15郝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1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血站献血者

郝建华

(阜新市中心血站,辽宁 阜新 123000)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郝建华

(阜新市中心血站,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探讨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献血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①护理干预后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 38.98±2.12)分和(30.08±2.31)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4.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2.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血站采血;献血者;心理护理;焦虑评分

在中心血站对无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由于献血者自身文化素养及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以及大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经常会发生一些献血者心理过激反应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部分献血者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血容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导致采血中断[1]。以往血站对无偿献血者采用常规采血护理,没有及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抚。本次研究通过给予献血者在常规采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献血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献血者。对照组中男性献血者51例,女性献血者49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2.33±4.33)岁;公务员33例,军人37例,学生30例。观察组中男性献血者53例,女性献血者47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2.54±4.65)岁;公务员30例,军人38例,学生32例。两组献血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献血者按照血站规定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做好采血前的准备工作,检测献血者的相关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同时给予常规对症护理,引导献血者积极配合采血和护理工作,嘱咐献血者在采血后应当注意的相关事宜。

1.2.2 观察组献血者在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

1.2.2.1 血液采集前的心理护理干预[2]:在献血开始前,血站采血护理人员详细向每一位献血者介绍血液采集的相关知识、基本操作流程、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献血者对血液采集的认知度。宣传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以及定期采血可适当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并有助于保持体力充沛,不会对工作和学习造成影响。强调血液采集过程的卫生安全,认真回答献血者提出的疑难问题,消除献血者因担心献血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心理压力,缓解献血者内心紧张疑虑的不安情绪,保持愉悦、放松的精神状态,保证血液采集工作的顺利完成。

1.2.2.2 血液采集中的心理护理干预[3]: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血护理人员应做到态度和蔼,动作轻柔,技术娴熟,在穿刺时要做快而准,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过多穿刺给献血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伤害。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血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的眼神、表情和心理变化,有些献血者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出虚汗、说话中断、眼睛紧闭、表情紧张等表现。采血护理人员指导献血者采用深呼吸的方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和全身,同时可寻找一些献血者感兴趣的话题,与献血者交谈沟通,分散献血者对血液采集的关注度,舒缓心理压力。

1.2.2.3 血液采集后的心理护理干预[4]:血液采集完成后采血护理人员要安排献血者在休息区休息、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后方能离开。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的表现,如果出现呕吐、头晕、面色苍白、出虚汗等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直到症状消失,完全平复后方能离开。同时要采取注意适当的隔离措施,以免影响到其他献血者的情绪。告知献血者穿刺针孔处要注意保持干燥清洁,24 h内不要沾水,防止发生感染。3 d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和从事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果出现轻度疲劳症状,不要过度恐慌,稍事休息后即可自行恢复。献血者离开时,要向献血者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情况。满分为10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3.2 两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中度+重度)/总例数]×100%。

1.3.3 两组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种,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情况比较:对照组护理干预前SAS评分为(41.65±2.78)分,干预后SAS评分为(38.98 ±2.12)分;观察组护理干预前SAS评分为(42.23±2.98)分,干预后SAS评分为(30.08±2.31)分。护理干预前SAS评分两组SAS评分差异不明显(t=1.423,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6.88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对照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轻度19例,中度12例,重度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观察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轻度6例,中度7例,重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011,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对照组中对护理满意献血者82例,护理满意度为82.0%;观察组中对护理满意献血者97例,护理满意度为97.0%。观察组献血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4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由于对无偿献血的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广大民众对无偿献血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如有人认为献血后会损伤元气,影响造血功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还有人认为通过献血可能会传染上艾滋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这些都会导致献血者产生畏惧心理,影响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血站采血护理人民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判断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疏导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缓解献血者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血液采集的顺利完成[5]。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献血者在血液采集前、血液采集中和血液采集后3个阶段,均给予常规血液采集护理及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表现,均要明显好于单纯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血液采集前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消除献血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提高献血者对血液采集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完成血液采集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血液采集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保证血液采集顺利进行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1] 赵艳杰.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34(6):150-152.

[2] 杨学英.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111-112.

[3] 侯艳玲.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8):255-256.

[4] 范平.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6, 22(25):77-78.

[5] 卢丽霞,曾娟,劳丽嫦,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681-683.

R473.74

:B

:1671-8194(2017)21-0288-02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者血站献血者
无偿献血者对优质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在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活动中做好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讨论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