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2017-01-15孙瑞英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脱皮乙型化脓性

孙瑞英 刘 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学,哈尔滨150000)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孙瑞英 刘 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学,哈尔滨150000)

文章对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症状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等进行介绍。

猩红热;流行病学;症状特征;发病机制;治疗;预防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学龄儿童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出现明显的脱皮等。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猩红热发病前24 h至疾病高峰时传染性最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呼吸道传播;少量经伤口或产道传播;细菌污染的日用品、器具、书籍、食物等可间接经口传播。

1.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由于猩红热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1.4 流行特点 ①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夏秋季少。②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最为多见。

2 发病机制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唯一对人类致病的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该菌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A组乙型链球菌及其毒素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

2.1 化脓性病变 病原菌侵入咽部后,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能抵抗机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因而可在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反应,引起咽峡炎、化脓性扁桃炎。

2.2 中毒性病变 细菌毒素入血后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与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出现典型猩红热皮疹。

2.3 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程2~3周。少数患者发生变态反应性病理损害,主要为心、肾及关节滑膜等处非化脓性炎症。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7 d,平均2~3 d。由于细菌毒力的强弱、侵入部位的差异、年龄和机体反应性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

3.1 普通型 又称典型猩红热,根据病程可分为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3.1.1 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 ℃,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出现。

3.1.2 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 d内即蔓延至胸、背、上肢,最后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有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 d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皮疹一般在48 h内达到高峰,2~4 d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以持续5~7 d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此期体温消退,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3.1.3 恢复期 疹退后1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

3.2 轻型 临床表现轻,病程短,可有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的可能。

3.3 重型 也称为中毒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出血性皮疹,甚至意识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重型病例只见咽部轻微充血,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此型病死率高,近年少见。

3.4 脓毒性 此型较为罕见。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坏死及溃疡,常可波及临近组织引起颈淋巴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也可侵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脓性病灶。

3.5 外科型和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预后良好。

4 并发症

如能早期应用抗生素,并发症少见。

4.1 化脓性并发症 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

4.2 中毒性并发症 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4.3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病程2~3周,肾小球肾炎、关节炎。

5 实验室检查

5.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80%。

5.2 尿常规 注意红细胞、管型、尿蛋白。

5.3 细菌学检查 病灶分泌物或咽拭子培养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6 诊断

6.1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情况、接触史。

6.2 临床表现 发热,出疹,咽峡炎,典型皮疹,疹退脱屑。

6.3 实验室检查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化验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学检查。

7 鉴别诊断

7.1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有低热、皮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全身症状轻。多于发热1~2 d后出疹,始于面部,1 d内布满全身,但手掌和足底常无皮疹。躯干部皮疹可融合。疹间有正常皮肤。多于3 d内迅速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7.2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有发热、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发热第2~3天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发热3~4 d后出疹,出疹期间体温更高。

7.3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发热、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皮疹,逐渐变为透明饱满的水疱,容易破溃,2~3 d结痂。伴有痒感,且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可同时存在。皮疹结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8 治疗

治疗原则:强调早期彻底治疗,预防并发症。

8.1 一般治疗 应隔离患儿,供应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

8.2 抗生素治疗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儿童常用剂量为80万U/d,疗程5~7 d,严重者可加大剂量。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30~50 mg/(kg·d),也可以用林可霉素。

8.3 中药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

8.4 激素治疗 重症患儿可考虑用强的松或氢化可的松治疗。

8.5 并发症治疗 对变态反应性并发症要用抗生素治疗。

8.6 局部治疗 外科型患者要注意局部伤口换药及护理。

9 预防

应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6 d治疗,接触患者要观察7 d;戴口罩,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方,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预防性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

R515.1

A

1672-7185(2017)09-0014-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9.006

2017-04-14)

猜你喜欢

脱皮乙型化脓性
加味葛根汤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轻症乙型流感(风寒束表证)的疗效观察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水平调查分析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IL-6,IL-10的临床价值
朱锦善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经验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补维生素A预防手脚脱皮
手脚脱皮小偏方